诗意山水画卷·锡州花园宾馆改造 GEN新作 积雨开新霁,汀洲生绿蘋。 临流望远岫,归思忽如云。 ——元 倪瓒 01 背景:花园酒店的前世今生
随着国内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新的星级酒店开业,而那些在90年代红极一时的涉外酒店酒店,面临着外立面老旧,室内装修过时,设备老旧,结构和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亟需焕新,重新注入活力。
本次改造是一次老酒店不停业改造的实践。锡州花园宾馆位于无锡市锡山经济开发区二泉中路,距无锡火车站5KM,距无锡苏南国际机场10KM,地理位置优越。酒店位于锡山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面积8.53万平方米,周围绿树环绕,建筑面积3.28万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花园酒店”。
锡州花园宾馆是无锡最早的一批四星级涉外饭店之一,开业于1995年,初期为多层建筑,一共经历三次进行改、扩建。其中2003年开业的二期是一栋12层塔楼,设施达到五星级标准。为了解决一二期工程的连接问题,酒店于2007年建设三期工程,通过新建大厅将一二期公共区域联通。之后酒店还进行了一些局部翻新。
时至今日,距离最近一次整体修缮已有十余年,酒店内部面临设施陈旧,系统老化,空间闲置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五星级酒店的期许;外部由于多次加建带来的风格不协调,立面老化等问题,以及改扩建带来的结构,幕墙、消防隐患。曾经的老牌花园酒店亟需得到整体的换新提升。
由于同时建筑历经1990年代、2000年代三次建设,不同的时代风格同时烙印在立面语汇上,也呈现在平面上。最初的酒店平面产生于注重功能和构图的90年代,立面语言是标志性的半圆形楼梯间和中心感强烈的圆弧墙体。2003年新建的二号楼则受“中庭之父”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影响,方形塔楼中间围合一个大中庭,立面呈现的是硬朗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横线条+方格窗。2007年加建的大堂和南侧雨棚则采用了大量的铝板和玻璃幕墙。
在与客户的访谈中,得出甲方的痛点分别是:涂料档次不够,隔几年需要翻新,窗户太小,隔音隔热效果差等。由此得出客户的需求更多在于视觉观感、维护难易及使用性能。对于改造项目本身来说,新的幕墙承重不应对主体结构带来过大的荷载。从美观性、耐久性、结构可行性出发,可以初步确定使用仿石铝板幕墙这种轻质耐久的材料作为本次改造主材。
设计团队将复杂的形体进行梳理归纳,简化成可读性更强的盒子,通过盒子的堆叠穿插,空间呈现出秩序感。在景观资源较好的东侧立面,由于最早期的建筑以圆弧线条为主,在造型上试图通过“片墙”化解圆弧体量,弱化圆弧立面与建筑主体的冲突感,同时通过半圆形穿孔板的装饰,模糊建筑与景观的边界,使之介于建筑与景观之间(in between)作为过渡。
立面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构图,而采用现代简约的手法,变化之中寻求统一。竖向线条可以调和不同轴网及弧线的差异性,使之呈现出清晰而整体的风格特征,同时拉长了建筑的视觉比例。
立面主材为轻质且质感较好的石材蜂窝板及不锈钢蜂窝板,墙面凹槽和格栅等细节设计提升了建筑的精致度。
锡州花园宾馆历次改造中一直紧扣“花园”的主题。特别是位于二期塔楼四层的24米高的中庭空间,设计了亭台楼阁,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Zeitgeist)。
本次也将对此中庭进行翻新。除了原有的两个庭院,本次改造新加了几个室外庭院,分别是大堂轴线的天井,新增大堂左侧庭院,与右侧原有庭院形成呼应。在二号楼二层会议前厅与一号楼之间的空档设计枯山水庭院,以及利用原有屋面形成的屋顶花园。层次丰富的庭院和花园,改善了建筑的采光和景观,为酒店客人营造出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
室内改造也是本次改造的重点。在现场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是结构性的,如层高不足,采光不足等;一些问题是经营性的,如流线交叉,大堂空旷等;一些问题是美观性的。改造的思路不是在原有条件下打补丁,而是在现有状况下探索更多可能性,对空间品质进行整体提升,从而带来酒店的质变。
目前大堂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比同等规模的酒店大了一倍,因为缺少功能支撑显得过于空旷;原服务台的位置偏于东侧,造成一号楼客人住宿登记动线迂回;大堂吧位于南侧沿街,缺少景观绿化,而整个西侧庭院是尽端空间,无法形成洄游动线。
设计师修改了入口的动线,将接待台移至主入口正对面,使其能同时服务两个客房楼,同时通过引入采光天井,打造四水归堂的空间亮点,重塑了入口-天井-接待台的轴线关系,大空间通过通高的柱子和隔断适当分隔空间,形成主次空间,让大堂吧空间回归适宜的尺度。
室内设计灵感源自祖籍锡山的元代画家倪瓒,他画的清幽秀丽的太湖山水,竹石枯木,是中国文人画史中的典范与巅峰。接待台背景墙保留了酒店的红色题字“锡州大楼赋”,为酒店保留了时代的记忆。
设计团队: 邹旦妮、张弛、刘玉婧、谢人杰、李月、王子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