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目标。然而,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却是一直困扰学术界且尚未形成广泛共识的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研究进展基础上,借鉴物质生产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概念,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概念及生态学理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目标。然而,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却是一直困扰学术界且尚未形成广泛共识的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研究进展基础上,借鉴物质生产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概念,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概念及生态学理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 - 经济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组分 - 结构 - 过程 - 功能 - 服务 - 功效的级联关系,系统要素 - 系统 - 环境互馈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状态波动 - 数量变化 - 质量改变的逻辑关系等视角,讨论了生态系统质量及演变的科学内涵,进而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典型生态系统、区域宏观生态系统、生态工程效应/功效等方面,提出了多应用目标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估的视角和方法。
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科学概念;生态学原理;评估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基本国策,需要我们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引导下,秉持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的生态文明理念,既要保护好高质量的 “ 绿水青山 ” ,还要通过合理的生态经济手段,将其转化为 “ 金山银山 ” ;不仅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和措施修复受损的 “ 绿水青山 ” ,重塑高质量的 “ 绿水青山 ” ,还要认知生态系统的质量状态及演变机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
生态系统质量状态及其演变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生态系统的自然和社会的 “ 二元系统属性 ” 决定了生态系统质量认知和测度的客观和主观的 “ 二维认知特性 ” 。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研究应采用 “ 多生态学等级、多功能学维度、多目标应用、多学科认知 ” 的思维范式,需要系统认知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耦联机制和联动效应,通过生态系统及区域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提升需要生态学理论指导,需要对生态系统质量开展动态监测、定量评价及行政监管。这就需要基于 “ 自然 - 经济 - 社会 ” 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认知,发展 “ 观测 - 实验 - 分析 - 认知 ” 的经典生态学认知方法学,开拓 “ 整合分析 - 模拟预测 - 应用检验 - 集成服务 ” 的整合生态学理论方法,建立诸如 “ 自然 - 社会 - 经济 ” 属性互作关系、 “ 组分 - 结构 - 过程 - 功能 - 服务 - 功效 ” 级联关系、 “ 要素 - 系统 - 环境 ” 互馈关系,以及 “ 粮食 - 能源 - 水 - 环境 ” 、 “ 区域 - 城市 - 乡村 ” 等多变量耦合的互馈动力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
于贵瑞 ,男,1959年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生态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耦合过程机制、植被功能性状及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曾长期担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中心主任,负责生态网络的基础能力建设、信息管理及联网观测研究,为我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领衔设计创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填补了全球通量观测区域空白,对全球通量观测网络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对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对生态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格局与形成机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系统管理途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等内容的深刻理解。在Nature Geoscience、PNAS、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CSCD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入选2018年交叉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E - mail:yugr@igsnrr.ac.cn
【 引用本文 】于贵瑞,王永生,杨萌.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状态演变的生态学理论和评估方法之探索.应用生态学报,2022,33(4):86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