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地质图集,彻底搞明白冲积扇!
cof_95444480
2022年05月09日 10:51:24
来自于隧道工程
只看楼主

当奔腾的河流带着泥沙, 摆脱束缚冲出山谷, 地球上最壮观之一的景观 —— 冲积扇 ,开始逐渐形成!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冲积扇(图源@NASA) 冲积扇形成之震撼绝不亚于 山峰、海洋、河流和湖泊 …… 伊朗南部冲积扇(图源@NASA)

当奔腾的河流带着泥沙,
摆脱束缚冲出山谷,
地球上最壮观之一的景观
—— 冲积扇 ,开始逐渐形成!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冲积扇(图源@NASA)

冲积扇形成之震撼绝不亚于

山峰、海洋、河流和湖泊

……


伊朗南部冲积扇(图源@NASA)

埃及东北部冲积扇(图源@NASA)

如此令人惊叹的冲积扇
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它的沉积又有什么显著特征?

冲积扇(图源@WildFilmsIndia)



 
01      

 形成与形态 




冲积扇(alluvial fan) 是指
河流流出峡谷后,
因突变为宽浅水体而流速顿减,
所携带的 屑物在山前
堆积成的扇形沉积体。

(图源@sites.google.com)

冲积扇的形成需要有
充足的陆源碎屑供应,
以及从山区向盆地过渡的
高差悬殊的地形突变。

美国加州死亡谷冲积扇(图源@Marli Miller)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植被稀少,物理风化作用剧烈。
降雨量虽少但多为暴雨,
洪水短暂而猛烈,
因此在山区向内陆盆地或
平原过渡的地形转换地带
多有冲积扇发育。

(图源@The Elements Unearthed)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沿
祁连山一阿尔金山
—昆仑山北麓地带
发育有一系列冲积扇。
它们整体延绵数千公里,
相互叠接,极为壮观。

阿尔金山(图源@beijinghikers.com)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最有利于冲积扇发育的地区。
而在 潮湿或半潮湿气候区
如果有合适的地质条件及
充分的物质供应也可形成
规模较大的冲积扇。

柯西河(图源@John Pavelka)

例如位于喜马拉雅山
南麓热带潮湿气候区的柯西河。
由于坡降陡、 水量充足
且流速急,侧向摆动迅速,
仅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
即从东向西侧移170公里,
形成了著名的柯西河冲积扇。

柯西河冲积扇(图源@文献[5])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的冲积扇称作 旱地扇
(arid alluvial-fan),
而在潮湿—亚潮湿气候区的
冲积扇可称作 湿地扇
(humid alluvial-fan)。

(图源@image.baidu.com)

两种扇体平面形态
均呈扇状或朵状体, 
从山口向内陆盆地或
冲积平原辐射散开。

(图源@ScienceDirect.com)

旱地扇与湿地扇发育明显
受到地质构造控制。
在强烈差异升降的
活动性断裂带的断陷盆地边缘,
往往分布着面积广泛和
厚度巨大的冲积扇。

法国庇里牛斯山冲积扇(图源@Mikenorton)




 
02      

 沉积类型 




冲积扇沉积物类型比较复杂,
包括了粗大的砾石、砂以及泥质。
各种类型沉积物之间存在着
较规律的组合关系,
主要受水流的不同流动机制控制。

理想旱地沉积 (图源@Sedimentation and Stratigraphy)


冲积扇上水流形态既有
高粘度洪流的泥石流,
也有低粘度的液态流。
这些水流 在洪水期溢出 河道,
形成宽而浅的片状漫流或
席状洪流(sheet flood)。

(图源@google.com)


不同流动形式产生了不同沉积物。
根据流动特点可以从
冲积扇区分出四种沉积类型:
泥石流沉积、河道沉积、
片(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



泥石流沉积


 

泥石流 是由沉积物和水
混合在一起的一种
高密度、高粘度的流体。

泥石流 (图源@irpi.cnr.it)

沉积物含量一般大于40%的
称作粘性泥石流;
大于10%,小于40%的
称作稀性泥石流。
泥石流因含有大量沉基,
流体强度很大,
可以将巨大漂砾托起和搬运走。

泥石流通道及沉积(图源@AZGS)


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
植被稀少, 有突发性的洪水
和陡峭的坡度,以及大量碎屑
和泥质基质的供应。

(图源@文献[6])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作用,
在水道中央和两侧
因剪切力不足以克服沉积物强度,
可形成刚性的 中央塞
(central plug)和天然堤。

喜马拉雅山泥石流通道(图源@DanHobley )


泥石流流速减缓时,
大小不同的负载同时堆积下来,
形成分选很差的砾、
砂、泥混合沉积物。

泥石流沉积(图源@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因此泥石流沉积相为
几乎没有内部构造的块状层,
颗粒大小混杂,
粒度相差悬殊,
从直径可达数米的漂砾到
极细的泥质混杂在一起。

加利福尼亚古泥石流沉积(图源@Wilson44691)

板状或长条状漂砾
垂直定向排列,
在泥基中漂浮状产出或
突出在层面之上等现象,
均为泥石流的显著特征。


泥石流沉积(图源@ zeesstof



河道沉积


 

冲积扇上的河道
多分布在冲积扇上半部,
因为在交会点
(水道纵剖面线与扇面的交点)之下,
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片流。

(图源@image.baidu.com)

半旱一旱地扇上的河道
多为宽浅的间歇河,
主要的沉积作用发生在
雨季短暂的洪水期。

间歇河 (图源@image.baidu.com)

河道充填物 由分选不好的
砾石和砂组成透镜层,
成层性较差。砂层具过渡流态和
高流态型的平行层理和
粗糙的板状及槽状交错层理。
砾石多呈叠瓦状排列,
底部为明显的凹槽状
突变接触关系。

河道沉积(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冲积扇上的河道很不稳定,
经常迁移改道,每次洪水期的
水系分布都有较大变化,
老的河道充填沉积物
常被之后的片流沉积物覆盖,
因此河道沉积相向上
多过渡为片(漫)流沉积相。

河道沉积(图源@Geological Digressions)



片(漫)流沉积


 

片流 为在洪水期漫出河道,
在部分扇面或全部扇面上
大面积流动的一种席状洪流。
水浅流急,为高流态的暂时水流。

片流沉积(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片流多出现在交会点以下
河道的下游地带。
洪峰过后,片流又迅速变为
辫状河道及沙坝。

片流沉积(图源@Geological Digressions)


片流沉积物 主要由
分选较好的砂层组成,
并常具小型透镜状
砾石夹层和冲刷构造。

片流沉积砾石夹层 (图源@Geological Digressions)



筛状沉积


 

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
缺少细粒物质(粉砂和泥)时,
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筛状沉积(图源@ Ji-Elle


由于砾石层具有
极高的孔隙和渗透性,
在紧靠交会点的下面,
水流大量从砾石层渗到地下,
同时将携带的细碎屑
填积在大砾石间的孔隙内。
形成的具双众数粒度分布特征的
砂砾石沉积,即为 筛状沉积

筛状沉积(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河道沉积和片流沉积在
冲积扇 沉积区内分布最广。
在细粒物源充足的冲积扇上,
泥石流沉积也可占据
冲积扇上部的相当大部分,
而筛状沉积通常只在局部发生。




 
03      

亚相划分 




根据现代冲积扇地貌及
沉积物的分布特征,
可进一步将冲积扇划分成
扇根(顶)、扇中和
扇缘(端) 3个亚相,
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在扇与扇之间,
还存在着 扇间地带


扇根(顶) 分布在邻近
冲积扇顶部地带的断崖处,
其特点是沉积坡角最大,
并发育有单一的或
2~3个直而深的主河道。

扇根(顶)

其沉积物主要为
泥石流沉积和河道沉积,
由分选极差的、无组构的
混杂砾岩或具叠瓦状的
砾岩、砂砾岩组成。

(图源@UNIVERSITY OF MARYLAND)


扇中 位于冲积扇的中部,
是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
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
因此,沉积物主要由砂岩、
砾状砂岩和砾岩组成。

扇中

与扇根沉积相比较,
沉积物的分选性明显变好。
可见辫状河流作用形成的
不明显的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甚至局部可见逆行沙丘交错层理。


扇缘(端) 出现在冲积扇的趾部,
其地貌特征是具有最低的
沉积坡角和地形较平缓。

扇缘(端)

沉积物通常由
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
其中夹杂粉砂岩和黏土岩,
局部也可见有膏盐层。
其砂岩粒级变细,
分选性变好。

膏盐层(图源@Geological Digressions)

除在砂岩和含砾砂岩中
仍可见到不明显的平行层理、
交错层理和冲刷一充填构造外,
粉砂岩和泥岩则可显示
块状层理、水平纹理以及
变形构造和暴露构造
(如干裂、雨痕)。

雨痕(图源@Rygel, M.C.)





参考资料:


[1] 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 滦河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M]. 地质出版社, 1985.


[2] 吴胜和, 范峥, 许长福,等.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内部构型[J]. 古地理学报, 2012, 014(003):331-340.


[3] 柯保嘉, 陈昌明.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砾质冲积扇沉积学特征[J]. 沉积学报, 1991, 009(003):11-21.


[4] 冯增昭. 中国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5]王良忱, 张金亮.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6] Shen, Ping & Zhang, L. & Chen, Hong-Xin & Fan, Ruilin. (2018). EDDA 2.0: Integrated simulation of debris flow initiation and dynamics considering two initiation mechanisms. 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 11. 2841-2856. 10.5194/gmd-11-2841-2018. 


USGS、NASA、TCT、YouTube、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免费打赏
我是约德尔人
2022年05月09日 14:16:13
2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设计师0027
2022年05月10日 14:15:10
3楼

资料挺好,留下参考

回复
wjj0827
2022年05月18日 10:06:57
4楼

真是非常壮观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