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赚钱买房、定居城市,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轨迹。 为了“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最平凡的幸福,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奔忙,一刻也不敢停下。 可他们却屋前栽花、屋后修竹、与青山作伴、和农田为友。 他们就地取材,将粘土、沙子、稻草,搓成土球,像捏泥巴一样“捏”出了两层小土楼。
离开家乡、赚钱买房、定居城市,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轨迹。
为了“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最平凡的幸福,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奔忙,一刻也不敢停下。
可他们却屋前栽花、屋后修竹、与青山作伴、和农田为友。
他们就地取材,将粘土、沙子、稻草,搓成土球,像捏泥巴一样“捏”出了两层小土楼。
鹅黄色的外墙、茅草屋顶、形状奇特的窗户、用树枝围成的阳台……
这座小屋的主人就是湖北广水市的一对90后夫妻:波波和小放。
波波说:“在城里,我们要工作30年才可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现在我们用了2年时间,造土团小屋,剩下的28年,我们就是自由的。”
波波,今年29岁,机械专业,大学毕业后,在汽车厂实习了一年,也在北京一家生态农场工作过,后来又辞职做了一年潜水员,每天喂鲨鱼。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但脑海里经常浮现起,小时候那种爬树,掏鸟窝(作者备注:现已不允许掏鸟窝了,违法)的自在画面。”
后来,他加入过一个NGO,也因此接触到了生态学和朴门永续设计。
所谓朴门永续(Permaculture),是通过设计开发可持续的生活系统,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以自然美学而非人类美学去设计生活环境。
这对波波影响非常大
, 他开始思考, 除了留在城市,生活还有没有另外一种选择。
小放大学学的是民族民间工艺,对生态设计、艺术设计很感兴趣。
毕业后,她去过非洲、斯里兰卡,和普通游客不同,她喜欢往当地乡村跑,探索原生态的文化。
在斯里兰卡,她遇到过一个老人,花了十几年时间,恢复了一片原始森林,她大受震撼。
相识一年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志同道合的他们,决定离开喧嚣的大城市,开启不一样的田园生活,实现朴门永续的理念。
他们探访过大兴安岭,但最终,两人回到广水市波波的家乡。
波波说,他要亲手给小放做一个家,在房里赏春花、看秋景、听虫鸣、望日落。
2017年,波波和小放回到老家,经过和村里的协商,他们用结婚收到的两三万元份子钱当启动资金,在父母的养鸭场开工建房。
在外出务工的大潮下,这座空心村只留下了五六位老人,老一辈人不理解,
“为什么他们不在外面赚钱买房,要到农村来生活?”
更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是:波波不是用钢筋混凝土来建房子,而是用随手可见的泥土,
这在普通人眼中无异于“过家家”。
但波波觉得,“土团小屋就像一座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堡垒”,“像《指环王》里霍比特人居住的房子,神秘又坚固”。
于是,他和小放决定建一个土团小屋,作为他们和未来孩子的家。
土团小屋的建造,是纯手工的,没有机械,耗时2年完成。
因为疫情,2020年夏天他们才正式搬进去,现在一家三口,已经在里面生活了1年多时间。
小放是房屋的主要设计师,波波负责房屋技术问题的解决,
但土团小屋其实并不单单是他们两个人的作品,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自然建筑的志愿者们的共同结晶。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徒手劳作。粗略一算,参与建设的志愿者有百余人之多。
土团是一团一团捏出来的,主要成分是:沙子,粘土和稻草。
沙子做骨料,稻草就是它的筋,所以到最后,整个墙是铆在一起的。
小屋里很少有柜子的出现,因为在建墙的时候,就把储物空间考虑进去了。墙上的凹槽,可以放书、小杂物等。
楼梯,也是土团堆砌的,扶手是附近找来的不成材的木头,歪歪扭扭,怪可爱的。
因为二楼采光比较差,他们就在墙上做了很多的小圆窗,把啤酒瓶放在墙里面做透光。
茅草的屋顶,是经村里老人指引,波波和志愿者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从十几公里外的山上拉来的虮子草,那是当地传统建筑最常用的材料。
那是一种杆状、纤细的茅草。风一来,波浪一样起伏,满山都是。
老人说,这种茅草屋顶,只要选好材料,编制得当,防火防水又保温,能用一辈子。
夏天的制冷,是一种地热交换空调,通过地下管道延伸到室外。
夏天室外40度,地下2米只有25度,外面的空气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室内,房间温度会比外面低10度。
冬天的取暖,是通过一个火箭炕,它燃烧得非常充分,很少有烟,通过给整个沙发加热,让整个房间温暖起来。
鹅黄的泥土墙支撑着30厘米厚的茅草屋顶,
高效节能的火箭炕“沙发”旁,旧铁桶改造的火炉烧着热水,树干围成的栏杆仰视着不规则的门框。
墙边隐约的电开关和角落里钻出的自来水管,提醒着眼前的小屋不是古老的原始建筑,而是一座刚刚竣工的现代自然建筑。
土房子竟然可以这么豪华时尚,大家都十分新奇,所以后来土团小屋成了当地村民的打卡圣地。
这是几千年前上古歌谣《击壤歌》,波波他们过得就是这样的生活。
如今,波波和小放已经在老家生活了四年,
肯定有人会好奇,他们住在这里,收入从哪来呢?
其实他们自己种菜种粮,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收入。
他们计算过,一家三口,加上来体验的志愿者,十个人的月均消费不超过1000元。
此外,在波波的招募下,越来越多向往自然生活的人加入土团之家,大家同吃同住,靠自己双手获取一日三餐。
每天固定工作时间6小时,大家轮流做饭,晚上坐在一起聊天、玩音乐,做即兴舞蹈。
用附近山上的油茶制成茶籽粉,去污能力特别好,排到池塘里,也不会对水质有污染。
在土团之家所有人的努力下,他们又建成了土团教室、土团厕所、富勒穹顶、海螺浴室等自然建筑。
波波说,他只想顺其自然地做一些事情,说不定土团之家以后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社区。
小土团,是波波和小放的孩子,今年也4岁了,他是和这些生态建筑和想法一起成长起来的。
爸爸妈妈去菜地拔菜,去池塘游泳,划船,去森林采蘑菇,他也要一起。
“年轻人不在城里发展,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上班、赚钱、买房、结婚。
跑回农村躺平?”
如今回到农村,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成长环境,甚至带着更多志愿者,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波波说:我们推崇一种小而慢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在慢下来以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会重新浮现。
很多东西,自然已经给我们了,我们唯一要学的,就是怎么和大自然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