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鹞子穴,怀柔九渡河镇瑶子峪古堡,出武官之地
历史的空间
2021年11月21日 17:46:29
只看楼主

   文/陈益峰   1、鹞子峪古堡简介   鹞子峪古堡,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明朝时怀柔地界,长城关口下有20多个古城或古堡。鹞子峪古堡规模较小,却是怀柔乃至北京地区长城脚下,惟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堡,属于黄花城长城二道关段的重要支点。   鹞子峪古城堡位于京郊怀柔区黄花城乡鹞子峪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方城池,城墙全部用方石块码砌而成,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均长78米。

   文/陈益峰


  1、鹞子峪古堡简介

  鹞子峪古堡,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明朝时怀柔地界,长城关口下有20多个古城或古堡。鹞子峪古堡规模较小,却是怀柔乃至北京地区长城脚下,惟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堡,属于黄花城长城二道关段的重要支点。


  鹞子峪古城堡位于京郊怀柔区黄花城乡鹞子峪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方城池,城墙全部用方石块码砌而成,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均长78米。


  鹞子峪这座古堡作用特殊,四面皆可防御,两侧皆为高山,只一条沟通往二道关,屏障二道关之西侧为为其咽喉,向南坚守黄花城为北部桥头堡,东出鹞子峪沟的要冲锁在两山之间,北守鹞子峪关城,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


  在明代军事历史上属隘口级(有班级守军),初归灰岭口(堡级单位,营级)把总管辖,后归黄花路辖制(所级单位,相当于团级单位),古堡规模虽然不大但位置极其重要,也是怀柔长城脚下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堡。


  2、冲天鹞子穴,怀柔瑶子峪古堡


  怀柔瑶子峪古堡,为朝廷的重要军事城堡,长期有武官驻守,为阴阳学官卜选的地理作品。

  同行去过考察的徒弟有:郭宇、姬常勇、林敏、朱江等人。


00.jpg

鹞子峪古堡,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老人说,在远古时代,猛禽总是出现在这个地方,因此这座城堡被命名为,鹞子峪。实际上此地地形,地理先生喝形:鹞子,为冲天鹞子穴。其卜选者为地方的阴阳学官。

0.jpg

瑶子峪古堡,为周围山梁上就是防范蒙古人的长城。六百年前,此处曾是战略要地,两侧有高山拔地而起,中间是条通往二道关的古道,向南它直抵黄花城,向北遥望鹞子峪关城。

49.jpg

鹞子峪沟里的残城墙和墩台,周围大量长城遗址

10.jpg

侧看大龙前行,侧面开局,星峰形如冲天鹞子,开肩展翅,穴在肛门位置

1.jpg

太行山,燕山山脉,多是石脉,气脉刚硬,多在脚下化阳结穴

02.jpg

侧看古堡,红圈位置的老宅,正好在气脉中心的尾部,后来还出过人才:邢部郎中,正五品。此人祖上为贫民,看山出生,后来走科举,贵为刑部郎中一职,依然是武官。

2.jpg

近看古堡,龙身开出的枝脚,送到穴的左右为龙虎,两手抱穴紧密

50.jpg

近看城门,瑶子峪古堡,只有一个城门,坐11度,向191度,天盘子山午向兼癸丁旺相分金,地盘癸山丁向兼子午旺相分金。右边有巨石尖耸如刀,在272度,左有木星端正秀丽,在三叉口附近,在150度。

051.jpg

门洞基础是大块石条,大门两侧门栓砖孔还在,门轴下面有石础,门轴上有横木,大门已经不在了。

51.jpg

城门匾额:鹞子峪堡。

上款:钦差分守黄花镇、钦差山东都司军政儉书轮。

下款:万历二十年十秋吉旦立

山东左营中军指挥法一箴千总指挥王印、高令督修。

53.jpg

城墙拐角位置,墙体为巨型条石砌筑

54.jpg

城墙残高4、5米,内填有3米宽碎石为主的填料,宽厚结实。

00003.jpg

近看穴后气脉,逶迤你嫩,曲曲扭动

0003.jpg

侧看穴后气脉,发卖出,巨石露出,龙身带刀剑之象,逶迤而下,剥换出土脉

003.jpg

近看气脉,活弄栖闪,自有灵活,如丝带飞舞

90.jpg

近看穴后气脉行走轨迹

03.jpg

侧看穴后气脉,剥换重重,曲曲摆动

3.jpg

龙脉在脚下,开阳化气结穴,气脉宽平,生气非常兴旺

4.jpg

近看古堡,鹞子左右两翅膀,护到左右,为龙虎

5.jpg

侧看古堡,大龙侧面开面结穴,前面朝山,亦开面向穴

6.jpg

近看古堡,主要溪水右水倒左,穴前有小溪水,逆水蜿蜒而来

7.jpg

侧看去水方向,水口有大砂关锁,外侧有高山横栏

8.jpg

两水交汇,或者数条溪水交汇的附近,是古代村落、城镇选址的重要特征。真龙落处众水聚,水聚方为是。昔贤何以水为先,水住穴堪扦。

11.jpg

鸟瞰瑶子峪古堡的。老人说:堡垒的石墙上,有一个双坑走道防御墙,城门上有一个防御室。在1940年代初期,被日+本人拆除了,并将其用作炮楼。

12.jpg

廉贞火星起祖,左右开肩展翅,为冲天鹞子形,一脉中抽,尽头结穴

13.jpg

侧看冲天鹞子结穴,穴后气脉虽然峻急,但是层层剥换,曲曲扭动,到穴上,罡气已尽

16.jpg

鸟瞰穴场,阳宅面积常常非常大,所以一般都会压住两侧的界水沟,尤其是右侧部分横跨到了右侧近乎护砂上,甚至更换了穴场局部水流的方向。但是大门和中轴线,一般都是紧接气脉。

17.jpg

侧看古堡,穴后气脉峻急而下,未曾剥换出吉星,只要气脉干净即可

19.jpg

古堡中轴线正对的穴前溪水,局部成反弓状态。很多人点穴,误以为必须正对弯抱的位置,这是不对的,真多真龙正穴,穴前水流反跳、斜飞、甚至直去。溪水环抱,朝山回转,只是一种穴法之一,不是全部

20.jpg

华北太行山地形结穴,其剥换之势,不是丘陵平岗,大断起伏,仅仅是微微跌断,就拖至山脚,也有真穴出现

21.jpg

侧面近看古堡,穴后气脉罡气,已经基本脱净,化阳结穴。但是龙身有刀剑之象,所以村中后来还是出武官。


23.jpg

鸟瞰穴前明堂,堂局不舒展,但是开面向穴,穴前有溪水斜朝而来

24.jpg

侧看古堡,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两墙各长78米

34.jpg

鸟瞰古堡

35.jpg

大水大汇之地,有大地,都是都是都城省会。山水小汇之地,有小地。一般多是村镇、城堡。

36.jpg

鸟瞰古堡平面

37.jpg

侧看古堡,祖山顶上被微微削平,建有长城敌台,形如方印,顶在鹞子头上

52.jpg

古堡的城墙

55.jpg

古堡中的老院

56.jpg

古堡中的胡同

57.jpg

城门进去,正对一个胡同,正前方,就是古庙遗址。


  2、古代地理学,朝廷和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元朝,有太史院,置太史令等官一员,秩正二品,掌天文历数之事。

  明朝钦天监的前身是太史监。太史监设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次年改监为院。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的机构设置,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后改名钦天监。明朝的钦天监等级下降很厉害,钦天监监正为正五品。钦天监下辖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的格局,"掌天文、定历数、占侯、推步之事"。

  朝廷钦天监,是阴阳学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最高管理机构。各市、县设有阴阳学典术、正术、训术等官职。凡是从事阴阳学的术士,都归朝廷的钦天监及地方阴阳官员管理、培训、认证。

  皇家的皇陵、宫殿,基本上都是出自钦天监监正、精通地理的钦天监官员,以及朝廷精通地理的其他官员。而地方城镇、府衙等建设,多出自地方的阴阳官。

  元代开始设于诸路,后推及各府、州。教学内容为:天文、地理和术数。明代地方设有阴阳学官,府为阴阳正术、州为阴阳典术、县为阴阳训术。

  阴阳正术为从九品官秩,有俸禄。

  阴阳典术、阴阳训术,是没有品级的,朝廷也不发俸禄,只能算是县中小吏。


  3、自古地理在朝廷

  笔者反复谈过一个重要的观点,古代地理技术的核心,自古以来,在三种人手里:

  (1)、朝廷的钦天监官员,和州府的阴阳官手里;

  (2)、乡间精于地理的文人、乡绅;

  (3)、极少部分有智慧的土阴阳手里。

  民间那些喜好神吹,喜欢胡乱编造秘诀的明师,基本都是全军覆没,后人极少发家,极少富贵。很多人不信,这些年,笔者走南闯北,四处考证地理古籍,发现古代的钦天监和民间的阴阳学官,大量的案例,后人非常富贵,让人吃惊。


  3.1、钦天监地理名家戈氏——后人四代五进士,四人入翰林,138个功名


  地理之术的精华,在钦天监手里,明朝中期有戈氏家族,长期盘踞钦天监,爷孙三辈为钦天监监正,戈大化、孙戈守躬、曾孙戈承科三代人先后任钦天监监正(正五品),钦天监其他官员20多人,戈氏家族后人,大发科甲,有进士5名、举人11名、3名拔贡、13名贡生、24名监生、49名秀才、14名廪生、5名增生、7名武庠生、3名钦天监天文生,获得功名者竟达138人。


  3.2、河南王氏,祖传地理、父子两辈阴阳训术——后人为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傅王越


  阴阳训术之中,常有地理高手,明朝的阴阳训术王恕,王颐、父子二人都是阴阳训术,祖传地理技术,精通地理阴阳之术。其中王颐,为河南浚县阴阳训术,王颐的儿子,王越后来为进士出身,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傅,正一品。

  王越本名为王悦,十岁那年王越的父亲王恕,为他占卜,其卦象显示,王越日后必成大器,便以此为王越改名,其父曰:喜悦之悦不若超越之越,字世昌。


  (1)、王越简介

  王越(1426年12月-1499年1月),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朝廷对王越的封赏为:

  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赠太傅、谥襄敏。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


  (2)、王越后人依然非常富贵

  王越长子王春,任锦衣卫指挥佥事,锦衣卫二把手,正四品。

  次子王时,任锦衣卫指挥佥事,锦衣卫二把手,正四品。

  三子王昊,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正六品。

  四子王昕,因父勋为锦衣卫百户,正六品。


  (3)、王越的祖上被追封

  因为王越,对朝廷的卓越贡献,王越的父亲、祖父、曾祖,都被朝廷追封很高的封赏。

  曾祖王显道,被旌为义民。

  祖父王恕,赠太傅、威宁伯,后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父亲王颐,赠太傅、威宁伯,后复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3.3、陕西杨氏,父子两辈阴阳训术,后人为进士

  明朝杨祖庸、杨振,陕西西安府永寿县人,父子两辈都是阴阳训术。

  杨振之子杨仪,为弘治六年进士,后来官居参政,从三品。


  3.4、明朝首辅徐溥曾经写诗赞颂阴阳训术吴琏

  阴阳训术之中有佼佼者,得到朝廷首辅的赞赏。

  明朝首辅徐溥,还曾经专门写诗一首,赠送给阴阳训术吴琏,名为:《赠阴阳训术吴琏》。

  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袱溪(今宜兴宜城镇溪隐村)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弘治五年八月(1492)至十一年七月(1498)任当朝首辅。

  《赠阴阳训术吴琏》全文:

  羲和古历学,之子绍家传。

  仰视日星象,胸中具周天。

  一朝膺鹗荐,簪绂成蝉联。

  昼行耀闾里,平秩归才贤。

  功名此发轫,及时须勉旃。


  这些年,笔者在各地研究地理,见过的朝廷的阴阳学官、钦天监地理名家,后人大发富贵案例比比皆是,不一而举,非常震撼,感叹地理正宗在朝廷手里,哪在古代那些江湖术士手里?

  这些年,四处考验地理,游历古迹,笔者见过数百个祖传看风水的家庭,非常可惜。这些家庭,后人极少听说出过一个秀才,举人,也极少出过哪怕最低等级的知县、县丞等官员,现在出现科长局长的非常少见,一本大学生都非常罕见,甚至很多都是村里的贫困人口之一。这些现象需要我们细细反思。

  全文完。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