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过高拖累生物质供热发展
阿狸粑粑与企鹅
2021年06月08日 10:07:16
来自于采暖供热
只看楼主

(文丨中国能源报记者 卢彬)        技术路径应契合用户实际

(文丨中国能源报记者 卢彬)


      

技术路径应契合用户实际




环保与取暖要寻求平衡





 评论:供热改造要真因地制宜 


生物质供热改造与“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方案一样,都面临着如何同时保证清洁、安全、可持续、可承受的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取暖用户,生物质供热就地取材、使用灵活的特性,是其占领市场、争取用户资源的优势,但生物质供热必须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解决方案。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糙思维 ,正是生物质供热多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现代生物质供热应用由来已久。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业内就开始进行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研究和探索,欧盟更提出到2040年主要依靠生物质在供热领域率先实现碳中和。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将生物质能应用于农村供热领域。生物质供热,就地取材、替代燃煤,在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建设投资,对于实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乡村振兴等都意义重大。


虽然我国生物质供热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污染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但生物质供热市场规模却迟迟没能发展壮大。究其原因, 是生物质供热推广工作中长期缺乏“定制化”的实施细则,仅有原则性的鼓励与支持


生物质作为目前唯一的“零碳”化石燃料,被国家明确列入可再生能源并鼓励发展,但仍有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生物质燃料的使用会造成严重污染,不综合考量本地资源、环境的特性,一味追求过高的排放标准,压制生物质供热项目。另外,不同作物种类产生的生物质原料成分各异,需要不同的加工方式和燃烧技术,但地方在招标生物质锅炉时,往往缺乏对这些细节情况的把握, 指望简单粗暴地依靠一套方案解决所有问题 ,引发“用不起”“不好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供需不匹配,但最终却往往被理解为生物质供热技术不成熟。生物质供热技术因此背上了各种“黑锅”,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对于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完全也可以“宜生则生”。但一个地方到底“宜”什么,需要实地考察供需情况,综合考量用户承受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供热品质要求、配套投资规模等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判断。同样是使用生物质,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直接燃烧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既环保又省钱;对于成本承受能力更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更低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就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虽然燃料成本有所增加,但更好地满足了其达到排放标准、保证供热稳定的需求。


清洁取暖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散煤使用,而要想让用户不“返煤”,就必须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才会愿意用。指望用单一技术解决多样化的取暖需求,必然会出现资源错配。“因地制宜”绝不是一句空话,在生物质供热领域就更是如此,好的技术要放在对的地方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地方政府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实施细则能否精准到位,决定着生物质供热推广应用的成败。


生物质供热行业一头是农村地区温暖过冬与环境改善需求,一头是众多民营生物质收、储、运、加工与锅炉制造企业,是连接民生、环境、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节点。因此, 生物质供热的问题马虎不得,需要用“手术刀”细细剖开,精准治疗,绝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