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贝聿铭推崇、影响安藤忠雄,这位建筑诗哲是谁?
小桥流水吃瓜
2021年06月07日 09:54:14
只看楼主

本文转自 : 时尚芭莎艺术  ID:bazaarartchina 建筑师路易斯·康 在建筑史中,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是绕不开的名字。他是“建筑界的诗哲”“光影的创造者”,更是影响了安藤忠雄等人的一代宗师。时值其诞辰120年,时尚芭莎艺术带你走近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本文转自 时尚芭莎艺术

 ID:bazaarartchina


建筑师路易斯·康


在建筑史中,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是绕不开的名字。他是“建筑界的诗哲”“光影的创造者”,更是影响了安藤忠雄等人的一代宗师。时值其诞辰120年,时尚芭莎艺术带你走近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流浪的疤面怪人


这是一位外形平庸,甚至略显惊悚的男士——身高167cm,右脸颊上有一片显眼的灼伤疤痕。1901年,路易斯·康出生在爱沙尼亚的塞雷马岛。三岁时,他被壁炉中的火光所吸引,将炙热的木炭装入自己的围裙中,点着的火焰将面部灼伤,一道贯穿面颊的疤痕伴随其一生。

建筑师路易斯·康


父亲对这个孩子的前途感到无望,而母亲则坚信他将成为伟大的人。在路易斯·康上学时,犹太人的身份和面部的疤痕使其成为同学的嘲笑对象。每一天,他都在上课铃响起前最后一秒迈入教室。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老”,在路易斯·康的身上显得恰如其分。四岁时,他跟随父母由家乡辗转至宾夕法尼亚州,之后一生行遍世界,最终逝于异乡;而他对光的追求,则由木炭的火光凝聚在其建筑的光影之中。对他而言,光是人间与神境对话的语言。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孟加拉国家会议中心手稿
 
在路易斯·康的诸多建筑中,有一件与众不同且鲜为人知的作品——名为“Point Counterpoint II”的海上音乐厅。现代化的材料与外形使这艘船看起来如同来自火星,停靠港口后,船舱可由液压装置打开形成音乐厅的舞台,乐手们在其中演奏,观者则于岸边聆听。

Point Counterpoint II海上音乐厅


这件作品与路易斯·康的生活足迹有些许相似:四岁与父母远离家乡,走遍世界各地,所到一处便为当地人们献上作品。享誉世界的他甚至未从工作中获得财富,在他去世后,其建筑事务所仍欠着30万债款,耶鲁大学为其还清了这笔债务。而他的妻子爱丝特则说:“康从不想着赚钱,哪怕钱就在他触手可及之处。”

路易斯·康 生前的一位朋友曾如此评价:“在他来到美国的前两年内就搬了17次家。其一生仿若一位流浪者,始终四处漂泊。”

路易斯·康于金贝尔美术馆,1972年

 

完美尚未到来


路易斯·康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和执着的完美主义者,工作至深夜、睡在办公室早已成为他的常态。而对待身边的工作伙伴甚至甲方,他的态度同样严格到令人发指。据其建筑伙伴杰克(Jack)回忆,自己曾花费三天三夜为他搭建建筑模型。完成当天的凌晨三点,刚出差回来的 路易斯·康 打来电话:“你做的东西就是一堆屎!”随即挂断。

工作中的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在市政大楼项目的模型前
 
正如 路易斯·康 自己所言:“艺术家不找工作。”(Artists don't get jobs.)身为建筑师的他行事风格更像一位自由的艺术家,无数甲方因其执拗的立场与乖戾的性格与之一拍两散,同时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称:“ 这大概是因为他从不向甲方妥协。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建筑这一普遍“大器晚成”的行业中, 路易斯·康 的职业生涯也开启得格外晚些。

建筑师路易斯·康

1948年,由于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无法入境美国, 路易斯·康 阴差阳错地成为耶鲁大学的教师,而这里也成为其建筑生涯的起点。在课上,他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想使用砖块,你就要问砖块‘你想成为什么?’砖会回答‘我想成为拱’。”对材料的尊重,构成其建筑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五年后,他在耶鲁实现了其生涯中第一件重要设计——耶鲁大学美术馆(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此时的 路易斯·康 已经52岁。

耶鲁大学美术馆,1951-1953年


然而,当固执的 路易斯·康 遇到一位真正满意其设计的委托方,那便是知己般的存在,乔纳斯·萨尔克(Jonas Salk)正是其中之一。195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发者萨尔克博士打算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一个生物研究中心,并希望这成为一所“值得毕加索(Pablo Picasso)参观的设施”。二人在生命与科学的交集处达成共识,萨尔克结识 路易斯·康 后,表示“我找到了自己的建筑师”,而 路易斯·康 则称萨尔克为“我最信赖的评论家”。

路易斯·康与 乔纳斯·萨尔克

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Studies)诞生后, 路易斯·康 说:“这是我迄今唯一满意的作品。”一条水道把广场一分为二,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向远处蓝色的地平线,建筑混凝土的颜色与广场的色彩几乎相同,整个对称空间中充满崇高的纪念性。尽管 路易斯·康 对这件作品表示满意,但问及其最满意的建筑,他回以:“最好的尚未诞生。”(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年
 
 

唯建筑是生活


路易斯·康 的一生中有三段家庭生活,三对母子的住处在费城这座小城中相隔不过十公里。然而直至其葬礼,三家母子方才第一次相见。

最初, 路易斯·康 结识了妻子爱丝特(Esther),在她的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育有一女;彼时的事务所中,有一位名叫安·婷(Anne Tyng)的年轻女同事,她与康共同完成了特灵顿犹太社区中心公共浴室的设计,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后选择离开;近60岁时,他又在工作中结识了景观设计师荷莉雅特(Harriet),二人共同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的设计。

路易斯·康与妻子爱丝特

路易斯·康与安·婷于事务所


据荷莉雅特与 路易斯·康 的儿子纳撒尼尔·康(Nathaniel Kahn)的回忆:“父亲总是在来的路上临时电话通知,随后母亲迅速地准备五道菜和马丁尼酒,而这样的团聚时光每周只有一次。”2004年,纳撒尼尔拍了一部纪录片,名叫《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通过 路易斯·康 遍及全球的建筑追寻陌生父亲的足迹。这部影片在第二年得到奥斯卡提名。

路易斯·康与儿子纳撒尼尔

纪录片《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海报

三位女性均于建筑工作中所结识,想必真正吸引着她们的大抵也是 路易斯·康 卓越的建筑才华。无法否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师,却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爱人与父亲。然而安·婷与荷莉雅特二人却仍坚持生下他的孩子并抚养成人,终生未婚。荷莉雅特称:“我一直相信我们是灵魂伴侣(Soul Mate)。”

金贝尔美术馆,1966-1972年

正如 路易斯·康 自己所言:“只有建筑才是我的生活。”(Only Architecture would be my life.)家庭在其一生中永远是缺失的话题。他的堂兄以“游手好闲”“云游世界”形容这位每周工作超过80个小时的工作狂。而直至其去世,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兄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建筑师。

埃克赛特学院图书馆,1965-1971年

与同时代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建筑师贝聿铭相比, 路易斯·康 一生的作品数量显得少之又少。然而在采访中聊及他,贝聿铭却说:“他有三四件代表作,就比我有五六十栋建筑要强多了。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孟加拉国家会议中心,1959-1982年


1974年,73岁的 路易斯·康 因心脏病突发于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的洗手间内溘然长逝,形如流浪者,无人问津。死前,他将护照上的住址划去,警方无从知晓这位男子的具体信息,在其离世三天后,世界才意识到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时至今日,当人们聊及他,其在建筑上的伟大成就与私人生活中的不负责任依旧争议不断。有人曾对此给出解读:“当你要爱所有人时,难免冷落最为亲近的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