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在风景园林学科视野下,按照生态城市理念,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将城市内孤立、片段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并与“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成为统一的城市大景观系统,从而创造特色明确、景城合一、生态美好的城市新意向。“城市泛景观系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各类要素同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各类要素能够良性有序地运转和发展,“泛景观力”是实现这种良性平衡状态的途径。泛景观力的施加具有广泛规律性和内在逻辑性,同时反映出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力”“设计力”各自发挥主导作用的阶段和转换过程。城市泛景观系统构建可根据“泛景观力”的作用,归纳总结为“五步营造法”,即“寻此势”“明远道”“营四境”“优两术”“理五微”。向上延伸至区域及城市决策、定位与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前端要素,后端延伸到实施落地乃至运维管理的全过程一体化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在风景园林学科视野下,按照生态城市理念,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将城市内孤立、片段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并与“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成为统一的城市大景观系统,从而创造特色明确、景城合一、生态美好的城市新意向。“城市泛景观系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各类要素同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各类要素能够良性有序地运转和发展,“泛景观力”是实现这种良性平衡状态的途径。泛景观力的施加具有广泛规律性和内在逻辑性,同时反映出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力”“设计力”各自发挥主导作用的阶段和转换过程。城市泛景观系统构建可根据“泛景观力”的作用,归纳总结为“五步营造法”,即“寻此势”“明远道”“营四境”“优两术”“理五微”。向上延伸至区域及城市决策、定位与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前端要素,后端延伸到实施落地乃至运维管理的全过程一体化规划设计。
通过“五步营造法”营造的城市泛景观系统具有泛专业、泛尺度、泛过程的属性,以生态先行、景观引领、跨界协同的美好人居建设多专业协同配合,以综合的观念方法为前提开展探索,既是凝聚各专业智慧的集体行动,又是一体化服务的底层思维路径,更是宏观层面的生态统筹力、中观层面的景观引领力、微观层面的协同设计力等各尺度项目上的功能体现。
通过“五步营造法”营造的城市泛景观系统具有“三性五化”特征:整体系统性、科技智能性、在地乡土性;生态化、人文化、艺术化、场景化、精细化。
▲“五步营造法”框架
寻此势
“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规划格局。“寻此势”既是对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与途径。把握城市及区域发展大势,立足生态,从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城市风貌、场地特征、风土人情等出发,是“泛景观系统”顺利搭建、发展的重要保障。
▲“寻此势”项目实践
??寻山水
山水与城市密不可分,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山水相依,相得益彰。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首先需要探寻城市的山水环境,构建城市的山水格局,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
山水亦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是城市风貌最直观的体现。园林中的山水是将自然中的山水元素进行艺术概括和审美提炼及再创造,逐渐向具有人文意象的文化形态转变,以山水为载体,以人与山水的关系为纽带建立独特的文化形态。
将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海洋、湿地等元素进行提炼和综合分析,依托山水形态,分析自然山水的相互位置关系、山脉水系走向以及大小等级、山水秩序、山水与城市的关系等,构建城市山水格局。
??寻格局
2014年4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到战略高度,其中,生态安全格局是三大战略格局目标之一。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战略,生态安全格局目前已成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空间途径之一。
生态安全包括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城市生态格局、生态基础设施格局等,是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绿道体系等要素的呈现,是一个多层次、连续完整的网络。规划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对城市及区域格局进行系统分析,将生态安全落实到城市内部,让生态系统服务惠及每个城市居民。
??寻地势
规划设计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场地内的自然景观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并对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设计指导。
寻场地现状条件、寻场地特色亮点、寻场地关键问题。要充分认识和阅读场地,对场地的用地现状条件进行调研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气象、矿产、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区域交通体系、规划用地功能等场地建设要素,综合提出合理的规划设计意见及方案。
发现资源优势并总结不足,找寻场地在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打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守护自然本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该场地区别于其他场地的亮点。
??寻人情
对场地人文条件的分析解读和深度挖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保护历史遗迹,梳理利用人文资源,既对探究历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演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对人们了解场地历史、认同民族文化有重大意义,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寻历史发展脉络、寻地域风土人情、寻文化遗存资源。城市拥有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不仅能提升城市品位,又能增强城市凝聚力,为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能提升城市品位,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促进其身心愉悦、健康发展。深度挖掘设计场地历史沿革与发展策略,明晰产业、经济战略布局进行设计定位,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
明远道
“道”是理念、规律、原则,是在加强理论研修的基础上,学习新理念、新理论,领悟理论框架,并制定战略路线与发展方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应用在规划设计层面即践行国家生态发展指导精神,确定公园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原则及规划依据。
▲“明远道”项目实践
??明目标
城市泛景观系统应按照生态城市理念,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要求,站在国家战略指导高度,明城市发展目标、明项目建设目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使命和目标。
??明定位
近年来,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取得巨大发展,但一直未形成独具中国地域文化风格的现代园林文化。城市泛景观系统就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符合现代生活和城市建设对景观的要求。城市泛景观的核心定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绿水青山、景城合一、生态美好和特色鲜明。
??明原则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自然、城市、建筑、人”的有机整体,应当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先行的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景观手法为主导,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考虑各类自然景观要素,将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此外,还需坚持协同设计原则,在质量、进度、造价上全面协同,统筹发展。
??明策略
基于建设美丽中国、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定位,在新理论、新理念、新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泛景观系统推行的方针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区域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城市层面分别制定战略路线与发展方向,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的作用,将城市内孤立、片段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制定特定的策略与技术,使“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成统一系统。
营四境
“境”是疆界、边界,既是场所,又是境况、境界。“境”可以是客观可见的生境,也可以是主观憧憬的意境。“营四境”就是通过一系列生态举措,从“木欣欣以向荣”的生境营造、主观视觉和听觉感受的画境营造、触景生情升华的意境营造以及从人的行为及心理需求出发的人境营造4个层面构建泛景观系统。
▲“营四境”项目实践
??营生境
生境既是“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园林之美,又是“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之美。生境营造,就是尊重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营生物栖息地、营生物廊道、营生物多样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系统。
??营画境
“意境”即从生境、画境来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进入情景交融的高潮,是一种浪漫主义“理想美”的意境境界。“意境”来自历史文化沉淀,本质是文化体现,受到文化积累、风土转变、人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哲学思想、诗词绘画、比德比兴、民间习俗等方面。通过营空间意境、营文化意境、营情景意境,人们可从中感受景观随着时空推移产生的变化和文化内涵。
??营意境
“意境”即从生境、画境来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进入情景交融的高潮,是一种浪漫主义“理想美”的意境境界。“意境”来自历史文化沉淀,本质是文化体现,受到文化积累、风土转变、人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哲学思想、诗词绘画、比德比兴、民间习俗等方面。通过营空间意境、营文化意境、营情景意境,人们可从中感受景观随着时空推移产生的变化和文化内涵。
??营人境
城市的核心是人。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营造人境就是要回归人本主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营和谐宜居、营乐活户外、营游憩体验,满足人们视觉上的美感、行为上的舒适和心灵上的愉悦。
优两术
“术”是能力,能力是知识、方法、策略和经验的集合体;“术”既是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策略,又是可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优术”即不断提升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的策略,通过优技术及艺术两个维度,打造理性与感性交织并存的四境境界。
▲“优两术”项目实践
??优技术
??优生态技术
寻求尊重自然规律,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要素的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环保节能、环境友好的城市意向。
??优技术协同
城市泛景观系统要发挥泛景观力的引领作用,统筹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建筑、市政等全专业协同作业,发挥各专业作用,同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将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优技术创新
城市泛景观系统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从数据的采集、处理、储存和计算等流程发挥大数据作用,数据获取时,应确保其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可获得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技术、海绵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坚持创新,不断优化。
?? 优艺术
城市泛景观系统的重要特点就是艺术化,肩负着文化承载的功能,集观赏性、娱乐性、休闲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优术”也应当从艺术角度着手,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通过运用虚实结合、有主有从、看与被看、小中见大、移步易景等艺术手法,提升景观品质及视觉感受。
理五微
微是细小、精妙深奥的意思,“理微”就是从整体的大局观出发,落实到各个局部,从微观层面重点管制项目落地的各项技术流程,通过梳理景观规划设计的细节,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框架,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便利性,让绿色空间贴近生活、贴近市民,实现泛景观力管控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到项目运维全过程下的生境合一。
▲“理五微”项目实践
??微地形
微地形是相对于地理地形中“大”地形而言的。微地形设计以大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工塑性为主要途径,以通过人工缩移模拟大地形态营造起伏错落有序、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为主要任务,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至高境界。
??微空间
微空间相对于公共开放空间来说,尺度更小、更亲人,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有温度的设计。通过营造活动空间、游憩空间、休闲空间、观赏空间、静思空间等,从满足人本需求为出发点,旨在提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
??微连接
园林边界所围合的区域具有一定形状,有时界线清晰,有时则界线模糊;有时为实,有时则为虚;有时是物质空间,有时则是精神空间。在具体设计中,可通过各要素之间广泛连接的方式,如高低连接、软硬连接、水陆连接等,采用自然生态手法打破各元素间僵硬的边界,营造“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
??微搭配
城市景观营造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注重景观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根据设计理念以及功能使用需求,将材料、色彩、图形、软硬、层次、四季、昼夜等要素合理搭配,使景观效果达到最大化呈现。
??微细节
细节决定品质,是泛景观系统最终落地是否完美的重要步骤。应格外注意园路线形、铺装平整、驳岸自然、树穴规范、灯座隐藏、设施方便舒适、未来预留等细节,处处体现人本关怀,注重施工工艺和品质。
结语
“五步营造法”是基于城市泛景观理论,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中的“自然力”与“设计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总结整理出的一套设计方法。
“寻此势”阶段,更多地发挥“自然力”的作用,“明远道” “营四境”体现了“自然力”与“设计力”的相互借助和转化,“优两术” “理五微”的阶段更多地发挥“设计力”,即人的主观意愿,体现了泛景观力的一般规律。
经过多项目实践论证,得出此策略符合认识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从掌握规律到转化通的一般规律,可根据项目不同的阶段和尺度有所侧重,但各阶段顺序不可前后调换,经过若干项目的实践,证明其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课题:城市泛景观系统营造研究(Y2017097)
作者简介
赵文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 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褚天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开发研究所高级规划师
沈 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工程师
董荔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杨 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工程师
周亦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工程师
来源:《城市住宅》杂志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