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结构模型刚质心的极速纠偏法!
kwcqmpyt
kwcqmpyt Lv.2
2021年03月19日 08:46:48
只看楼主

构思结构 | 模型刚质心的极速纠偏法! 原创 构思结构的大白 “你 必须愿意接受反复的失败。 如果你没有接受失败的意愿,你就要注意,自己不要再去创造了。 ”  ——   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构思结构 | 模型刚质心的极速纠偏法!

构思结构的大白
“你 必须愿意接受反复的失败。 如果你没有接受失败的意愿,你就要注意,自己不要再去创造了。
 ——   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  “翔安二实小” 施工实景
构思结构?
结构设计:大白  李小龙 
陈博文  陈泉波  周鼎亮


       00  闲聊几句

长期关注本号的读者会发现,上期推送的“ 减位移比竟能节约结构 造价! !”有点眼熟,与 创刊初期的 “剪力墙设计进阶之路”系列之二的部分文章内容类似。

在此解释一下,大白最近在写新论文,所以偷个懒,把原来发表过的论文推送分享给大家。

从时间线来说:

上篇文章发表于2014年,其中关于位移比的理解,构成了2018年发表在《建筑结构》上论文的重要基石。

而进阶之路系列,则是后面这篇论文的扩写,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新论文写的差不多了,大伙久等了。

等待与耐心是有价值的,大白为14年的论文配套发明了一个实用工作技巧,在 这期文章中介绍给大 家。



       01   两个重要概念

在14年的论文中,大白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
层间位移包含了结构扭转振动效应所产生的分量。

△图1 水平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构成图
相关研究表明,层间扭转位移的大小是由 结构顶部的相对扭转响应θr/u强弱所 决定的。
若扭振动力效应强,则层间位移扭转分量就大,反之则小。
在周期比Tt/T1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扭转位移主要受结构偏心率e/r(e为质心与刚心的距离,r是质量回转半径)的控制,如下图所示:
△ 结构顶部相对扭转响应—耦联周期比关系曲线[1]
可见,从工程实践角度,若想减少层间位移角的扭转成份,有三条路径:
1)同时降低偏心率和周期比;
2)偏心率不变,降低周期比;或
3)维持住周期比,降低结构偏心率。

第二个概念是:
结构自身刚度在抗侧力构件布置后已然决定,与扭转振动效应并无关联。
从图1中可看出,当暂时忽略扭转振动反应时,侧向荷载穿过楼层刚心,层间位移角为整体平动下的结果,由已投入结构材料的真实刚度所控制。
叠加上扭转效应后,位移角必然是增大了,导致出现两种情况:
1)结构刚度看上去不够, 但真实刚度下的位移角是满足规范要求的,或
2)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了,结构刚度看上去合适,但真实刚度远大于规范需要,故而结构材料浪费较多。
针对这两种情况,大白在论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楼层理论最大层间位移角计算方法,以帮助大家估算现有方案的真实刚度,并决定后续调整方向。



理论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啥?点击图片直达


       02    刚质心调整太慢,怎么办?

上述两个概念说明,控制周期比与偏心率能帮助我们约束位移角。
不过,从投入精力与产出成果的角度来考量,大白认为两者的性价比是不同的,控制偏心率的实用价值相对更高一些
大家都知道,控制偏心率的关键,在于合理调整平面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尽可能缩短平面内刚心与质心的距离。
一部分朋友可能会说,大白说的我都懂,但 调整刚质心偏差需要不断试错,以寻找更优的方案。然而每次调整,模型都需要完整计算一遍,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尝试。
这个说法并没错,拿剪力墙设计进阶之路(二)里面曾经写过的案例来举例,一个18层的普通剪力墙结构住宅,模型完整计算一遍需要近三分钟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快速试错呢?
还是有办法的,大家日常在设计剪力墙住宅时,由于标准层都相同,所以通常会先建一层,布置好结构,并施加荷载,然后拼装成整体先行试算。
试算结果内,楼层平面的刚心与质心位置也一并输出了,仍以上文提到的案例为例,标准层刚质心定位 如下图所示:
△ 初算标准层刚心与质心定位图
图中,质心的坐标为Xm=-2.77m,Ym=2.45m;刚心坐标为Xs=0.85m,Ys=3.63m
可以算出,X向刚质心距离e=2.77+0.85=3.62m,两者偏离较远。
而模型最不利位移角由Y向地震工况控制,出现在第13层,为1/945,未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刚度看似不足。
△ 初算结构位移指标
该层的最大层间位移为3.07mm,平均层间位移为2.49mm,说明对应的位移比为3.07/2.49=1.23。
结合刚质心的定位可知,刚质心偏差大时,位移比也不会太小。
利用大白在论文中提供的公式,可以估算出,刚质心偏差重合后,Y向可实现的理论层间最大位移 角为1/(945x1.23)=1/1162, 说明初算方案的结构刚度已然足够。
因此,可选择牺牲部分结构材料,以适当调整刚质心偏差的调整方案。


       03  刚质心极速调整法

在调整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小知识:
常用软件均以单层模型来计算楼层的刚心位置。
△ YJK楼层刚心算法说明书
也就是说,不管拼装1层或33层,两者计算出来的刚心位置应该大差不差。
大白想到,如果只用单层模型来试错,我们不就可以大幅缩短等待时间了嘛。
还是用前面的算例来试验,先在平面刚度相对较大侧的剪力墙上开个洞口试试。
△ 纠偏后标准层模型
然后只拼装单层模型,进行后续计算。
得出的刚质心位置见下图。可以看到,质心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而 刚心坐标更新为Xs=-0.48m,Ys=3.66m。
△ 单层速算下的刚质心定位图
纠正偏心后,X向刚质心距离大幅缩短至e=2.3m,相较初算方案减少了36.5%。
可知扭转效应削弱不少,位移角过大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接着,把纠偏后的标准层整体拼装起来,对比下两个算法的刚心位置变化。

△ 整体模型下的刚质心定位图
可以发现,整体模型下的刚心坐标为Xs=-0.46m,Ys=3.67m,与单层模型偏差并不大,速算方法的精度足够在工程中进行运用了。
与大白的预期一致,纠偏后层间位移角大幅减小至1/1029,已能满足规范要求;对应的位移比也降低至2.82/2.62=1.07,扭转效应得以有效控制。
△ 纠偏后结构位移指标
调整后,结构的理论层间最大位移角仍有 1/(1029x1.07)=1/1101。
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剪力墙开洞使得真实刚度降低了5.5%,但层间位移角降幅更大,达到8.2%,说明纠偏后结构 材料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那么,用大白的算法过一遍模型总共需要多久呢?
大概仅需30秒左右,如果考虑只计算不设计的话 ,时间还可以更短一些,这下大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试算几遍了吧。


参考资料
[1]  徐培福,黄吉锋,韦承基. 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J].


大白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图片为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后台联系大白,大白会立即删除并致歉,谢谢!
白若冰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曾在《建筑结构》杂志上独立发表论文; 一线结构工程师, 从事结构设计工作15年+,一注执业10年+;擅长剪力墙结构分析及优化、复杂公建分析以及精细化设计等内容。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