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为什么一定要过冷度?过冷度对制冷系统有什么意义?
意难平又平
2021年01月27日 14:18:37
来自于制冷技术
只看楼主

一、过冷的定义: 过冷度的定义:冷凝器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 过冷度在压焓图的表示: 工程上,一般将排气压力近似看作冷凝压力,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的温度之差,作为过冷度。之所以这样近似,是因为冷凝器的压降相对于蒸发器而言较小。排气压力与真正的冷凝压力差值较小,采用这样的近似带来的误差,可以忽略。


一、过冷的定义:


过冷度的定义:冷凝器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


过冷度在压焓图的表示:



工程上,一般将排气压力近似看作冷凝压力,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的温度之差,作为过冷度。之所以这样近似,是因为冷凝器的压降相对于蒸发器而言较小。排气压力与真正的冷凝压力差值较小,采用这样的近似带来的误差,可以忽略。



二、制冷系统为什么一定需要过冷度


简单来说,制冷系统如果没有过冷度,那么制冷剂在液管中会有“闪发”,制冷效果降低;


对于风冷冷凝器, 3-5 ℃的过冷度比较合适。

 

制冷系统正常循环时,冷凝器的出口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过冷度。

如果没有过冷度,两相冷媒中的液体在“液管”中压力稍有损失,液体就会【闪发】, 饱和液体由于压力的降低必然会蒸发。液体蒸发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剩余的液体随之降温,又达到相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就这样两相冷媒边前进,边闪发,边饱和,直到到达蒸发器入口。最终到达蒸发器的两相冷媒的干度就会比设计的干度大很多,液相成分减小,就无法满足蒸发器的蒸发量,制冷效果当然会降低。


 

另外具有一定的过冷度,才有可能绘制出令人可信的压焓图。对于基本的单级压缩式制冷系统,压焓图上有四个点,分别是:

 压缩机吸气口 过热蒸汽;

② 压缩机排气口 过热蒸汽;

 冷凝器出口 过冷液体;

④ 蒸发器的入口 两相冷媒。

①、②和③点都是单相状态,根据压力和温度值,可以计算出对应的焓值。

根据压力和焓值,可以在压焓图中确定位置;



蒸发器的入口为两相冷媒,即使知道压力和温度值,也难以计算出焓值。

但是节流装置一般外表面积较小,散热忽略,冷媒经过节流装置可以近似作为等焓降压过程。所以③点的焓值可以近似等于冷凝器出口的焓值。

如果冷凝器的出口为两相或饱和液,则难于得到焓值。四个状态点,缺少两个点,则不能画出系统的压焓图。


三、制冷系统过冷度的意义:


为什么在两相状态,不能根据压力和温度计算出对应的焓值。


因为在两相区中,压力和温度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饱和压力对应一个饱和温度。压力线与温度线,在两相区中是一条重合的水平线。


因为测量误差,测量得到的压力值和温度值,很难做到一一对应:


如果温度值小于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则说明是过冷液体;

如果温度值大于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则说明是过热气体。

这与前面的条件,冷媒是两相状态,相矛盾。

 

那可不可以说,冷媒处在测量得到的压力值的饱和液或饱和线上呢?焓值用其饱和液或饱和气的焓值代替。

这也不可以,因为饱和温度上下相差 0.1 度,其对应的焓值就会相 100~200kJ/kg


两相点在压焓图的实际的位置,究竟是在饱和液线上,还是饱和气线上,或之间的水平线上的某个位置,这都难以确定。


所以一定要有充分的过冷度或过热度,才可以计算其对应的焓值。


四、过冷实现的方法:


1)、冷凝器后装过冷器;

2)、设计,选型时,适当增大冷凝器面积;

3)、制冷系统中设置回热器,采用回热循环



系统中的 SGHX 就是回热器,


原理:利用吸气温度的低温来冷凝制冷剂的液体,达到过冷的目的,同时可以达到吸气管的过热,虽是无效过热,但是起码可以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压缩机的液击。


这种回热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 :铜管回热器:见下图


我们来看看内部图:


相信小伙伴一看就明白了,不用细说;


2 、罐式回热器:

内部构造同铜管式的回热器;


3 、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回气管与液管焊接在一起,利用两种的接触换热,达到过冷的目的。


五、如何计算过冷器的大小?


说了这么多,怎么计算过冷换热量的大小呢?


以额定冷量 12.5KW 为例子:


按照空调标准工况来计算:


算出来的质量流量为 385.98kg/h;


我们以 5 ℃的过冷度来计算:



算出来的过冷焓差


=267.4324-260.6443=6.79kj/kg;


算出来的过冷量

=6.79*385.98*1000/3600=728W


是不是很简单;


只要 Refprop 嵌入了 excel ,功能真的很强大;可以进行整个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过冷计算只是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荣昌制冷
2021年05月15日 18:04:20
13楼

       楼主应用过冷度的定义:冷凝器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查阅所用制冷剂的《温度压力对照表》即可获得,但冷凝器出口的实际液体温度怎么测得?假如在冷凝器的出口处也安装一组压力表,可以肯定地说,它会与冷凝压力一个样;那就在测试冷凝压力的位置再加装一组热电偶或其它测温仪,在冷凝器的出液口也加装一组同样的测温仪,这样是否就能解释这个“过冷定义”?两组测试出的温度差是否就是“过冷度”?这里先不说测试的结果是否准确?两者是否存在温度差?只从常理的直接理解上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现实?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凭什么说两者存在温差?存在多少温差?依据什么确认的?怎么测得的结果?这种“定义”能成立吗?符合专著上的定义概念和逻辑论理吗?

       专著中的相关方案及论理解析,能直观逻辑性地通过叙述的方案和可操作性的方法,肯定了真正意义上的过冷及过冷度定义。


回复
野人79
2021年05月17日 11:46:26
14楼

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是一个等压的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所以,当制冷剂变成液体后,还会继续受到冷凝器冷却介质的冷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因为这时的制冷剂还在冷凝器内)最后进入到储液器内的制冷剂温度是会比冷凝温度要低

荣昌制冷:冷凝的等压过程这个我知道,即制冷剂的压力基本不变而将气态改变成了液态。但我仍然坚持制冷剂在冷凝器里换热是整个冷凝过程,不可拆分开说事,在按设计配置的冷凝器里,不存在“过冷”的说法,特别是风冷式冷凝器,水冷式的进水温度也应比当时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低。

正常设计和配置的冷凝器,制冷剂的过冷过程(现象)只能在冷凝器的出液口至节流前完成和实现。如设置过冷器或经济器等;对于小型以下使用毛细管节流的氟制冷系统,可以将毛细管缠绕在回气管上,也可与回气管并列锡焊,或同套在热缩管里,利用回气管的冷量实现过冷。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