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的协同控制,规范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发布《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153-2020)、《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154-2020)等2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为推进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的协同控制,规范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发布《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153-2020)、《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154-2020)等2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2.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丙醛、丁烯醛、2-丁酮、正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正己醛共 12 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3.当试样定容体积 10.0 ml,进样量 10 μl 时,醛、酮类化合物的最低检出量为 0.13 ?g~0.29 ?g,当采集有组织排放废气 20 L(标准状态下干烟气)时,方法的检出限为 0.01 mg/m3~0.02 mg/m3,测定下限为 0.04 mg/m3~0.08 mg/m3。详见附录 A。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三、方法原理
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吸收液中的 2,4-二硝基苯肼(DNPH)发生衍生化反应,生成 2,4-二硝基苯腙类化合物,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或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更换溶剂为乙腈,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四、干扰和消除
具有相同保留时间且在 360 nm 处有吸收的其他有机化合物会干扰测定,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等方式改善分离条件,避免干扰。
五、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新制备的超纯水。
乙腈(CH3CN):高效液相色谱纯。
二氯甲烷(CH2Cl2):高效液相色谱纯。
正己烷(C6H14):高效液相色谱纯。
盐酸(HCl):ρ=1.19 g/ml,优级纯。
2,4-二硝基苯肼(DNPH):w ≥98.0%。
丙烯醛(C3H4O):w ≥98.0%。
丁烯醛(C4H6O):w ≥98.0%。
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3+7,临用现配。
无水硫酸钠(Na2SO4):在 450℃下灼烧 4 h,冷却,于磨口玻璃瓶中密封保存。
12 种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贮备液:ρ=100 ?g/ml(以醛、酮类化合物计)。直接购买市售有证的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溶液,溶剂为乙腈,质量浓度以醛、酮类化合物计。参考标准溶液证书进行保存,开封后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2 个月。
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以醛、酮类化合物计)。移取 1.00 ml 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贮备液(5.10)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2 个月。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直接购买市售有证的醛、酮类化合物标准溶液,溶剂为乙腈。参考标准溶液证书进行保存,开封后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两周。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移取 1.00 ml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贮备液(5.12)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两周。
丙烯醛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称取丙烯醛(5.6)0.100 g,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溶解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丁烯醛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称取丁烯醛(5.7)0.100 g,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溶解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丙烯醛和丁烯醛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移取 1.00 ml 丙烯醛标准贮备液(5.14)、丁烯醛标准贮备液(5.15)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DNPH 饱和吸收液称取 DNPH(5.5)4.0 g 于棕色试剂瓶中,加入 180 ml 盐酸(5.4),再加入 820 ml水,超声 30 min。形成饱和溶液,过滤。将过滤后的 DNPH 饱和溶液转移至 2 L 分液漏斗中,加入 60 ml 的二氯甲烷(5.2),萃取 3 min(注意放气),静置,待分层后,弃去下层有机相,再重复上述操作,萃取一次。最后用 60 ml 正己烷(5.3)萃取,当有机相与 DNPH 溶液分层后,将下层的 DNPH 溶液转移至经乙腈冲洗并干燥的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于装有活性炭的干燥器内保存。
注:每批 DNPH 饱和溶液应在采样前 48 h 内准备和纯化。纯化后空白应满足 11.1 的要求。
高纯氮气:纯度≥99.999%。
滤膜:0.45 μm 聚四氟乙烯滤膜。
六、仪器和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梯度洗脱功能。
色谱柱:C18 柱,4.60 mm×250 mm×5.0 μm,pH 范围:2~11,填料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的双封端反相色谱柱或其他性能相近的色谱柱。
烟气采样器:具有抗负压功能。采样流量 0.2 L/min~1.5 L/min,采样管为硬质玻璃或氟树脂材质,应具备加热和保温功能,加热温度≥120℃。
连接管: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硅橡胶管。
棕色气泡吸收瓶:75 ml。
浓缩装置:旋转蒸发装置或氮吹浓缩仪等性能相当的设备。
分液漏斗:2 L 和 250 ml,聚四氟乙烯活塞。
棕色试剂瓶:1 L 和 4 L。
超声波清洗器。
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七、样品
样品采集
1.1固定污染源废气样品
固定污染源废气的布点、采样及参数测定应符合 GB/T 16157 和 HJ/T 397 中的相关规定,采样装置见图 1。
串联三支各装有 5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的棕色气泡吸收瓶(6.5),与烟气采样器(6.3)连接,按照气态污染物采集方法,以 0.2 L/min~0.5 L/min 的流量,连续采样 1h,或在 1 h 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 3 个~4 个样品,采样期间流量波动应≤±10%。可根据样品浓度,适当延长或缩短采样时间。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管保温夹套温度不低于 120℃,以避免采集气体中的水汽于吸收瓶之前凝结。
采样结束后,切断采样泵和吸收瓶之间的气路,抽出采样管,取下吸收瓶,用密封帽密封、避光保存。
1.2运输空白样品
将同批采样的三支装有 5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的棕色气泡吸收瓶(6.5)带到采样现场但不进行样品采集,随样品一同运回实验室,作为运输空白样品。
2.样品保存
样品应于 4℃以下密封避光冷藏保存,样品采集后 3 日之内完成试样制备,制备好的试样在 3 日内完成分析。
3.试样的制备
将吸收瓶中的样品转移至 250 ml 分液漏斗(6.7)中,用少量二氯甲烷(5.2)清洗吸收瓶 2 次,再分别用水和二氯甲烷清洗,清洗液一并转移至分液漏斗,加入 10 ml 二氯甲烷或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5.8),振摇 3 min,静置分层,收集有机相于 150 ml 三角瓶中。再用 10 ml 二氯甲烷(5.2)或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5.8),重复萃取水相 2 次,合并有机相,加入无水硫酸钠(5.9)至硫酸钠颗粒可自由流动。放置 30 min,脱水干燥。
将样品提取液转移至浓缩装置(6.6)中,于 45℃以下浓缩至近干,更换溶剂为乙腈(5.1),并用乙腈定容至 10.0 ml,充分混合后,经滤膜(5.19)过滤至样品瓶中待测。如果测定浓度过高,可以适当加以稀释。
注:样品采集后放置时间较长或 DNPH 对测定影响较大时,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萃取样品。
4.空白试样的制备
4.1运输空白试样
运输空白(7.1.2)按照试样的制备(7.3)制备运输空白试样。
4.2实验室空白试样
同批采样的吸收液按照试样的制备(7.3)制备实验室空白试样。
八、分析步骤
仪器参考条件
柱温箱温度:35℃;进样体积:10 μl;紫外检测器波长:360 nm。
梯度洗脱程序见表 1,流动相 A:乙腈,流动相 B:水,流动相 C:甲醇。
2.校准
取一定量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使用液(5.11)于乙腈中,用乙腈(5.1)稀释,配制浓度(以醛、酮类化合物计)分别为 0.10 ?g/ml、0.20 ?g/ml、0.50 ?g/ml、1.00 ?g/ml、2.00 ?g/ml 和 4.00 ?g/ml 的标准系列溶液。由低浓度至高浓度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仪器参考条件(8.1)进行测定,得到不同浓度目标化合物的色谱图,记录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以醛、酮类化合物浓度为横坐标,对应化合物的峰面积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12 种醛、酮类-DNPH 衍生物的标准色谱图见图 2。
3.试样测定
按照与标准曲线建立相同的仪器参考条件(8.1)进行试样的测定,记录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
4.空白试验
按照与试样测定(8.3)相同的仪器条件进行运输空白试样(7.4.1)和实验室空白试样(7.4.2)的测定。
九、结果计算与表示
定性分析
1.1根据保留时间、样品的紫外光谱和标准溶液的紫外谱图比较进行定性。
注:丙烯醛在 DNPH 饱和吸收液(5.17)中衍生化生成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在色谱图中出现双峰,需使用丙烯醛标准使用液制备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进行定性。丁烯醛在 DNPH 饱和吸收液(5.17)中衍生化也会生成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在乙腈-水二元体系条件下的色谱图中出现双峰,需使用丁烯醛标准使用液制备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进行定性。
1.2丙烯醛、丁烯醛定性
在 250 ml 分液漏斗中,加入 15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再加入 100 μl 丙烯醛和丁烯醛标准使用液(5.16),按照试样的制备(7.3)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试样制备。按仪器参考条件(8.1)进行分析,记录丙烯醛腙聚合物和丁烯醛腙聚合物的保留时间,用于定性。
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的色谱图见图 3。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的色谱图见图 C.2。
2.定量分析
根据化合物的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定量。样品中丙烯醛和丁烯醛以其腙及腙聚合物双峰面积之和代入标准曲线进行定量。
3.结果计算
按公式(1)计算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
4.结果表示
测定结果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与检出限一致,且最多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十、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
6 家实验室分别对醛、酮类化合物空白加标量为 2.0 μg、5.0 μg 和 20.0 μg(相当于废气浓度 0.10 mg/m3、0.25 mg/m3 和 1.00 mg/m3)的吸收液进行 6 次重复测定: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9.8%,2.6%~6.7%和 0.8%~3.8%;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4%~9.7%,2.2%~8.1%和 1.3%~7.7%;
重复性限为:0.01 mg/m3~0.02 mg/m3,0.02 mg/m3~0.03 mg/m3 和 0.04 mg/m3~0.07 mg/m3;
再现性限为:0.02 mg/m3~0.03 mg/m3,0.03 mg/m3~0.05 mg/m3 和 0.06 mg/m3~0.20 mg/m3。
准确度
家实验室分别对有组织排放废气样品进行了加标测定,醛、酮类化合物加标量为5.0 ?g(相当于废气浓度 0.25 mg/m3),加标回收率在 61.7%~102%之间,加标回收率最终值为 70.9%±10.8%~96.8%±9.2%。精密度和准确度详见附录 B。
十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空白
150 ml 吸收液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限值:甲醛为 0.50 μg;乙醛为 0.30 μg;丙酮为0.90 μg;其他物质均为 0.30 μg。
每批样品至少分析 2 个实验室空白和 1 个运输空白。空白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限值:甲醛为 0.50 μg;乙醛为 0.30 μg;丙酮为 0.90 μg;其他物质均为 0.30 μg。
校准
2.1初始校准
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5,否则,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2.2连续校准
样品测定期间每日至少测定 1 次曲线中间点浓度的标准溶液,目标化合物的测定值和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在±20%以内。
十二、废物处理
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应集中收集,并做好相应标识,依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十三、附录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甲醛、乙醛、丙烯醛、丙酮、丙醛、丁烯醛、2-丁酮、正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正己醛、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和 2,5-二甲基苯甲醛共 16 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当试样定容体积 2.0 ml,进样量 10 μl 时,醛、酮类化合物的最低检出量为 0.024 ?g~0.060 ?g,当采样体积为 20 L(标准状态下)时,方法的检出限为 0.002 mg/m3~0.003 mg/m3,测定下限为 0.008 mg/m3~0.012 mg/m3。详见附录 A。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三、方法原理
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吸收液中的 2,4-二硝基苯肼(DNPH)发生衍生化反应,生成 2,4-二硝基苯腙类化合物,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或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更换溶剂为乙腈,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四、干扰和消除
具有相同保留时间且在 360 nm 处有吸收的其他有机化合物会干扰测定,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等方式改善分离条件,避免干扰。
五、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新制备的超纯水。
乙腈(CH3CN):高效液相色谱纯。
二氯甲烷(CH2Cl2):高效液相色谱纯。
正己烷(C6H14):高效液相色谱纯。
盐酸(HCl):ρ=1.19 g/ml,优级纯。
2,4-二硝基苯肼(DNPH):w ≥98.0%。
丙烯醛(C3H4O):w ≥98.0%。
丁烯醛(C4H6O):w ≥98.0%。
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3+7,临用现配。
无水硫酸钠(Na2SO4):在 450℃下烘烤 4 h,冷却,于磨口玻璃瓶中密封保存。
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贮备液:ρ=100 ?g/ml(以醛、酮类化合物计)。直接购买市售有证的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溶液,溶剂为乙腈,质量浓度以醛、酮类化合物计。参考标准溶液证书进行保存,开封后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2个月。
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以醛、酮类化合物计)。移取 1.00 ml 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贮备液(5.10)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2 个月。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直接购买市售有证的醛、酮类化合物标准溶液,溶剂为乙腈。参考标准溶液证书进行保存,开封后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两周。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移取 1.00 ml 醛、酮类化合物标准贮备液(5.12)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两周。
丙烯醛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称取丙烯醛(5.6)0.100 g,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溶解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丁烯醛标准贮备液:ρ≈1000 μg/ml。称取丁烯醛(5.7)0.100 g,于 10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溶解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丙烯醛和丁烯醛标准使用液:ρ≈100 μg/ml。移取 1.00 ml 丙烯醛标准贮备液(5.14)、丁烯醛标准贮备液(5.15)于 10 ml 容量瓶中,用乙腈(5.1)稀释并定容至标线,混匀。于 4℃以下密闭、避光冷藏,可保存 1 个月。
DNPH 饱和吸收液称取 DNPH(5.5)4.0 g 于棕色试剂瓶中,加入 180 ml 盐酸(5.4),再加入 820 ml 水,超声 30 min。形成饱和溶液,过滤。
将过滤后的 DNPH 饱和溶液转移至 2 L 分液漏斗中,加入 60 ml 的二氯甲烷(5.2),萃取 3 min(注意放气),静置,待分层后,弃去下层有机相,再重复上述操作,萃取一次。最后用 60 ml 正己烷(5.3)萃取,当有机相与 DNPH 溶液分层后,将下层的 DNPH 溶液转移至经乙腈冲洗并干燥的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于装有活性炭的干燥器内保存。
注:每批 DNPH 饱和溶液应在采样前 48 h 内准备和纯化。纯化后空白应满足 11.1 的要求。
高纯氮气:纯度≥99.999%。
滤膜:0.45 μm 聚四氟乙烯滤膜。
六、仪器和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梯度洗脱功能。
色谱柱:C18柱,4.60 mm×250 mm×5.0 μm,pH 范围:2~11,填料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的双封端反相色谱柱或其他性能相近的色谱柱。
空气采样器:采样流量 0.1 L/min~1.0 L/min。
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25 ml。
棕色气泡吸收瓶:25 ml。
浓缩装置:旋转蒸发装置或氮吹浓缩仪等性能相当的设备。
分液漏斗:2 L 和 125 ml,聚四氟乙烯活塞。
棕色试剂瓶:1 L。
超声波清洗器。
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七、样品
样品采集
1.1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样品
环境空气采样点位的布设及采样符合 HJ 194 的要求,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布设及采样符合 HJ/T 55 中的相关规定。
按照图 1 将装有 2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6.4)和分别装有 20 ml、10 ml 吸收液(5.17)的棕色气泡吸收瓶(6.5)串联到空气采样器(6.3)。以0.3 L/min~0.5 L/min 的流量,连续采样 1 h,如果浓度偏低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但总采样量不超过 80 L。采样时如果温度低于 4℃,吸收瓶应放在恒温箱中。
采样后,立即取下吸收瓶,用密封帽密封,避光保存。
1.2运输空白样品
将同批采样的三支分别装有 2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的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瓶(6.4)、20 ml 和 10 ml 吸收液(5.17)的棕色气泡吸收瓶(6.5)带到采样现场但不进行样品采集,随样品一同运回实验室,作为运输空白样品。
2.样品保存
样品应于 4℃以下密封避光冷藏保存,样品采集后 3 日内完成试样的制备,制备好的试样在 3 日内完成分析。
3.试样的制备
将吸收瓶中的样品转移至 125 ml 分液漏斗(6.7)中,用少量二氯甲烷(5.2)清洗吸收瓶 2 次,清洗液一并转移至分液漏斗,加入 10 ml 二氯甲烷(5.2)或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5.8),振摇 3 min,静置分层,收集有机相于 150 ml 三角瓶中。再用 10 ml 二氯甲烷(5.2)或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5.8),重复萃取水相 2 次,合并有机相,加入无水硫酸钠(5.9)至硫酸钠颗粒可自由流动。放置 30 min,脱水干燥。
将样品提取液转移至浓缩装置(6.6)中,于 45℃以下浓缩至近干,更换溶剂为乙腈(5.1),并用乙腈定容至 2.0 ml,充分混合后,经滤膜(5.19)过滤至样品瓶中待测。如果测定浓度过高,可以适当加以稀释。
注:样品采集后放置时间较长或 DNPH 对测定影响较大时,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萃取样品。
4.空白试样的制备
4.1运输空白试样
运输空白(7.1.2)按照试样的制备(7.3)制备运输空白试样。
4.2实验室空白试样
同批采样的吸收液按照试样的制备(7.3)制备实验室空白试样。
八、分析步骤
仪器参考条件
柱温箱温度:35℃;进样体积:10 μl;紫外检测器波长:360 nm。
梯度洗脱程序见表 1,流动相 A:乙腈,流动相 B:水,流动相 C:甲醇。
2.校准
取一定量醛、酮类-DNPH 衍生物标准使用液(5.11)于乙腈中,用乙腈(5.1)稀释,配制浓度(以醛、酮类化合物计)分别为 0.10 ?g/ml、0.20 ?g/ml、0.50 ?g/ml、1.00 ?g/ml、2.00 ?g/ml 和 4.00 ?g/ml 的标准系列溶液。由低浓度至高浓度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仪器参考条件(8.1)进行测定,得到不同浓度目标化合物的色谱图,记录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以醛、酮类化合物浓度为横坐标,对应化合物的峰面积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16 种醛、酮类-DNPH 衍生物的标准色谱图见图 2。
3.试样测定
4.空白试验
按照与试样测定(8.3)相同的仪器条件进行运输空白试样(7.4.1)和实验室空白试样(7.4.2)的测定。
九、结果计算与表示
定性分析
1.1根据保留时间、样品的紫外光谱和标准溶液的紫外谱图比较进行定性。
注:丙烯醛在 DNPH 饱和吸收液(5.17)中衍生化生成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在色谱图中出现双峰,需使用丙烯醛标准使用液制备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进行定性。丁烯醛在 DNPH 饱和吸收液(5.17)中衍生化也会生成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在乙腈-水二元体系条件下的色谱图中出现双峰,需使用丁烯醛标准使用液制备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进行定性。
1.2丙烯醛和丁烯醛的定性
在 125 ml 分液漏斗中,加入 50.0 ml DNPH 饱和吸收液(5.17),再加入 40 μl 丙烯醛和丁烯醛标准使用液(5.16),按照试样的制备(7.3)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试样制备。按仪器参考条件(8.1)进行分析,记录丙烯醛腙聚合物和丁烯醛腙聚合物的保留时间,用于定性。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的色谱图见图 3。丁烯醛腙及其聚合物的色谱图见图 C.2。
2.定量分析
根据化合物的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定量。样品中丙烯醛和丁烯醛以其腙及腙聚合物的双峰面积之和代入标准曲线进行定量。
3.结果计算
按公式(1)计算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
4.结果表示
测定结果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与检出限一致,且最多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注:间甲基苯甲醛-DNPH 和对甲基苯甲醛-DNPH 为难分离物质对,当色谱柱不能将二者分离时,测定结果为难分离物质对之和。
十、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
6 家实验室分别对醛、酮类化合物空白加标量为 0.2 μg、1.0 μg 和 4.0 μg(相当于空气样品 0.010 mg/m3、0.050 mg/m3 和 0.200 mg/m3)的吸收液进行 6 次重复测定:
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3%~11%,2.1%~7.9%和 0.9%~4.9%;
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12%,3.3%~9.3%和 1.3%~6.6%;
重复性限为:0.001 mg/m3~0.003 mg/m3,0.005 mg/m3~0.007 mg/m3 和 0.010 mg/m3~0.017 mg/m3;
再现性限为:0.002 mg/m3~0.004 mg/m3,0.006 mg/m3~0.012 mg/m3 和 0.016 mg/m3~0.036 mg/m3。
准确度
6 个实验室分别对环境空气样品进行了加标分析测定,醛、酮类化合物加标量为 1.0 ?g(相当于空气样品 0.050 mg/m3),加标回收率在 62.8%~110%之间,加标回收率最终值为65.5%±6.8%~105%±9.4%。精密度和准确度详见附录 B。
十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空白
50 ml 吸收液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限值:甲醛为 0.15 μg;乙醛为 0.10 μg;丙酮为 0.30μg;其他物质均为 0.10 μg。
每批样品至少分析 2 个实验室空白和 1 个运输空白。空白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限值:甲醛为 0.15 μg;乙醛为 0.10 μg;丙酮为 0.30 μg;其他物质均为 0.10 μg。
校准
2.1初始校准
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5,否则,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2.2连续校准
样品测定期间每日至少测定 1 次曲线中间点浓度的标准溶液,目标化合物的测定值和标准值的相对误差应在±20%以内。
平行样
用两台仪器同时采集相同的气体,得到平行样品。每批样品至少采集一个平行样,当测定结果大于测定下限时相对偏差不超过 30%。
十二、废物处理
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应集中收集,并做好相应标识,依法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十三、附录
展望 “十四五”将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将掀起VOCs整治高潮。后续目标是开展集中攻坚,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认为蓝天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目前各省市进展顺利,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指标出现了明显下降,预计未来将在目前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气治理将持续迎来政策催化,细分板块VOCs治理和臭氧治理有望成为新拓展领域。
第三届中国国际VOCs 监测与治理产业创新峰会(VOCs Summit 2021)作为国内VOCs监测与治理行业的年度盛会,VOCs Summit 2021以“十四五期间,VOCs行业发展如何破局 ”为主题,将于2021年4月28-29日在苏州举办。现场汇集450+行业知名企业高管、知名大咖,用户单位/产废单位聚焦行业现状与问题,从最佳实践、典型案例、技术发展趋势、描绘行业全景蓝图!
VOCs Summit 2021峰会预告
主办方:同巨传媒
举办时间:2021年4月28-29日
预计会议规模:450人
上届会议规模:350人
VOCs Summit 2021新看点 强力回归
亮点纷呈,打造高端、高质、超高能现场!
大咖云集 权威观点
会议将以“线下会议+精品展示+技术分享+互动交流”的形式展开,分为一个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进行。主论坛讨论主题有“十四五期间 VOCs 废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等时下新兴话题,两个分论坛会议议题分别为“VOCs监测篇”、“VOCs治理篇”。同时,会议期间还将举办 VOCs 废气环境监测及治理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仪器成果展示活动,推广优秀环保技术和成功经验。
VOCs Summit 2020精彩回顾
近350位来自国内外VOCs行业的企业领袖,行业专业人士及相关用户单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 VOCs 监测技术,RTO/RCO,活性炭,光降解,回收等等众多热门议题。
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中,各位专家老师,企业代表通过一系列的洽谈活动如实践分享,圆桌对话、商务洽谈,互动交流等形式收获满满。
VOCs Summit 2021热点议题
主论坛:
十四五”期间VOCs 废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臭氧和PM2.5前体物(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探讨
受疫情与经济下行双影响,VOCs产业链如何应对形势发展
未来VOCs监测治理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聚焦
分论坛一:VOCs监测篇
VOCs废气检测的设备选型及采样分析的要点
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排放在线监测的仪器系统结构
大气VOCs的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研究
工业园区VOCs污染智慧化监管
工业园区智慧化在线监控体系及应用
传感器技术(PID、FID)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光谱技术VOCs监测中的应用
VOCs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监测仪器技术要求
智慧环保与物联网技术在VOCs行业应用
VOCs走航监测技术及应用
法兰密封VOCs泄漏连续监控预警技术
关键部件泄漏密封及在线监测技术
固定源挥发性有机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应用
VOCs监测(检测)和第三方检测服务
重点行业排污单位监测监管要求
VOCs监测领域的技术格局
一厂一策编制中的监测监管技术方案
VOCs无组织监测的难点及对策
分论坛二:VOCs治理篇
VOCs沸石转轮+RTO/CO技术;
恶臭异味污染防治技术与监管对策
重点行业 VOCs多级耦合治理技术与应用;
VOCs末端治理解决方案及案例
工业园区VOCs和恶臭综合治理解决方案
VOCs催化燃烧净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沸石转轮技术优化VOC减排过程及产品适用性分析
工业企业及油品储运销VOCs治理检查要点解读
VOCs焚烧治理工艺的废气收集注意事项及RTO防火防爆设计要点
沸石转轮浓缩+RTO技术原理、工艺条件、净化效率及案例分析
低温等离子光触媒催化处理VOCs废气研究与应用
UV光解处理VOCs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VOCs 控制与系统密封联接技术
膜分离技术应用
废气净化过滤功能材料选型应用(活性炭、分子筛,催化氧化催化材料、复合光催化材料、石墨烯材料RTO陶瓷蓄热材,填料)
风机系统在VOCs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活性炭吸附VOCs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
吸附+冷凝VOC溶剂回收技术应用
VOCs治理设施运行管理
拟邀嘉宾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 院士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栾志强 解放军防化研究院 研究员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院 研究员
宁 淼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叶代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VOCs专委会 秘书长
彭应登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修光利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院长
羌 宁 同济大学 教授
聂 磊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源研究中心主任
张新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王 亘 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黄叶茹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主任
段玉森 上海环境监测中心 大气室主任谢绍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王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张钢锋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高 松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高级工程师
虢清伟 生态环境保护部华南所 研究员李健军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副总工程师
谭 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大气室
秦 玮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大气科副科长林长青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首席专家
朱斌副 上海化学工业区 主任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爱军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黄浩云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刘利民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杨自然 中国石化上海公司 安环部高级工程师
高少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大会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程女士
电话:182 2175 6169(微信同号)
信箱:info@vocsummi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