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编辑|Nina 校对|苏小七 印象中的农村,有些是这样的 砖墙倾斜,杂草疯长 看起来不免破败 还有稍微洋气一点的 欧式小洋房,田园美宅 骄傲地矗立着 城市里的摩天大楼 一幢幢拔地而起,光鲜亮丽 让无数年轻人逃离农村 头也不回地走进城市 城乡的差距真的越来越大吗?
编辑|Nina
校对|苏小七
印象中的农村,有些是这样的
砖墙倾斜,杂草疯长
看起来不免破败
还有稍微洋气一点的
欧式小洋房,田园美宅
骄傲地矗立着
城市里的摩天大楼
一幢幢拔地而起,光鲜亮丽
让无数年轻人逃离农村
头也不回地走进城市
城乡的差距真的越来越大吗?
▲带罗马柱的房子
城市里的建筑逐渐西化
风格海纳百川
每一座城,每一条街变得一模一样
少有中式的影子
难道乡村农舍
也要断掉传统文化的传承
变成一座又一座美式小洋房?
答案,当然是不
直到看见了中国最美回迁房
东梓关村
它上过春晚,被央视点赞
人称中国最美回迁房
▲图片授权自gad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国式审美民居
东梓关村
是杭州富春江边的古村落
在郁达夫的散文里
这里曾是来往杭州的水路要地
后来陆路交通发达,水运萧条
更多年轻人出走,老龄化严重
村庄逐渐没落
如今却改头换面
让人忍不住惊叹
这是富人别墅区
还是开发出的旅游景点?
其实都不是
这就是为当地老百姓设计的回迁房
(其中有几家开起了民宿)
仿佛住进了吴冠中的画里
真的被美到了
仅用黑白两种颜色
寥寥几笔
就表达出了无限的生动和诗意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审美吧
墨分五彩,计白当黑
巧用留白之美,化虚为实
只不过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建筑了
中国传统之美,真的只能停留在画作里?
若没有传承,恐怕真的要断掉了
有很多年轻人从东梓关村出走
也有很多人赚够了钱
想回家乡修建老宅
但村里的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格
害怕村民自行修建,破坏了古村风貌
又建成了美式欧式小洋房
当地政府决定外迁居民
一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确权回购收储
老村落南侧进行46户居民的回迁安置
村民只需补上住房面积差,每平米1376元
当地政府委托了gad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孟凡浩带领团队进村
为46户百姓设计房屋
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在建筑设计中
拒绝土味,告别西式小洋房
这里的房子,就好像是土生土长出来的一样
没有刻意仿古,徒增尴尬的设计元素
干净的黑白色调,简约的线条
巧妙设计了人字屋中微曲、起翘的姿态
通过抽象与重构将屋顶做成了不同的坡型
压顶的线条极其抽象
有江南的俊秀
虚实搭配
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
能保证采光需要
也能构成内向感
每家每户都有木质格栅
进一步加强了外事内虚的建筑风格转换
中国山水意境的古韵
都融在这里了
不得不感叹于这样的东方审美
中看也中用
在项目正式落成前
村民是拒绝的
充满了疑问和不认可
有些村民甚至称其为“四不像”
既不像修旧如旧的假古董
也不像时髦的欧式别墅
大多数村民没来由地自发趋向西式建筑
导致他们对这样的设计难以理解
直到东梓关村
陆陆续续斩获了国内外十几项大奖
被社会各界一致叫好
村民才慢慢转变了想法
从不理解,到慢慢产生认同
东梓关村的口碑一致不错
因其并不是徒有其表
为了避免民居中看不中用
孟凡浩带领团队进村
和村民开了3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
村民就是「最大的甲方」
设计团队发现村民们的关注点
不在于文化取向和美学价值
而在于生活空间是否实实在在地满足需求
更在意家里的独立农具储藏空间是否齐全
大门是否体面地向南而开
家门口有没有空间和邻居一起洗菜谈心
电瓶车进门后能否立即停靠
避免风吹雨淋
金属门窗是否不怕雨,不腐烂
不需要常常替换修补
房间尺寸是否够大,数量有多少
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和痛点
去设计真正解决问题的房屋
而不是仅仅造一个网红住宅
引爆媒体焦点后,一了白了
“这里的水系、古樟树、老房子应有尽有,只需激活。 不打破村庄固有的风貌和村民的习惯,才是对生活方式最好的尊重。”
有很多参加过《梦想改造家》的房子
被改造后惨遭遗弃
因为设计师和住户的文化理念终究不合
而gad在做解决问题的设计
他们还在村落中心迁移了一幢老房子
作为乡村图书馆
在村口设计了一个公共活动中心
很多乡村展览和交流活动都在这里
逐渐成为整个村落的原动力
慢慢的,崭新的东梓关村也有了烟火气
每到周末有越来越多的人
来看这里的房子
曾经离开家的年轻人
也回到了这里
传统、现代、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碰撞融合
除了大城市,农村也需要设计
很多建筑师致力于设计新地标
让城市的氛围感很强
耳濡目染地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态度
还有一些设计师
致力于乡村改造
让设计从城市,渗透到农村
用现代手法
从村民的审美、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入手
设计一间村里人认可的房屋
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
这里是成都崇州的道明竹艺村
曾经这里的村民以竹编为生
人人都会这样的手艺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以此谋生
都去到城市里了
也有更多设计师愿意走进来
重新设计极具中国美的
竹编小店、茶馆、青旅、美术馆
它们掩映在竹林之间
吸引太多人来到这里
中国的竹文化有了能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
同时带动了整个村子的产业
这里是福建建宁溪源乡的上坪古村
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
在几年前被翻新改造后
斩获很多大奖
设计团队不想将其打造成网红民宿
而是将猪圈牛栏,仓库,杂物间
进行重新设计
没有失掉乡村的古朴之风
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
没有把时间放在大城市的地标建设上
而是转身投进名不见经传的小农村
用3年时间
在富阳文村修建了14幢24户民居
用 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
以灰、黄、白三种基调,做外立面设计
让人欣喜的是,一处处乡村正在有所改变
也许还只是极少数
但总归看到一点文化的根
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扎着
也看到一些文化的种子
重新被播撒
“浙江的古村落里
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
但城市的建造风气
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
大家向往高楼洋房
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现在城市的大拆大建
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
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
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根基?
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
我希望它还能发芽。”
—王澍
本 文来源普象工业设计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