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BIM成了不少工程的“入场券”,想要接工程,从投标文件开始就要讲BIM。可您知道吗, 如果BIM应用仅停留在表层,会有深层的风险,这些将给建筑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由于一些建筑企业尚处于BIM技术应用初期,企业内相关技术人员对于BIM技术并不十分熟悉,缺乏执行BIM项目的经验,对于BIM技术掌握度不足。并且BIM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整理分为以下内容。
(1)项目执行经验不足。
(2)软件兼容性不足。
(3)模型管理困难。
(4)数据互操作性效率低。
项目应用了BIM,不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是包含一种思路,一种理念,这些如果不配套应用在施工建设中,很难解决以上4个问题。
如果要全面成功以BIM模式执行项目,企业内部势必要对于内部管理模式做更改,不论是内部流程的改变、主管支持度等,都必须面临BIM导入的磨合期,整理分为以下内容。
(1)管理程序更改困难。
(2)最高管理层的承诺不足。
(3)工作流程转变的困难。
同理,由于BIM应用改变了原本的管理模式,因此管理工作会有很多新的问题产生,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改进处理,可能会面临管理类风险。
目前BIM技术已逐渐推广于建筑产业,对于市场环境的接受度、人才数量、经验等还存在未知数,整理分为以下内容。
(1)缺乏可用技术人员。
(2)增加短期工作负担。
BIM应用的磨合期内需要大量人员配合,这样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由于可用人才对于BIM尚未达到“轻车熟路”的要求,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会面临建模困难、运算错误等问题,增加工作负担。
BIM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进行具有属性参数的三维设计,并且应用于全生命周期。依照文字中所叙述,其购置BIM软硬件是必须的,在早期会对于成本造成更多的负担,整理分为以下内容。
BIM应用的过程需要整体考虑工程成本,由于多方面支出比传统施工模式高,短期无法回收成本,因此会面临利润率的考验。
BIM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久,相比于一些BIM应用较为成熟、经验较为丰富的国家,我国目前在BIM方面的法律还有待完善,相关文献还不丰富,并且没有经由时间的累积修正,因此可能存在风险,整理分为以下内容。
(1)BIM应用规定有待完善。
(2)法律责任不明确。
企业应用BIM的过程中,要规避法律类风险。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应用经验欠缺,有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BIM技术不是单纯服务于施工阶段的产品——从勘察设计到后期运维,BIM技术提供的是一整套服务。很多关于BIM技术的研究中都提到“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可见施工中所应用的BIM只是其中一环。
BIM具有的优势包括精准、快速、分析能力强等,在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提高项目利润率,这些都应该是施工企业争先恐后使用BIM技术的动力。然而由于高昂的前期投入,以及不成熟的应用水平,让BIM技术在施工领域无法广泛发挥其作用。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在选择BIM技术方面十分被动,这也是体系层面的问题。
如果单纯用BIM软件作为项目管理工具,那么软件的费用无法在管理中抵扣。如果在企业管理层面讲BIM技术整体引进并适配工程项目,那么在协调管控的前提下,BIM技术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此外,由于BIM软件的功能性过强,易滋生管理人员依赖软件的现象,一旦没有技术支撑,人员的基本素质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在工程项目中产生的后果难以预估。
1.准备阶段
(1)BIM应用规划时应根据每个工区材料需求,在塔吊覆盖范围内布置钢筋加工棚、钢筋原材半成品堆场、模板堆场、钢管扣件堆场等,减少材料的二次搬运,提高施工场地的利用率。
(2)应用规划在图纸会审及深化设计阶段应排查施工图中的问题并进行碰撞检查,采用BIM模型进行图纸会审,并在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当发现图纸中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存在冲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会同设计方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BIM系统可以极大地丰富交底形式,对复杂节点和施工难点,以三维模型或动画等形式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对交底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系统文件导出为PDF,便于施工人员对施工内容有更加立体的认识与理解。
2.施工阶段
(1)基于BIM模型,可以完成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物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结合移动端对相关工作进行跟踪管理。
(2)优化进度计划,通过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及时进行管控。
3.竣工阶段
BIM 技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技术平台,基于BIM三维模型,并将工期、价格、合同、变更签证信息储存于BIM中央数据库中,可供工程参与方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及时调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