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禅庭的施工记录境迁庭
小桥流水吃瓜
2020年07月28日 13:39:54
来自于工地图片
只看楼主

前段时间新微设计推送了一篇境迁庭的介绍文章,今天带来这个项目的详细施工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2020.07  境迁庭 施工记录  回看安吉考古博物馆庭园现场






1.png


前段时间新微设计推送了一篇境迁庭的介绍文章,今天带来这个项目的详细施工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2.png

3.png


2020.07  境迁庭 施工记录 
回看安吉考古博物馆庭园现场


时间回到2019年初的安吉项目施工现场,一片废墟中,群山起伏包裹,一侧是原貌森林,一侧是延绵的油菜花与向日葵,目之所及是壮阔。

↑2018年施工现场。

↑2020年春天。

goa设计的安吉考古博物馆建筑群有着连续的体量,将景观空间划分为内、外庭院,外庭院直接与外围环境相接。空间体验的序列顺列为:内庭-具象的自然→外庭-抽象的自然→环境-与山水相融。驻场设计师需要随机应变,将构想从图纸上落入现实。


01  

山松,就地取材



在野性氛围的熏陶下,内庭选择种植安吉本地自然生长的山松。三四十年前,知青在当地种下这些松树。我们在选树时挑选了笔直向上、有姿态,但非妖娆刻意的松。野生松林的蓬勃美感无法复制,而我们在设计中所能控制的,是把握尺度,去尽力均衡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原生态的树木没有刻意造型绑固,自由摇曳。同时增加设计中植物的本地性,营造静谧的空间感受。种植参差有致,形成高寡。竖向形乔木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郁郁葱葱的植被效果,也给人向上衍生的空间感。


02  

铺装见细实真功



乱拼铺装由七八位石匠耗时2个多月完成,在爆裂现场制造无声细节。由于采用非规则自然形态的石材,厚度5~8公分,其中最大可达3.5米*1.5米,对工艺有着极高要求。


石材在工厂预加工后运抵现场,设计师会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与空间感受再做调整,石匠手工凿边,做成自然拼接缝,石材损耗量高达35%。在此感谢甲方的全力支持。



03  

石桥,石板长又宽


↑落成后/施工期间,同一角度望向内庭石桥。

石桥大料的几何对缝图形,一条边对不上就完全对不上,要做到严丝合缝,十分考究石匠手艺。

石料与人的尺度对比。右为设计团队成员胡晓楠现场监理。
为桥板加工推导绘制的两种处理方法。最终设计师在右侧推导的基础上做出调整。
↑石桥、桥墩的位置与尺寸图。

石材运抵现场后,需重新放线和切割。面层为自然面石皮,考虑最大可能保留自然面层,石匠切割后现场安装蝴蝶榫。



04  

石组表现力



冬天去山里看石头。河流冰封,时间静止。根据设计图的尺度,筛选出合适大小、肌理的原石。这里同样有一个反复过程,即推敲后挑选石材,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出调整。在山里和堆料场里,我们挑选出了近两百吨的石头。


在内院放置的石块更圆润,能清晰感受到水流冲刷过的痕迹,到外院转为充满力量感的山石,更为原始,不同的面层表情更为丰富。



05

雕塑推导制作


落成后/施工期间,近似角度望向雕塑。

内院与廊桥形成的框镜,需要一个视觉中心。后场则需要一个大的支撑点,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雕塑的位置和体量进行推敲。雕塑高度不能高于廊桥,也不能过矮,定在6.8米左右。13块黄锈石堆叠成单体形态,巨石雕塑以绝对的存在感介入场地。


景石面层的呈现方式在底部保留原有自然表面,中部使用切割、凿点等手法进行雕塑化,处理上下过渡,顶部则使用光面表现几何形态,整体自下由裂面、自然面,走向点凿面,磨光面,越向上人为感越强烈 。(动图及模型制作:甘至悦)


在对雕塑空间化的过程中,需要寻找每一块合适的石头,材质、体块大小,组装面层、对缝、拼接方式,都成为不小的挑战。

↑康恒与石匠在石料工厂中预装。

在石料工厂中模拟拼接后,将场景转换到现场,在更为开阔、光照更强的环境下,对面层的处理方式与密度重新调整,转换不同距离与视角,现场决定面层的过渡细节。


对于现代庭园的可能样貌,设计师也在持续探索中。境迁庭在大尺度项目中做整体把控,尝试空间雕塑化,从不同维度观察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对设计师来说也实属难得。



--第二部分--
现场完成效果


我们相信博物馆是历史长河的见证,是人类精神的物质投影。博物馆中的庭园空间,有着具象的繁盛,更应兼具精神内涵。

 

此次项目所在地安吉考古博物馆,位于安吉古城遗址及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八亩墩越国王陵级大墓千米之内。在本次庭园设计中,我们始终努力均衡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项目整体环境由博物馆建筑向野生自然过渡,景观则是反向渐变,向着山丘茶田做了更当代的处理,靠近建筑的部分则使用偏自然的造园手法。

 

庭园设计内容依照博物馆建筑的游览路线逐步展开,以连廊为界,分割为内、外庭院两部分。设计语言由繁入简,整体规划从自然物象至抽象。

 


博物馆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建筑的南侧,一处灰空间对应一面静观庭。我们希望参观者在建筑的入口处能稍作停留,被只可远观的静态画面吸引,同时在脑海中拓下完整图画,为后续游览定下基调。面对入口的内庭空间背靠建筑外墙,视觉上为封闭空间,墙面完整而强烈。五六株杂树屹立其间,高洁清旷,如倪瓒笔下《渔庄秋霁图》中的意境。

 


通过松树构架起庭园的纵向空间并一再延展;枝条没有刻意的造型绑固,摇曳自在,求的便是那份随意旷达。柔化了的建筑形态若隐若现,整个内环庭园空间以石为骨,以松为架,石桥作连接,不同的铺装形式与面层,营造出多样的驻足感受。

 


石桥在画面中心形成“流”,联通东西区域,延伸视觉,对照底层横向线性体量,与建筑树木等竖向线条形成纵横之态。


旱溪,景石,高松意向,高山流水,为博物馆入口营造一个安静平和,内藏深远景观的视觉氛围。

 



内庭园使用的松,均为安吉本地自然生长的山松,摒弃人工的故作姿态,树干挺劲参差有致,形成高寡。使用竖直向上的本地树种是植物设计的重要考量。

 


延续参观路线进入回廊,便可以通过两栋建筑之间80米左右的竖轴线远眺黄锈石组成的雕塑,与连廊空间形成一处框景。


此时视角被建筑空间局限,远处的雕塑既是纵向性的视觉中心,也是庭园过渡序列的终点,引导参观者持续行进,引领庭园风格向意向升华。

 


随着参观者由室内走向室外,石材由深色纹理的河石慢慢转为充满力量感的山石,石中松树横生,给人沿山而上的感觉。山石面层表情丰富,以带有指向性的节奏出现,暗示了前进的方向。设计语言渐渐由自然向着几何形式凝炼,形成一派自成世界的“洞天”空间。参观者存在场域之中,能深刻体会来自周遭建筑、树木、石头的包裹感、指引感、压迫感。

 


穿过连廊,建筑围合结束,视觉空间豁然开朗,向横向延展,恍若人至山顶的感受。平坦的草地上,人类意志对自然材料做着引导,山石向着雕塑“山”有意向地汇聚,这里始终是整个庭园的视觉焦点和精神中心。

 


十三块花岗岩,在一片平坦之地堆叠成单体形态,雕塑整体 6.3 米,以绝对的存在感介入空间。石材自下而上由裂面、自然面,走向点凿面,磨光面,越向上人为感越强。

 


如同一块单纯介质,映照人与石块体量上的对比,对照石块身处大自然中的渺小,成为人与空间关系的连结,赋予空间精神性。

 

似塔似山的雕塑与水中中岛自成一体,远看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在远山竹林之中消隐,人类景观回归自然。

 

观看视觉转换也是空间景观的重要思考部分。在一层中,同一视觉起点的景观着重感受材质表情,景观的前后关系,人工处理与体量感。建筑二层连廊增加了俯视景观的可能性,弱化一花一草的体量,更宏观地将视角放大,使景观与雕塑的尝试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原有河流的流域中,我们重新规划了水流的流线与驳岸形状,使雕塑更好的融入自然,成为空间中的雕塑,空间中的景观。

 


整个庭园希望呈现,复杂自然性与几何存粹性的沟通,完成从物象到人工,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秩序循环。


项目名称:境迁庭
项目地点:安吉考古博物馆庭园
设计:七月合作社
建筑设计:goa大象设计
庭园面积:约6000平方米
施工时间:2019.03
竣工时间:2020.05
项目落成摄影:陈颢
施工现场照片:胡晓楠、苏阳、康恒、唐洋

免费打赏
加倍努力
2020年07月28日 20:50:48
2楼

简单、静心的建筑,是佛系建筑,学习了,多谢!

回复
nageshijie
2020年07月29日 04:10:00
3楼

厉害了,设计的好,现场实施度很高,精品

回复
丐帮九袋长老
2020年07月29日 09:03:44
4楼

竟然是博物馆,我还以为又是什么最美乡村之类的,话说,建在这么“农村”的地方,真的是博物馆吗?真的有人去参观吗?还是说只是幌子?

回复
jianzhudj
2020年07月29日 09:39:08
5楼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学习啦

回复
jzhdajia
2020年07月29日 09:40:17
6楼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学习啦

回复
wanshuns
2020年07月29日 09:42:05
7楼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学习啦

回复
liwangy
2020年07月29日 16:09:47
9楼

感谢楼主共享!那个油菜花掩映下的美景真是心旷神怡!禅院,简单又静心!

回复
老有所为
2020年07月29日 22:05:02
10楼

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谢谢分享。

回复
angkor888
2020年07月29日 23:40:20
11楼

牛,太捧的资料了,想到两个两个字,蜕变!

回复
xubeibei_5
2020年07月30日 09:45:43
12楼

禅系的建筑,简洁大方,要求精准细致,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