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一座水城,为何无惧水患?
我的偶像爱迪生
2020年07月13日 11:21:17
只看楼主

雨雨雨雨雨……前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席卷了苏州城,也淹没了朋友圈。每到汛期,城市内涝,不少地方水患严重。不过苏州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 我们会发现苏州自古就很少有水灾,这得益于苏州近似“海绵城市”的规划。 近年来, “海绵城市” 成为一个热词。想象一下,城市像一块海绵,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是多么美好! 如果古代也有海绵城市一说,那应该是苏州古城这样子。


雨雨雨雨雨……前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席卷了苏州城,也淹没了朋友圈。每到汛期,城市内涝,不少地方水患严重。不过苏州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 我们会发现苏州自古就很少有水灾,这得益于苏州近似“海绵城市”的规划。


近年来, “海绵城市” 成为一个热词。想象一下,城市像一块海绵,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是多么美好! 如果古代也有海绵城市一说,那应该是苏州古城这样子。



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评论苏州城说: “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 作为一座水城,却无惧水患, 古代苏州的“海绵城市”规划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1

苏州古城择址之巧妙,风水宝地


每当这个时候,苏州人最想也最先要感谢的就是伍子胥,是他为 苏州城选了个好地方。


伍子胥


古人建城都讲究个风水,虽然讲风水一向有争议,但不过城市选址要考量周围生态坏境总归没错。按照传统风水学个理论,城市最好要依山傍水。相传,伍子胥到这里相土尝水后决定建都于此。 虽说苏州城不靠山不靠水,但北近长江,西有太湖,有“三江五湖”之利,水陆交通便当。


阖闾城平面示意图丨苏白学堂

古城与太湖中有一排山隔开, 太湖水就不会直接冲击城区。 城区位于低丘山岭至平原的过渡地带的高处, 比周围地势略高,天然泄洪条件,足见伍子胥选址的巧妙。


民国《吴县志》·太湖全图


2

引水入城,独特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虽说苏州地势相对较高,但比起周边嘉兴、湖州还是矮了点。于是, 另外一个城建主题愈加重要:引水入城。 因地属水乡泽国,早期水患频发,苏州建城也是一部治水史。


盘门侧面(水门、陆门)丨网络


伍子胥运用楚国治水理水的经验,并从苏州古城的独特地理环境出发,扬水之长,因水制宜, 以“水”为中心规划城市,引水入城,发展出独特的水陆双棋盘城市格局。



“筑斯城,凿斯地”, 在城中既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又开凿建设许多新的河道。 在城垣四周建设了八对水陆并列的城门,装有闸门,连带城四周高大坚固的城墙, 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兼具进攻和防守的两种功能,同时又组成 御水泄洪系统 ,纵有大水,也能将水阻挡于城外。


3

水网城市,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


大运河开通后,苏州城内水系得到进一步调节,唐年间形成了 “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 的规模。那时的苏州是全国城市河网规模最大、河道最密、桥梁最多的水城。


唐代苏州城规划示意图丨网络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苏州地位上升, 宋代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和城市建设, 至平江时期已甚繁荣且特色凸显。《平江图》标明河道82.2公里,桥梁314座, 数以百计的河道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 可容纳1.4亿立方的水,古城面积约14.2平方公里,每平方便有约0.1立方的调蓄水容量。


宋代-平江图丨网络


纵横交织密如网使人们枕河而居,滨水而行, 有的还引水入宅,引水进园。 旧时古城老宅都设有天井沟排除污水和雨水,苏州人靠井吃水,众多水井又增加了不少蓄水量。



独特的街访规划和里坊制形成“水陆相邻、前街后河”的规划布局。 庭院设计低于房屋地面,设台阶相连。街道又低于庭院, 街道下面是一条暗渠,上铺长石条,从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车的街面主体,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体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水”三者融合的体系。



4

七堰挡水,水则碑预报洪水


借助完备的城市水网体系, 再加上向外伸出的胥江、上塘河、元和塘、至和塘、等河道与护城河连结, 共同构成了城内、城外有机结合的水网体系。



为分泄河道中多余的水量,唐代苏州城外已有七座挡水的拦河堰, 以遇水之暴而护民居,故有 “苏州七堰八城门,家家户户泊舟航” 之说。现在已知的七堰为李公堤、山塘街白公堤、太湖西堤、元和塘居家堰、吴江塘梅堰、斜塘支家堰、沈家浜钱家堰,为城外七道防汛的挡水堤。



为了报汛、防洪,我国早在宋代就采用水则碑。水则的”则”为“准则”,作用是测量水位,预防洪涝。 为治理苏州城内的河水之害,胥门外万年桥河畔曾设立此碑。


吴江的水则碑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苏州出色的水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完美地解决了水患问题。据《苏州府志》记载,自西汉至清的2000余年中,洪水犯苏州城仅七次,自唐以前五次,宋朝时仅有两次洪涝灾害的记录,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后至清末 700余年则再无洪水之害。



然而随着现代建设兴修公路,人们开起汽车扔了河。上世纪40年代,苏州城河道总长约82公里, 现仅剩32公里,超过一半被填埋, 如今每遇暴雨城区积水亦不足为奇。



旧时苏州,面水而无浸润之害,而得水利之益。直至今日,不得不佩服古人建城和规划的智慧。



来源:看见苏州,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费打赏
hong32696
2020年08月28日 10:03:12
13楼

南有苏州,北有大连

回复
a10111211
2020年11月24日 09:05:39
14楼

独特的街访规划和里坊制形成“水陆相邻、前街后河”的规划布局。 庭院设计低于房屋地面,设台阶相连。街道又低于庭院, 街道下面是一条暗渠,上铺长石条,从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车的街面主体,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体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水”三者融合的体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