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大同古长城主要建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尽管经历了沧桑巨变,但其主要部分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处文化遗产一直在遭受着侵蚀和破坏,其周边区域也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停滞和居民贫困等问题。 本总体规划建造了一条长258公里、面积186平方公里的线性遗产走廊,可以实现遗址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恢复、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将直接惠及其沿线的53万人。该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工业与生态等各个方面之间都取得了收益的平衡。可以预见的是,得益于古长城的保护和灵活发展,本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都将会得到振兴。
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大同古长城主要建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尽管经历了沧桑巨变,但其主要部分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处文化遗产一直在遭受着侵蚀和破坏,其周边区域也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停滞和居民贫困等问题。
本总体规划建造了一条长258公里、面积186平方公里的线性遗产走廊,可以实现遗址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恢复、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将直接惠及其沿线的53万人。该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工业与生态等各个方面之间都取得了收益的平衡。可以预见的是,得益于古长城的保护和灵活发展,本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都将会得到振兴。
项目背景
自古以来,大同就坐落在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聚居地的交界处,长城便是由农业民族建立起的防御体系。不熟悉长城的人通常会认为它仅仅是一堵巨墙。但实际上,长城的功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明朝,长城是由用于防御敌人的围墙系统、用于情报传递的烽火台系统、用于驻军值班的部队驻防系统、和用于提供物资的驻军开垦系统组成的,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防御系统。在修建和保卫长城的过程中,许多士兵、工人及其家属都在长城附近定居了下来,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定居点。而随着来自于游牧民族的威胁的消退,长城也逐渐衰落。
所面临的的挑战
1. 遗址保护
由于分布得过于分散,古长城遗址并没有连续的保护区。而长城的大部分地区都缺乏管理,人为造成的损失十分普遍。
2. 生态环境
大同地处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的交织地带,生态环境本就脆弱,植被也稀疏。在明朝,烧荒破坏了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还有部分长城由于水土流失而倒塌。
3. 交通系统
目前为止,长城沿线还没有连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同时,由于长城的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同境内的长城风景名胜区在规模、系统和吸引力上都极度缺乏竞争力。
4. 社会经济
除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和农村人民贫困外,当地社区还面临着年轻人外流的困境。这也导致了老年人和儿童所居住的村庄逐渐陷入绝境。
规划过程
考虑到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BLLA)和北京林业大学专门组建了一个规划团队。该团队囊括了景观设计、GIS技术、生态绿化、水土保持、建筑设计、文化旅游、文化遗址保护等众多领域的专业人士。与此同时,当地的长城保护协会成员、植物学家和农业经济学家也建立了一个专家咨询小组,以便为规划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整个团队对大同古长城片区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计划范围内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长2,0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结合无人机的航拍图像以及土地资源和林业信息的数据库,团队人员创建出一个详细的GIS数据模型。此外,团队还深入当地的村庄和社区,以便广泛收集当地人的意见。
规划策略
1. 遗产保护
项目团队通过文化遗产评估方法来识别古长城遗址保护区的空间肌理。通过分析发现,高质量的遗址大多分布在距长城1000米的范围内。根据这种情况,团队确定了遗址走廊规划的空间格局。
1.1 核心保护区
长城及其相关遗址之外50米内的区域将由专门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严格防护,并对具有潜在倒塌危险的长城遗址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工作。
1.2 生态修复区
在核心保护区以北100米-500米内的区域内进行生态修复,以保护长城遗址免遭生态灾害。
1.3 旅游服务区
在核心保护区以南500米-1,000米内的区域内进行生态修复,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风景区娱乐系统和全程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将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
1.4 发展协调区
在确保与长城的景观和特色相协调的基础上,将旅游服务区以南500米-1,000米内的区域作为发展协调区,以指导当地的农业升级和乡村旅游发展。
2. 生态修复
2.1 确定生态敏感区
使用GIS信息模型确定生态敏感区,同时结合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缩小补救范围。
2.2 定义生态修复策略
本总体规划以当地的原生植被群落为蓝图,针对五类生态敏感区的自然特征制定了预定义的种植匹配模型,同时建立了低维护成本的植被群落,并为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3. 方法的建立
3.1 资源选择与风景名胜区的确定
项目团队对长城沿线的文化遗址和自然资源按照等级进行了评估,最终确定了12个资源优质且集中的地区作为建设风景名胜区的重点。
3.2 旅游设施系统
总体规划计划建设一条全长255公里的观光路线和自行车道系统,将长城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绿色走廊将被布置在道路系统的外侧,不仅创建一个连续的休闲系统,还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俯瞰长城的空间。
沿途将设立12个风景名胜区的服务中心,以便建立连续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如:停车、餐饮、住宿和旅游信息查询等。在建筑设计上,项目团队则充分考虑了建筑空间与长城在视觉上的联系,以打造适宜的服务空间。
3.3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在风景名胜区内,通过重建自然地形来恢复植被和建立旅游设施。建立包括观光步道、休闲娱乐设施和餐饮住宿空间等在内的景区服务和讲解系统,并配备导游人员和文化自然科学的科普设施。
在对生态敏感性、遗址分布、建筑适宜性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景区设施的布局、材料、颜色和形式,从而让它们能够完美地融入古长城遗址的环境中去。
4. 工业指导
4.1 农业指南
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考虑经营规模等因素,引导农村居民种植油料植物、药材及其他种类的经济作物,发展农业观光,以增加收入。
4.2 发展乡村旅游
根据长城沿线村庄的评估结果,适度发展成熟的古村落,并引导村民创建家庭旅馆、开发乡村旅游和餐饮、生产和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以及发展一系列其他的旅游服务,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让农村人民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
阶段性成果
到目前为止,总投资3.6亿美元的观光道路系统和生态绿化工程已经基本完工,部分景区已经向游客开放。盛开的杏花和迷人的长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结论
该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工业与生态等各个方面之间都取得了收益的平衡。可以预见的是,得益于古长城的保护和灵活发展,本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都将会得到振兴。此外,本案还充分证明了景观设计师在跨学科类的大型复杂项目中的核心作用。
▲挑战与目标:大同古长城遗址一直在遭受着侵蚀和破坏,其周边地带也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停滞和居民贫困等问题。
▲项目推广:成立了一个由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所组成的团队。该团队不仅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数据收集,还深入村庄和社区以收集意见。
▲文化遗址的分部状况 – 以左云县为例:通过对古长城文化遗址的分析,项目团队发现优质的遗址大多分布在距长城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中,从而为确定遗址走廊的空间格局提供了依据。
▲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根据长城及附近五种文化遗址的分布和保护现状,将遗址保护区的空间格局划分为四个层次,以实现长城遗址的分级保护和开发。
▲生态修复 – 以左云县为例:总体规划确定了有效的集约化生态修复区,并以当地的原生植物群落为蓝图,不仅在修复区内建立起低维护成本的人工植被群落,更为所有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建立通路 – 确定核心区域:项目团队对长城沿线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进行了评估和分级,找到了12个资源集中的高质量区域。随后便以“为整个遗址走廊提供核心景点”为目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
▲旅游设施系统:总体规划计划建设一条全长255公里的观光路线和自行车道系统,将长城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活的绿色走廊将被布置在道路系统的外侧。沿途将设立12个风景名胜区的服务中心,以便建立连续的旅游服务设施系统。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 以德胜古城为例:为了保护长城的历史特色,项目团队认真考虑了风景名胜区内植被的恢复和旅游设施的建立。在对生态敏感性、遗址分布、建筑适宜性等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制定出一套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
▲风景区鸟瞰图 – 以德胜古城为例:通过恢复自然地形可以建立起地域性的植被群落。建立包括观光步道、休闲娱乐设施和餐饮住宿空间等在内的景区服务和讲解系统,并配备导游人员和文化自然科学的科普设施。
▲风景名胜区 – 以德胜古城为例:恢复了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所有服务设施的布局、材料、颜色和形式等都参考了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从而与遗址区和谐地融为一体。此外,总体规划还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来重现长城的历史场景。
▲工业指导: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考虑经营规模等因素,引导农村居民种植植被以增加产量和收入;引导村民发展民俗旅游,引进开发商以开展投资和商业经营,促使当地人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 生态修复:经过为期一年的建设,总投资2.14亿美元的生态修复项目已基本完工,总计在荒山、山涧、山谷和平原上种植了近1.5亿棵树木,为长城创造了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 旅游设施体系:长城沿途的观光道路系统已经部分投入使用,部分景区也已经对游客开放。盛开的杏花和迷人的长城吸引了大批游客。可以预见的是,得益于古长城的保护和灵活发展,本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都将会得到振兴。
来源:古德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