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做个几个经典的BIM项目,现在也准备申请国外BIM的博士。 我先来介绍下现阶段国内BIM的使用情况,学校的科研情况就不说了,估计题主也没兴趣知道。 (1)施工企业:施工企业BIM用的多,介入时间(特指BIM竣工模型)多在机电管线安装前,使用MEP功能来解决管线安装的问题,这也是施工单位使用BIM最主要的功能。至于4D模拟、装修方案等虽然也在用,但对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至于如今BIM的造价算量功能,就算是广联达这种,其实际效果也只能是呵呵,因为实际工程是由损耗的,有些损耗量是无法避免的(如钢筋的截取,你做施工的应该懂的),但广联达这种算量软件就算不出,所以施工单位不是很待见这种算量算价软件。
本人做个几个经典的BIM项目,现在也准备申请国外BIM的博士。
我先来介绍下现阶段国内BIM的使用情况,学校的科研情况就不说了,估计题主也没兴趣知道。
(1)施工企业:施工企业BIM用的多,介入时间(特指BIM竣工模型)多在机电管线安装前,使用MEP功能来解决管线安装的问题,这也是施工单位使用BIM最主要的功能。至于4D模拟、装修方案等虽然也在用,但对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至于如今BIM的造价算量功能,就算是广联达这种,其实际效果也只能是呵呵,因为实际工程是由损耗的,有些损耗量是无法避免的(如钢筋的截取,你做施工的应该懂的),但广联达这种算量软件就算不出,所以施工单位不是很待见这种算量算价软件。
(2)设计院:对设计院来说,BIM其实有点鸡肋,因为无论是从使用习惯还是投入产出比来说BIM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有部分设计院使用BIM(如西北院等),他使用BIM多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设计错误,减少返工率,但大部分设计院还是习惯用SU和CAD。就算是做能耗分析和光照分析,SU也可以导入分析软件。
(3)业主方:很多业主方都很重视BIM,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运用BIM。以万科为例,万科提倡BIM(话说他们那个BIM中心的logo还是我们设计的→_→)是想将建设过程完全标准化,建设管控不会因为人的专业知识差别而产生差距,虽然他们同德国的RIB公司进行合作,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和规划出来,也不知道如何使用BIM进行采购、设计、建设、合同等方面的管控。万科这种代表了大部分有兴趣使用BIM的业主方的BIM使用现状,即不成熟。当然也有成熟的案例,如中国尊项目,我下面还会说这个项目。
(4)咨询单位:咨询单位使用BIM的一般有两种,一是BIM咨询公司(如RIB)公司;二是造价咨询公司。前一种毋庸置疑,BIM是他们的饭碗;后一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BIM,因为其直观,而且对于造价咨询公司来说,虽然BIM软件很有问题,但还是可以帮他们节省一些工作量,发现问题的话他们也可以修改。
国内BIM应用情况大致如下。现在言归正传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BIM以后的趋势,不是EPC,也不是DB或者DBB,而将是IPD模式。
什么是IPD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竣工模型,即所见即所得,最后做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各方就按照这个模型来做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在这种模式下,施工过程中是不需要再返回设计院改图,材料供应商也不会随便更改材料进行方案变更。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时间精力多,但是一旦开工就基本不会再浪费人、财、物、时在方案变更上。最终结果是可以节约相当长的工期和不小的成本。
这种模式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普及,欧洲进展要慢一点。
但在国内,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BIM是一把手项目。即BIM想要做的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节省成本、节约工期、方便管控等等),必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一把手去推动。为什么?因为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题主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中国尊项目,它应该算是国内BIM应用的极致,之所以能达到极致就是因为其业主(其实主要是罗能钧)拥有很好的BIM意识和BIM水平,所以他们在管线碰撞检测、能耗分析、施工模拟(他们的这个做的相当经典哦)、智能通风(以后设计院在这个方面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BIM)等领域都做的很好。
(2)利益和使用习惯的冲突。上面说了,对绝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及分包商来说,方案变更才是其赚钱的最重要手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避免变更,所以,你懂得。至于使用习惯,很多老一辈的设计师和工程师都用不惯这个,不过我倒觉得这不是重点,因为根据我所参与的BIM工程项目来说,他们用着用着就比较喜欢用这个了,所以这个我倒是不担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BIM终将改变整个工作流程。
(3)BIM人才的不足。不是说会用软件、懂BIM概念就是BIM人才了。软件永远只是辅助工具,而最核心的永远都是人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而这两者的结合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不过这个我也不是很担心,因为随着从业者素质的提高和人才换代,信息化也必然是一个大趋势。
(4)对BIM认识的不足。不足包括认为BIM是软件、BIM是虚拟可视化、BIM是模型,但这些都是比较狭隘的看法。在国外的科研界,BIM还包括建设机器人、3D打印建筑、物联网等,其概念是建设信息化,信息化到方方面面。然后就是,BIM是一种方法,即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建设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是,BIM是一种思想,一种如何分析事物看待世界的思想。
最后的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建筑的未来是BIM。让我们共勉。
知乎|终随松柏到冰霜
关于BIM,许多设计院、工程局也在进行一定范围的推广,谈一下个人见解:
1、先说个宏观的,我国的工程建设,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建设,不论是业主方、设计方、咨询方、施工方,以我的见识来看,政治、人治要远远大于法治,设计、施工方案的变更,概预算的调整有很多的因素。所谓政治,有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考量,也有局部利益、行业利益,甚至是个人或者群体的政治路线、发展需要的考量,这种复杂的边界条件下,稍微大一点规模的工程,想要在前期做个完整漂亮深入细节的4d方案,其难度可想而知,软件毕竟只是工具,无法映照人心。
2、关于预算问题,钢筋、水泥、砂石料、粉煤灰、矿粉、外加剂,还有各种线缆、管材、电器设备、专用设备,总体物资设备的费用将占到工程费用的60%+,如果加上设备制造、租赁等,可能达到70%+,这里面甲控物资、乙控物资、零星物资、专用装备等等,招标程序,价格谈判过程的进展和工程计划的配合,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采购、供货、运输、保管过程的控制,工程行业实际上是一项次地开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问题。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混凝土配合比,你定下来C40,做好配合比,现场拌出来的还是要动态调,几次反馈才能稳定,生产周期一长,不同构件,不同部位的混凝土要求不一样,还得重新做,配合比已调整,物资的采购计划就要调整,造价也跟着浮动,粗一点说,盾构做到一半,地质条件复杂了,工艺稍作调整,工期、费用如何控制?这是三维模型能解决的问题吗?
3、关于设计和施工方案问题,用惯了CAD,ANSYS,FLAC3d,midas,ABAQUS,你让重新用BIM,这基本无法做到。做桥的,路的,隧道的、房建的,各行各业都有熟知的,认可度高的软件,用3d出2d图这种在机械制造行业早就成熟的技术不值得吹嘘,熟悉设计过程的都知道,关键是设计大方案和计算书,还有图纸右下角的设计要求,不能把工程设计简单化为一个3d转2d的问题。至于施工,150m的梁在长江口如何吊?吊具怎么设计,施工方案怎么做,租浮吊的费用怎么算,怎么最省钱?十几公里的隧道通风怎么做?支护、喷射混凝土、衬砌,无数问题,软件能解决的少之又少,工程管理涉及到物资、造价、安全、工期、技术等方方面面,更多体现的团队决策,团队指挥,这个复杂过程所反映的问题复杂性都无法具体的反映到一个软件之中。
4、关于监测和科研,国内的大型工程,监测费用,科研费用均十分可观,特别是科研问题,老实讲,有些工程的科研是为了报奖等综合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科研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点作用,换句话说,成熟工程,比如简单地质条件下,正常结构的房建,你的模型也许能发挥作用,但对于一些复杂过程,需要边研究边细化方案,边调整概预算的,却无法胜任,科研和监测监控的费用问题也难以计算,实际上,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正是解决这种复杂工程的合理选择;
5、人的因素。题主可以看一下目前国内的年龄,他们那个年龄上学的时候CAD都未普及,更可以关注一下开着奔驰宝马路虎的供应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BIM,他们更热衷于了解BMW。再好的东西,也得有人用。
不是说BIM不好,只是在目前的国情下,个人感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共勉。工程研究还是要立足现状。
知乎|齐先生
目前来说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施工完全没有前瞻性而言,基本上就是施工到哪里发现有问题再去解决,为什么这样?主要三方面的原因:
1.目前为止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总包各路人马经验极其丰富,实在解决不了找设计,设计解决不了就变更设计,没有哪个项目因为技术问题而成为烂尾工程。
2.总包干到哪说到哪里,出现意外就找甲方要变更,多出的钱和工期完全不用自己负责,如果做前期的详细的统筹,那些人力物力需要自掏腰包。
3.各路总包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点低,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找活去干了,有活干大家才能吃饭,才能循环起来,至于把活接过来怎么干,爱怎么干怎么干,国企钱都是国家的,没人问,私企钱都是老板的,同样没人管。中建系统各局的分公司找不到活也得倒闭,同样接到活,也不赚钱,但是得动起来,没了南墙怎么补西墙。
为什么说没前瞻性,主要是我认为BIM是用来指导各路人马来施工的(暂不讨论造价方面),施工管理实在是太粗犷太无前瞻性了,导致施工技术发展缓慢,施工管理更是只能用混乱来形容。让施工单位在建设前就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个什么东西,从地基到装修再到外网管线,这些是这些施工人员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以前我们公司的酒店就有一个沙盘,做的极其精湛,以至于每次有什么设计不明的我就直接去看沙盘,太有用了,而BIM模型就可以看成这个精湛模型的内部构造,对于施工来说简直是质变。BIM的应用直接能推倒长久以来“尊经验而不尊技术”的低水平怪圈,以前有问题去问经验多的老师傅(当然也有很大错误经验),如果BIM成熟运用到工程中,有问题就可以问BIM了,问有经验的老师傅的后果就是,经验主义与施工管理技术总是停留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水平上,稍有创新与突破,都会被“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喷死,所以大多数人也不敢用新技术。
最后要说的是,BIM技术最终会被归于设计单位,而由开发商来买单,以后的设计会被要求出各种现用图纸的时候,顺便出一套完整的BIM模型,指望施工总包单位搞这个?那还是歇歇吧,不光建筑行业,中国的现在大部分行业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来创新而是抓破头找新的活,让整个公司循环起来,其中尤其以施工行业更甚,整个行业只有设计还和所谓的技术科技有关系,当然我得排除那几个超级工程的施工,即使是超级工程,建造难度只是新闻媒体上报到跟造航母似的,其实不过如此。有人也许我这是设计单位的喷施工的,其实我是搞施工的,现在迫切希望有突破性的技术来拯救这个行业,我没搞设计,心里想来总是隐隐郁闷,祝愿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早日变的科技含量更高一点,而不是仅是靠以前的经验和人海战术。
文章来源于BIM咨询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