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米高的长沙金茂大厦之创新应用篇——工艺、材料、工具、技术、管理等创新
cof_80973
cof_80973 Lv.2
2024年05月23日 16:09:27
只看楼主

前言 历经十数年蜕变,梅溪湖国际新城已成城市标杆。而在梅溪湖畔,承载着长沙人、河西人殷殷期盼的城市CBD建设正如火如荼。 ▲梅溪湖CBD规划图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长沙金茂大厦,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由1栋318米高的办公塔楼,一座4层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裙房以及由建筑围合出的城市广场有机组成。

前言


历经十数年蜕变,梅溪湖国际新城已成城市标杆。而在梅溪湖畔,承载着长沙人、河西人殷殷期盼的城市CBD建设正如火如荼。


▲梅溪湖CBD规划图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长沙金茂大厦,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由1栋318米高的办公塔楼,一座4层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裙房以及由建筑围合出的城市广场有机组成。


每次路过梅溪湖,都能看到其在昼夜繁忙中节节攀升,那两台醒目的动臂塔吊,彰显这个项目的与众不同。


▲实拍图


提到金茂,首先想到的是绿金科技,是12项科技住宅金茂府……


而主打科学至上、科技住宅,热爱创新的中国金茂,在超高层写字楼的建设上又有哪些创新点?


材料创新


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护层

——聚乙烯泡沫塑料片


长沙金茂大厦项目地下室基坑深达19.5m,肥槽宽仅2米,为方便施工并达到最佳建筑效果,项目团队经调研及对标,与设计沟通研讨确定:地下室外墙保护层创新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片,解决了项目20米高地下室外墙采用聚苯板易脱落、难整改等问题。



▲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护-聚乙烯泡沫塑料片


聚乙烯泡沫塑料片材是聚乙烯经过改性后的气泡结构新型材料,材料耐老化、弹性高、韧性好,无毒、无害,是最佳环保型建材。最重要的,吸水率低,压缩强度高、缓冲性能好,整体强度高,不易破碎、脱落。



工艺创新


地下室预封闭技术


平面预制超前倒序预封闭,将沉降后浇带在上部进行提前封闭,超前止水,提前回填,为地面各工序施工提供条件,提前进行景观园林施工,且不影响沉降后浇带的沉降作用。


▲预制盖板吊装


▲基层及细部处理


▲防水及附加层施工


▲刚性保护层施工



地下室后浇带构造柱


地下室已完成整体结构施工。沉降后浇带下部两侧支撑,则成为地下室穿插施工的制约条件之一。


长沙金茂大厦项目创新采用构造柱支撑取代钢管支撑架,更好满足地下室施工的界面及通行要求。



技术创新


钢板箍


超高层外框梁柱节点,有型钢柱、钢梁、纵向受力钢筋,箍筋在此汇合,受力复杂。


将常规箍筋穿钢梁腹板,形成的封闭箍,修改为工厂直接加工制作的钢板进行替代,形成整体约束。



将传统箍筋直接改为钢板箍且直接在钢结构加工厂焊接就位,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质量,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装配式机房


为提升项目建造速度,整体提升质量。长沙金茂大厦项目采用装配式一体化热交换泵组、一体化换热机房和一体化水箱,满足新规范要求。


▲一体化管井


▲装饰化一体风机房


▲板换泵组模块


装配式高效机房管道标准构件:


工厂通过优化高效机房阀部件,降低生产成本和水流阻力;管道打磨、切割、焊接均通过编程自动进行;现场装配通过油漆颜色及构件二维码快速确定组装位置,提高现场施工效率。


参数化标准模块:


采用"BIM+装配式机电"模式,在数字化建模平台(DBIM平台)上完成设计深化,在工厂采用自动化设备完成模块预制,整体出厂运至现场安装,模块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现场无需焊接。


▲示意图


管理创新


OpenSpace可视化


除了对材料、工艺、工具创新之外,项目积极尝试采用最新技术,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及模式,期望在质量、进度,专业交叉上更加高效,更加可视化。


项目正试点运用的OpenSpace可视化平台,就通过新技术给项目带来了便捷。




把360摄像机安装在安全帽上,正常行走就可实现录制,设备会根据上传的图纸,自行进行比对采集。


云端Al引擎将会处理图像数据,并生成洞察报告,引擎会自动记录定位和路径,并匹配至平面图形成空间索引。在手机或电脑上,访问全景可视化平台。


通过平台可以系统看到,项目目前已经录入73层数据,实现过程中的录入和直接查看。



体现在管理上:


①按位置和时间组织项目的进度图像数据,100%获取施工现场状况;

②让管理团队保持高效,实时远程对任何项目实现在线巡查;

③打通团队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部门协同。


机电BIM+AR


超高层机电工程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系统控制技术复杂,管道及设备空间布局紧凑,施工组织要求严谨,工程检测及设备调试复杂,质量控制的点线面较多。


▲机电样板区风管验收


项目创新融合BIM与AR技术,探索设计-施工-运维BIM可视化管理体系下的AR+BIM技术,在设计图审及现场施工阶段的应用,提升设计水平以及施工质量。



设计端:

1、搭建AR+BIM可视化平台,形成三维立体化设计图纸,直观易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多专业之间通过AR+BIM可视化平台协同管理,高效的把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及时提出。




施工端:

1、二维施工图蓝图出图形成可视化二维码,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提取相应图纸所表达的三维空间模型。

2、运用BIM+AR技术,对管综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发现BIM模型与现场施工偏差,提高管理及验收效率。



移动操作平台


项目裙房结构形式变化多,首层及屋面有较多异形结构,为满足裙房首层幕墙龙骨安装等高处作业需要,且考虑传统门式架移动及高度升降的缺点,长沙金茂大厦项目创新采用移动操作平台,轻巧稳固,方便快捷。



钢构二维码


长沙金茂大厦结构形式为钢结构+核心筒混凝土结构。项目钢结构总用量达1.5万吨,单根构件最重达15吨,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进行吊装、焊接作业。


每一构件上都设有二维码,也是构件的“身份证”,构件二维码形成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控,进行DNA跟踪。


▲实拍图



材料进场验收就可根据二维码查询构件所有细节,减少纸质版材料;现场使用,可根据二维码查询构件重量,确定起吊安装方式数量。


结构二维码上墙


高楼大厦更起于毫厘,顶级产品就需要把控每一细节。


塔楼每一层混凝土强度及实测数据二维码上墙,是每层主体结构的身份码。将每层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回弹数据以及实测实量数据置于其中,保证每层跟进管理。


塔楼施工核心筒及外框柱采用高强混凝土C50-C70,项目严格监管混凝土结构强度,逐层把控混凝土成型质量,所有数据及时上墙,切实可查。



▼实拍图


根据项目不同施工阶段记录主体、砌体、抹灰、精装实测数据,数据扫码可查。项目整体检查实测实量合格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


总结


向高空崛进,超高层施工“决战”正靠这些细节。长沙金茂大厦在工艺、材料、工具、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用心和创新体现在工程每一处。


建筑也是科学,超高层更需科学和创新。从中国金茂的品质追求和工程师的匠心文化,长沙金茂大厦朝着高标准、高目标、立标杆的方向全力奋进。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