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建筑中讲好一个故事?
马铃薯先生
2024年05月20日 13:26:58
只看楼主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 叙事性空间 如何在建筑中讲好一个故事 建筑在客观的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中以实体的形态存在,同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通过 人的感知和体验 被传递至体验者的想象和知觉中。


"

叙事性空间

如何在建筑中讲好一个故事


建筑在客观的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中以实体的形态存在,同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通过 人的感知和体验 被传递至体验者的想象和知觉中。


这一过程使建筑不再仅仅是砖石与混凝土的堆砌,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以抽象形式重新 诠释和定义现实 的媒介。


富有感知力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中触发空间的叙事性。从个体到公共,从内部到外部,从个体成长到集体记忆,甚至在建筑构思到建成的过程中, 叙事性 自然而然地发生。


那么,叙事性建筑在构思到建成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在建筑中讲好一个好的故事呢?



01
叙事开端:场地语境

叙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即将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场景、起因、经过、结果等多方面的要素通过文字的形式,以一种抽象的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 构建完整的故事场景 ,以此表现故事的代入感与真实性,传达创作者的精神情感。

    Peter Eisenman, House VI, 形式自制演变程序
其涉及故事场景本身所具有的 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及叙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思想交流 。这与建筑创作中所阐释的在时间、空间多维度上的场所真实、建筑师与体验者的情感互动,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ernard Tshumi
建筑的叙事性由叙事演变而来,作为基底的便是展现故事背景的真实性,即建筑之于场地的合理化。  

文学作品通过详细述说事件所发生的 时代背景 ,人物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合情合理地阐明故事的有依可寻。 建筑则依托于场地的语境 ,通过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综合考量场地的形态特征,最终做出建筑创作的合理实践。

    Bernard Tshumi

由此大多数的叙事性项目的开端,往往来自于一个已经存在的故事片段、民俗传说、影视构想.…正是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语言重新思考新的现实的建立。

  更确切地说,一些文字提出了叙事的前提和可能,甚至提前 构架了场地、概念参与者的发展逻辑 ,而建筑项目可以利用这个构架,来继续“制造"延伸或是平行的故事,新的背景,新的概念,新的对象,新的研究,新的发生,新的实现。



02
叙事过程:介入与转译

  介入:   通过观察社会矛盾,利用空间介入某种社会现象,从而达到组织和改善社会活动的目的。

转译:对于叙事脚本和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用 抽象的图解或空间 重新表达。

建筑 师通过对故事的抽象化表达,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机制,同时也在利用新的故事构建自己的建筑幻想曲。    

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如果我们将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的话,按照做梦顺序依次向上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二、三、四层梦境、迷失域。现实和多重梦境的故事同时展开,人物在多重时空来回穿越,共同构成了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

 
  Olivia
那么,假如我们将其设定为一栋建筑。   在这   里,一共6个房间,象征6重梦境,左中右三条流线象征着三种在梦境中穿越的方式。
  然,这种转   译方式是在平面中进行,也就是说是   二维   的,而我们也可以进行   三维   转译,   在竖向上呈现《盗梦空间》的故事情节  
事实   上,把“建筑学”替代“电影”这几个字,我们就能轻易理解大量建筑中的叙事序列。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直观地认识到导   演叙事的方法,电影如何利用自身结构影响观众的感知。   转译利用   抽象化和类比   的手法,塑造了人     对于故事或是某一   规律   的理解。  
《曼哈顿手稿》是通过绘画来展现的理论命题,一共分为四集,记录了真实纽约地区的幻想事件。
      Bernard Tshumi 《曼哈顿手稿》
  园:    揭露了中央公园的一起谋杀案  
街道    记录了一个人在四十二街的暴力事件中漂流的过程
塔:描绘了从曼哈顿摩天大楼上令人眩晕的坠落
街区:展示了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发生在一个城市街区内的不同庭院里。
      Bernard Tshumi 《曼哈顿手稿》
Bernard Tshumi 的文字记录提出,超越其传统的表现惯例,建筑驻留在空间   、运动和事件的叠加中。
      Bernard Tshumi 《曼哈顿手稿》
这个事件,是建筑本身的象征起源,通过它,   Tschumi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对立性建筑,而不是综合的整体。  
  每个情节的建筑起源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现实中,而不是在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中。   曼哈顿是一个真实的地方,所描述的动作是真实的动作。   手稿总是预设一个已经存在的现实,一个等待被解构,并最终被转化的现实。


03
叙事发展:想象与重构

在学术的建筑学语境中我们再来说叙事性建筑设计。   往往这样的方法更适合于拍电影和写小说的媒介方式   ,可以脱离可实施     束缚,建立场景,不同的时间,人设和建筑,去反思,质疑和   批判很多事情。
Blank Space 是一个在线的建筑设计平台,鼓励设计师将故事融入设计中,   通过对故事的抽象化表达,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机制,同时也在利用新的故事构建自己的建筑幻想曲。  
获奖作品“没有冬季的一年”中作者的立意即为 试图在他所创作的这个故事中畅想一个停滞的,面临气候变迁的,人类不得不做出回应改变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世界。在这时,   全球的人民被迫去改造自身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并适应世界。  
  ▲Tamás Fischer & Carlotta Cominetti,VIRGINLEMON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建筑师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责任,学科是可以相互交叉的,边界也是可以被打破的。  
身为建筑师,在完成设计和城市建设的“本分“后,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那些边缘的问题,那些与社会上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的空间和社会问题,去一点点地发掘它,改进它。  


04
叙事终章:表达

建筑师有时候会充当社会宣言的发起者,叙事就成为了他们 记录和发表观点 的手段,这时候他们会更像是一名作者,插画家,或是电影制作人,用小说,插画或是影片的形式承载某一种对于社会和空间的态度。  
沈抚新区合益厂       区更新的设计方案中, A区的建筑设计构思正来源于一种对工业技艺和记忆的重新致敬和重新赋能,通过设计上的一系列“转译”操作以期 营造不同的“空间事件” ,为未来的商业操作贮存最大化的多种可能性。  
  核心区核心生产资料重新赋能点位
将过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传送全过程:即从锅炉开始的初始加工“输入”,直至一系列工艺流程的构筑物“传送”,最终由烟囱进行“释放”的全过程;转化为未来赋予这些 工业建筑的全新的功能、业态体验的全新的“传送”体验过程的一种转译。      
  工业生产流程全赋能转译
     
紧邻烟囱的脱硫塔是“传送”的第二个节点,在这里建筑师构想了 “声音”的城市 生活体验主题。脱硫塔高度约15米,穿插链接了地面空间至空中艺术博物馆之间,对脱硫塔的激活源于“声音装置”的重新输入。      
建筑师在脱硫塔的腔壁布置了无数个声音捕捉器,从架空的艺术博物馆内设置了一条“过山车”管道空间环绕和穿插在脱硫塔内外。          
  脱硫塔的空间转译构想
           
              除此之外A区从大烟囱开始至锅炉房,还经过了城市生活的温度、声音、影像等的多重捕捉和分离的体验流线,完成了基于工业记忆的全新“转译”操作。      
        ▲核心区整体转译空间示意        
        ▲核心区整体设计模型        
              这是建筑师在项目中的逻辑判断和大胆构想,也是一次基于对城市典型区域、城市更新全面思考后的 “剧本模拟”
尽管这个方案还处于 概念设计阶段,我们仍可以期待这个“剧本”不仅可以成为这一区域城市更新的文本催化剂,更可以成为现实操作的触发点。


结语
   
当然除去以上的基本表达外   还有更多方式,   叙事性建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手法,   通过转译、构件、材料等形式介入城市或建筑,叙述多样性的空间事件。  
建筑创作因叙事的引入而具有灵性。   因由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建筑元素的组合方式丰富化,致使建筑空间序列的整合与梳理演变出多样的可能性, 为建筑空间的表达,场所氛围的演绎,建筑师情感的传递扩展思路 ,进而开拓建筑师的设计创作维度: 重新审视、思考建筑本质。  

资料引述:
1.   《什么是建筑的叙事性?怎样的建筑才具有叙事性?》
2 .   《建筑精杂谈 | 用建筑讲故事?学会就可以去跟甲方对线了》
3.     LAC的书屋 | 建筑学中的场景与脚本:《曼哈顿手稿》  
4.《方案 | 五根烟囱的空间叙事:沈抚新区合益厂区更新 / 上海前及建筑设计事务所+ LAA建筑事务所》
编辑     郭童心
责编     曹瑞文

nowhereman_77
2024年05月27日 10:37:32
3楼

遵循孩子、女人、老人、男人和狗的营销顺序。呵呵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