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扎根地域文化——“传承建筑”的现代性表达
奔放的钥匙
2024年05月16日 14:21:00
只看楼主

来源:城市建筑空间

|

作者:城市建筑空间

扎根地域文化——“传承建筑”的现代性表达 建筑创作的发展脉络一定是基于“传承”的底蕴,作为当代山西地域建筑师,笔者一直坚持扎根地域文化的创作厚土,不断探寻建筑与时代的最佳融合点,探索当代建筑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有序地将山西独特的地域、时间、人文、自然、历史、记忆等重要特征转化为“传承建筑”的核心精神,即意(人文)、宜(空间)、型(类型)、材(材料)、式(规制)。

扎根地域文化——“传承建筑”的现代性表达



建筑创作的发展脉络一定是基于“传承”的底蕴,作为当代山西地域建筑师,笔者一直坚持扎根地域文化的创作厚土,不断探寻建筑与时代的最佳融合点,探索当代建筑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有序地将山西独特的地域、时间、人文、自然、历史、记忆等重要特征转化为“传承建筑”的核心精神,即意(人文)、宜(空间)、型(类型)、材(材料)、式(规制)。


地域建筑——山西

山西地处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境内山脉纵横、形胜万千,古称“表里山河”。现存传统建筑的数量居全国之首,是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集中地,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共性,更体现出浓郁的山西特色。传统建筑从晋南延绵到晋北,包括大同市上下华严寺、五台山佛光寺、浑源县悬空寺、太原晋祠、晋中大院民居、晋南合院以及分布于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等,形成独特的结构、形式及建造技术,实现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呈现多样性的空间布局及空间建构形式。

山西地域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影响下,互为依托、和谐并存,尤其是在传统建构方式上,意(人文)的演绎、宜(空间)的呈现、型(类型)的提炼、材(材料)的选择、式(规制)的构建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地域文化——扎根

作为扎根山西本土的建筑师,笔者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设计探索,深入了解所在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尝试融入地域性并坚持推进当代建筑地域性转译。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材料和工艺,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创造出既具有当地特色又符合现代需求的建筑作品。与建设方及当地社区居民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期望,融合当地的传统建筑案例,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选择本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计出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建筑作品,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创作出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山西传统建筑元素及地域文化元素


建筑创作——传承

结合实践项目提出山西地域建筑设计策略,即“传承建筑”,结合意(人文)、宜(空间)、型(类型)、材(材料)、式(规制)5个维度的实践经验,通过博物馆、文化场馆等多个项目案例,探索建筑空间在地域文化下的现代重塑及古今传承,追求多元文化的融合。“传承建筑”的核心是探索与延续,即明确地域人文环境特色,剖析地域环境与建筑特色,选择本土建筑材料,契合新时代的生活观念,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构筑方法。“传承建筑”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地域文脉的传承,又是现代科技的创新。其凝聚了山西地域建筑的设计语境,以建筑为城市环境持续带来勃勃生机。


运城博物馆

在主持完成的多个建筑作品中,运城博物馆作为承载山西黄河文化的重要场所,属于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其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突出黄河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建筑整体呈椭圆形,下大上小,逐渐内收,简洁、纯粹的空间构图寓意黄河文明的混沌初开,默默讲述着根植于黄土文明的沧桑。建筑外观采用光洁沉稳的黄色花岗岩与温润富有肌理的木格栅,形成刚与柔的强烈对比,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博物馆展示空间回旋、串接,凸显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传统建筑元素、民间工艺品、绘画艺术等,体现了黄河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运城博物馆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中心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中心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景区,西临清水河,用地呈梭形,空间开阔,周边自然环境有山为靠、有水为依。设计理念融合五台山佛教建筑特色及生态设计手法,即融合五台山白塔元素,采用超大建筑屋面涵盖整个建筑体型,造型纯粹,开合有度。将清水河引入场地内部,使场地、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层次变化丰富的山水景观建筑。建筑外观通过沉稳的深灰色岩石与温和的木色肌理搭配,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营造出具有五台山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历史文化街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中心规划平面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中心建筑造型


柳林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

柳林曾是山西省西门户,闻名遐迩的柳林镇街道是清代、民国时期各地商贾云集之地,其中商号曾达500余家。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以院落为单位的基本肌理关系,院落相对零散、封闭且尺度不一,难以满足现代商业升级的需求。规划设计传承了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中“院”的精神,保留了合院的基本结构及生活形态,并结合当代商业升级需要及生活品质提升要求重新设计,通过对空间的分解、整合、打开、围合等手段实现了院落新生。

东四区是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前导区域,作为城市功能到街道核心区的转换空间,在整体布局、肌理文脉与建筑风貌方面应协调过渡。在与核心区建筑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凸显城市功能布局下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风貌,采用更加抽象化的历史原色,以体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风貌。

 

柳林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街道肌理梳理

 

柳林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沿街建筑形态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A区科研研发基地项目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A区科研研发基地项目位于山西省阳曲县,隶属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大盂产业新城。新时代,基于开放、共享、低碳的新城整体规划定位,在满足城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关注建设项目的运营以及建筑私有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将建筑作为多元使用者生活的背景,通过空间集约化布局打造外向的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并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建筑整体造型体现出未来感、时尚感,建筑细部彰显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方向,采用“绿色建筑三星+近零能耗建筑+AA级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标准,打造依托新材料、新产业的双碳产业创新基地。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A区科研研发基地


“传承建筑”——信仰

地域文化塑造了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同时也影响着地域文化,山西地域建筑是凝固的史书、民俗生活的转译,凸显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新时代建筑创作。“传承建筑”理念已成为山西本土建筑创作最重要的信仰,即扎根于山西的人文、山水、高原等一切赋予创新源泉的文化原色,融合、更新、传承地域文脉,从根源上反思并作出理性回应,未来将成为本土建筑师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