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那些不对外开放使用的公共空间
黑夜亦亮丽
2024年01月17日 16:45:56
只看楼主

  相信大部分人在去到博物馆、美术馆、商场等建筑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其中部分  公共空间  不对外开放的情况,明明这片区域是露天的景观绿化、座椅、观赏平台等等公共设施,但是偏偏被一块告示牌宣布“该区域暂停对外开放”。



 







相信大部分人在去到博物馆、美术馆、商场等建筑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其中部分  公共空间  不对外开放的情况,明明这片区域是露天的景观绿化、座椅、观赏平台等等公共设施,但是偏偏被一块告示牌宣布“该区域暂停对外开放”。


 ▲不再能上屋顶跑道的西村大院

摄影:刘国威


刘家琨设计的西村大院,在整体布局内,一个巨型跑道,从地面起跑,到二层架空层在内院环绕一周,又到巨构的屋顶环绕一大圈,为大院引进一种动态能量,这种想法很美好。而现实是屋顶的坡道并不是随时开放的, 原本致力于融合城市的架空跑道被铁栏切断,也许是为了方便管理,但这也切断了设想中公共、融合。



 
 
 

 ▲建成之初开放给公共体育活动的西村大院

来源:家琨建筑


上海滨江步道,虽然属于公共部门管辖,但是开发是由不同的地产商负责, 地权归属的破碎分散造成了潜在的私有化和公共空间缺乏开放性。 在滨江步道45公里长的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禁止标牌,沿河具有良好景观的公共空间,仅仅只能被用作一个通道。


 

 ▲用于隔离的刀片铁丝网

来源:《城市中国》“滨江上海”系列


 

 ▲同一条路上不同的禁止标志和路障

来源:同上


因此,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公共空间的“名存实亡”呢?


?

“公共空间”

是公众的?

还是业主的?


公共空间的设计实在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甚至在很多时候,公共空间成为了各种问题的万金油解法。场地中一旦遇到空间活力低下、建筑造型乏味、人群缺乏活动空间、地块商业价值不足等等问题,大家似乎都下意识地用 “设计一下公共空间” 来解决。


 
 

 ▲被设计过的公共空间,深圳深湾街心公园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公共空间”本身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手段,并且隐含了开发商所期望的要求—— 能用、能看、能提升地块价值 。所以设计师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无论是公式化的模板套用还是别出心裁的设计创作,都必然围绕着这几项要求进行。


可以预见的是,这类完成了“任务”的公共空间自然美观, 也能够满足人群、商业的需求,甚至因为具有设计感在宣传中成为噱头 。然而,当它们被移交到实际管理层面时,这类公共空间又常常是 难以被完全投入使用的。


设计方为了满足开发需求而设计的种种开放空间,虽然完成了“任务”,却把后期管理的难题抛给了管理方。 安全、规范乃至各种管理上隐形成本的出现,注定了“公共”本身潜藏着无从平摊的风险和费用,“公共”最终也只能是符号上的存在。


 

 ▲符号化的公共空间,旭辉华北·礼物公园的商业区域



?

为什么

难以实现“公共”


当我们谈论公共空间的运作,尤其是谈及公共空间中的种种问题时,管理方始终是不能绕过的一方。当然,这一方通常不干什么好事,要么空间破破烂烂的也找不着人维护,要么直接一刀切把空间锁起来不让人使用,哪怕是稍微人性化一点的,也只是控制好明确的使用时间,到点关闸。


 

 ▲没有围护被破坏的小区绿化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管理是值得被批判的,但站在业主方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有他们的道理。


A)安全问题


在关乎公共空间的所有问题中,安全都是被放在第一位讨论的,也是最难被界定责任的。在大多数时候, “假如出事了到底算谁的责任” 都是高悬在管理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即使事故本身存在着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后续可能出现的维权、道德判定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纠纷都是难以规避的风险。


 

 ▲上海科技馆母女坠楼事件发生地

来源: sohu


这种情况下,一旦存在着安全风险或出现某些前车之鉴,管理方在不愿意增加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保险起见便可能直接将公共空间关闭,禁止使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B)管理成本


即使管理方愿意承担来自安全方面的未知责任,但只要空间投入使用,便需要额外安排人员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清洁环境的环卫人员等。在使用的过程中, 管理的“程度”又成为了新的问题,空间怎么用、谁能用、什么时候用都被严格规定 ,管理人员严守的条例和使用者的需求相冲突,又产生另外的沟通成本。


 
 

 ▲小区保洁、安保人员


这额外产生的管理成本是公共空间隐形成本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 ,但 这部分成本只能归属于管理者的私人成本 ,而不能另辟所谓“广场管理费”、“广场清洁费”之类的明目,管理方只能将部分公共空间商业化或从另外的收费明目中进行挪用,从而维持平衡。


C)折旧成本


在空间被顺利使用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空间折旧


空间被使用,自然会产生损耗,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座椅、栏杆还是周边的绿植、草地都会产生折损,使用者的体验和因公共空间而提升的商业价值也开始大打折扣。这时管理方又开始面临难题,空间旧了到底修不修? 不修——宣传与实物不符还总是接到投诉;修——没有明确的收费名目,只能将“公共”的折旧成本变为私人成本自己吞下。


 

 ▲损坏的公共设施


因此管理方与周遭的分歧是 ,明明空间被使用时它是毫无疑问的属于“大家的公共”,可当空间需要维护管理时它又自然而然被推委默认成一种“私人的公共”。


D)空间的商业化


而即使公共空间被明确地定义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它又是否能保证自身的公共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商店外摆,咖啡店、面包店之类的商业会在店门外或广场空间上摆放露天桌椅和遮阳伞,为公共空间构筑了一种表面的惬意 。这些家具自然不会一字一句地标明使用者必须消费才能使用,但家具上明显的logo、店员频繁经过的“是否需要点什么”的提醒, 都散发着强烈的消费倾向和归属隐喻。


 
 

 ▲城市餐厅与咖啡厅的商店外摆


这些东西的存在意味着,这绝不是一处纯粹公益开放的公共空间, 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人群划分 ,我们都约定俗成地遵守着,只有完成消费的人群才能在此处获得心安理得的“公共”。


B)管理成本


除此之外,更直白的对“公共”进行破坏的行为或许是楼盘中的 “偷地”行为 。在居住区的设计中,资方往往会要求设计方多设计“灰空间”, 明面上用作公共功能,实则以此增加投影面积。 而在最终书面的面积计算中,投影面积只算一半,资方则因此增加了实际面积。


 

 ▲江南墅小区中的灰空间

来源:archcollege


这多出来的面积,自然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共空间。它大概率会被围蔽起来,成为室内空间,被出租或用作其他用途,从“公共”走向“私人”。


?

真正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不仅仅在于空间本身,还包含 空间维护、管理,安全责任等等 “为谁所有”和“为谁所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在于空间设计是否公共,而在于维持这个空间的资源是否公共。


 

 ▲不对外开放的公共厕所

来源:豆瓣小组飞鸟绝


随着企业、集体等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间的权属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如果 一个公共空间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负责维护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来保障公共空间的维护和管理,从而确保公共空间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


如果由个人利益主体承担维持公共空间的运转,那么其必然会在其他地方寻找收回成本的途径,可能会采取一些商业化手段来赚取利润,从而削弱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质。 如果没有资金回流渠道,那么栏杆封阻起来会成为这个公共空间的宿命。


 

 ▲商业化的公共空间


 

 ▲设置隔离带的街角广场


因此, 不是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公共品”。 后者指代的是由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而前者涵盖的范围却很广,以至于常常让我们忽视了背后的实际权属,以及要算的经济账——即便是政府部门在布置公共品时也需要考虑到这点。


所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空间如何实现真正的公共性?其难点恐怕不在建筑师这里。

免费打赏
放水发电
2024年01月18日 09:31:48
3楼

这份资料不错,支持与鼓励多上传分享给大家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