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1 技术理论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系统是一种综合生物治理技术(图1-1),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利用食藻虫摄食藻类,降低密度,提高透明度,为水下沉水植被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再利用沉水植被为主的水生植物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降级富营养化程度;然后逐步引入挺水和浮叶植物、浮游动物、鱼虾类、螺贝类和有益微生物群,通过优化营养结构,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增强自身调节能力,巩固和维护生态修复后续自净效果,同时改善美化水下自然景观。食藻虫是一种常见的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生存周期是45d,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经人工驯化改良后,食藻虫比天然个体体积大,摄食能力强,适应藻类爆发的水体环境,能将蓝藻胶团中滤食性鱼类不易消化的胶状物质消化吸收,成为蓝藻的克星。因此,食藻虫在食藻虫控藻引导生态修复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食藻虫控藻是整个修复 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至关重要。藻类被食藻虫摄食后,将藻体有机物质同化,避免了化
景观水的处理-生态浮床
景观水景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维持生态平衡。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在天然降雨,大气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蚀,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不清理,使底泥不断释放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逐渐富营养化,河水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导致水源受到威胁,影响人类健康。 以下为人工湖及自然湖、景观水的处理方法。 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多时,其耗氧量就超过氧的补给量,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降低甚至接近0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要净化水质就要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吸收N、P等元素,提交稿水体的自净能力。
西湖上游溪流的水生态修复
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它发源于莲花峰,为西湖的自然补给水源。长期以来长桥溪流域的村民生活、饭店污水和农业废水都未经处理直接经由溪流排入西湖。针对西湖上游长桥溪流域污、废水对西湖水质的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西湖上游截淤整治工程中结合景观建水生态修复公园。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工程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至丝绸博物馆,北端接国际小水电交流中心,西侧与南山村居民点阔石板路毗邻,东接玉皇山路,占地约4.5公顷。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手段,净化长桥溪流域居民生态污水和拦截长桥溪泥沙入西湖的多功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地下污水收集廊道将污水收集起来,送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对收集的污水作初步处理后,又通过地上部分采用的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进行水质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Ⅲ类水体的水质标准后排入西湖。地上部分将水处理工艺与园林造景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溪水的生态修复流程。园内池岸为自然式护坡,种植各类水生、沼生植物,既可增加景观又可防止水流冲刷泥土。通过木桥、栈道、汀步等自然分隔,有利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