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在河涌生态修复中的发展应用
摘 要: 对受污染的河涌水体进行修复,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开发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思路。人工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形成了内部的良好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有投资低、 出水水质好、 抗冲击力强、 操作简单、 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 并能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染河涌; 生态修复随着沿海地区城镇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城镇污水处理量日益不足, 大量生活废水和部分工业污水排入河涌, 使河涌变成了污水的纳污通道, 河涌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河涌污染是对城镇水资源安全的威胁, 既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又影响经济建设发展。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尤其是河涌水体进行修复, 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类:( 1)化学方法, 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 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 加入石灰脱氮等, 缺点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 2)物理方法, 如疏挖底泥、 机械除藻、 引水冲淤等, 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 3)生态方法, 如放养控藻型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相应地,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3大类: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1.1 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1)湿地的基底恢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湿地基底改造技术等。(2)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湿地水源的水质。(3)湿地土壤恢复:
城市滨湖人工湿地景观生态恢复设计
滨湖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Aquatic一terrestrialecotone)的简称,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滨湖带由陆向辐射带(岸上带)、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近岸带)组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委员会对于生态交错带定义,滨湖带可以定义为:滨湖带是湖泊流域中水域与陆地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金相灿,2001)。按其地形条件可划分为:河口型、堤防型、滩地型(如滨湖湿地)和陡岸型(包括岩岸和砾石岸)等类型。滨湖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PaulaSelby,2000;DavidPearson,1999)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2000;郭来喜,1997;FangXing、StefanHeinzG,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