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武汉为例,探讨长江中下游城市采暖的发展方向
blackeye
blackeye Lv.8
2008年02月10日 17:29:10
来自于中央空调
只看楼主

第一贴:《武汉市今冬的气象数据》武汉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是-2.4度,采暖计算温度是-2度,根据暖通规范的定义,这个温度是指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本人记录的最近6年的武汉极端天气温度(虽然不是气象台的官方数据,但可以反应出大体趋势):2007年冬天(指2007年12月——2008年2月):日平均零度以下:超过半个月;极端最低温:-6度;下雪天数:约14天(均为中到大雪甚至暴雪)。

第一贴:《武汉市今冬的气象数据》

武汉的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是-2.4度,采暖计算温度是-2度,根据暖通规范的定义,这个温度是指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

本人记录的最近6年的武汉极端天气温度(虽然不是气象台的官方数据,但可以反应出大体趋势):

2007年冬天(指2007年12月——2008年2月):日平均零度以下:超过半个月;极端最低温:-6度;下雪天数:约14天(均为中到大雪甚至暴雪)。
2006年冬天:零下0天;最低-3度;下雪4天(雨夹雪为主,1天大雪)。
2005年冬天:零下0天;最低-3度;下雪4天(雨夹雪为主)。
2004年冬天:零下3天;最低-4度;下雪5天(雨夹雪为主)。
2003年冬天:零下0天;最低-2度;下雪0天。
2002年冬天:零下5天;最低-3度;下雪4天(雨夹雪为主,1天中雪)。

从以上数据来看,以往几年,武汉市的最低日平均温度从未突破规范值-2.4度(有好几年都没低于0度),而今年低于-2.4度的天数可能有5-7天,大大超过规范所说的不保证1天。

由此可见,今冬天气“五十年不遇”的说法是恰如其分的。在暖冬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今冬的气候是一个罕见的特例。

“暖冬是主流、今年是特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我们的空调采暖应该怎么做?是维持现状,做局部改进?还是对本区域的空调采暖发展方向做根本性的调整?
免费打赏
blackeye
2008年02月10日 18:16:52
2楼
第二贴:《武汉市的采暖现状》

1)由于计划经济年代制定的政策,长江中下游城市不是强制采暖区,政府没有提供集中采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搞各的,采暖方式杂乱无序,缺乏政策引导。

2)少部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集中采暖,作为职工福利,象征性收费或完全免费。

3)少数新建小区有集中采暖,热源来自临近的热电厂、自建锅炉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热电厂数量有效、覆盖范围也有限。市区内新建锅炉房受很多限制,且投资、管理的费用不菲。同样受地质条件限制,地源热泵等形式也不可能大范围推广。这样的小区,全市不过十余个,其中有的因为费用经常收不上来,处于亏损运行的状态;有的因为上游的热电厂改造停产,也停了采暖。

4)大部分市民自己解决采暖问题,主要包括:分体空调、燃气炉户式采暖、电热取暖器(油汀、暖风机等)。

5)燃气炉户式采暖这两年发展很快,有的高档小区有过半的住户安装了燃气炉。天然气的供应有保证(武汉目前用的是忠县的天然气,将来还要接入新疆来的西气东输,而且武汉的郊区有可能勘探出一个超级大气田),且价格暂时不会大涨。但是安装费用较高(一般要1.5-2万元),使用费用也很高,主要是因为墙体和外窗保温效果不理想、邻居不采暖造成热损失较大。这种产品在高档小区会普遍采用,但高昂的费用会阻挡住大多数普通市民。

6)分体空调无疑是最普遍的采暖形式。柜机好一些,但普通壁挂式空调的制热效果极差,零度以下时几乎成了摆设。事实上,大部分空调此时必须开启电辅助功能,其耗电量比制冷时还高。再加上电取暖产品的大量使用,导致今冬武汉的电力高峰需求达到了夏季最高峰的水平,很多工厂企业被迫停产让电于民。武汉市的电网还算强的,没有像湖南、贵州那样瘫痪。但武汉缺乏电煤,如果电力需求再这样上涨,电厂建再多也满足不了。

7)户式中央空调在武汉的市场份额很小,仅限于别墅区、高档小区里面的少量用户。一般可以俗称一拖多,一台风冷室外机连接若干台室内机,有水系统和氟系统的不同形式。其初投资很高,所以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回复
荔枝兔
2008年02月11日 13:24:42
3楼
1.南方建筑物围护结构和大面积单层玻璃窗,甚至大面积玻璃幕墙是不是也该反思呢?
2.“武汉市的电网还算强的”?不能支持。难道说武汉的输电铁塔抗弯强度就比湘黔厉害?采用的不是统一的国标?理解成武汉电网的受灾程度没有湘黔那么强,是否会更实际一点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这次抗灾后,我们会吸取更多的教训和经验。许多行业标准,甚至国标都会进步完善的。
回复
yanlufeng
2008年02月11日 16:34:39
4楼
3楼的说法我很赞成.经过这次雪灾后,和暖通有关的人都要好好想一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回复
blackeye
2008年02月11日 21:52:26
5楼
第三贴:《各种采暖方式今冬的运行效果和费用比较》

虽然冬天还没过完,但是最冷的阶段已经结束,根据目前返回的部分信息,做一个初步的比较。

1)集中采暖:
大部分效果还可以,经受了这个严冬的考验。

对政府机关的福利供暖来说,以往室内温度往往高达20多度,几乎可以穿短袖,今冬的有一些用户反映说不如以前效果好,抱怨多了一些,其实呢,大部分用户室内温度仍然在18度以上,这些用户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武汉提供福利供暖的机关和单位还是很多的,但是系统形式大多比较陈旧,绝大部分不搞分户计量,从管理者到使用者普遍不关心节能降耗。这几年唯一的变化,就是市区内的燃煤锅炉逐步改成了燃气锅炉,除此以外,福利供暖从热源形式到收费标准在未来不会有什么重大变化,因此,这类供暖系统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没有太多参考意义。

下面说说新建住宅小区的商业化供暖:

金地太阳城算是本地采暖小区中做得比较好的,热源是热电厂的蒸汽。按分户计量设计,收费有两种方式,一是包季,二是按流量计费,后者偏贵,大部分用户选择包季。三个月的采暖期,每平米收费16.5元,对于150平米的户型,每个月大概花800元左右。在正常天气时,室内温度普遍可以达到20度上下,但是本次雪灾期间,很多用户反应温度降至15-16度,主要原因是建筑保温做得不够好(5年前设计的房子,那时建筑节能要求没现在严格)。相距不远的采暖小区如学府佳园、当代国际花园的情况与金地太阳城差不太多,是同一个热力公司在经营。

锦江国际采用自购锅炉供暖。今年是第一个采暖季,运行效果差强人意,有的住户有20度,有的不足15度。主要原因,一是入住率还比较低,未成规模,二是间歇供暖,三是首次运行,系统调试或系统设计可能存在问题。收费标准是一个采暖季12元每平米,对于150平米的户型,每个月600元,不算贵。但由于其间歇供暖制度,夜间停止供暖,所以用户满意度不高。如果要延长供暖时间,那收费可能就不止这个钱了。就长远来说,该楼盘很可能还是会接入城市热力网,目前自置锅炉是不得已的措施,因为武昌热力网未如期建成。

清江花园用的是地源热泵。收费标准是0.1元每平米每月,再加上室内电机的电费,据说采暖季结束后可以多退少补。对于150平米的户型,每月一般仅需500多元,应该算是比较便宜的,采暖效果也还可以。

(未完)
回复
blackeye
2008年02月11日 21:58:31
6楼
《第三贴》续

2)燃气炉户式采暖:
这种形式目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说武汉市做户式采暖的小公司都快接近100家了。一方面是集中采暖发展速度慢、覆盖范围小;另一方面天然气05年进入武汉后,其清洁、高效、价格稳定的优势非常明显;再加上水暖相对于空调采暖的优势,都促成了燃气炉户式采暖的大流行。据我估计,暖气片仍然占据近九成的市场,采用地暖的用户虽然在增加,但总量相对而言还不多。

运行效果方面,就复杂了,问题相当多。本人周围有很多同事朋友都采用这种户式采暖,因此了解到很多反馈信息。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在雪灾前,室内能稳定达到18度以上的家庭,可能有七八成以上,但雪灾期间,正相反,八成家庭都很难达到18度,反映14-16度的很多。固然,此次雪灾五十年一遇,不过户式采暖的抗灾能力也确实差了一点。

户式采暖此次遇上的主要问题:
a-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比北方差得太多,最近两年的新建筑略有改善。
b-邻室和楼上楼下不采暖,造成很大的热损失。
c-燃气炉大多安装在工作阳台上,如果该阳台不封闭,当遭遇低温冰冻时,管道结冻的危险性很大。
d-暖气片偏小。暖气公司一般根据房间面积粗略计算一个暖气片面积,但我感觉他们未考虑足够的富余量。暖气片厂家多如牛毛,产品散热指标难以保证。由于暖气的初投资比较大,所以用户喜欢在暖气片数量和长度上和暖气公司讨价还价,也是造成暖气片偏小的一个原因。
e-很多暖气公司都是小作坊模式,总共没几个人,经验不足,安装和调试工作不到位。有经验的采暖工程师、老师傅往往在较大的暖气公司,主要做集中采暖的大项目,不太做这种户式采暖。

运行费用方面:
按120-150平米的家庭计算,一般开启3-4个暖气片的情况下,一小时大约消耗一个立方米的天然气(燃气表跳一个字)。假设一天开12小时,就是12个字,每个字2.3元(武汉市民用天然气价格),合计约27元,一个月30天,就是800多元。用得节省的家庭,有可能花500-600元;全天24小时都开暖气的家庭,可能花1000多元一个月。

与集中采暖的小区相比,燃气炉户式采暖的费用略高,而且采暖效果还略差。不过户式采暖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使用灵活,可以自己掌握,不受别人控制。譬如说,春节长假期间出门旅游,又譬如遇上暖冬,暖气基本上不用,就可以节省一笔钱。相反的,集中采暖的用户一般要事先缴纳包季的全部费用,一般很难多退少补,自己控制不了系统运行时间和效果(虽然有分户计量的设计,但热力公司的价格政策一般都是鼓励大家包季,而不是鼓励按实际流量缴费)。

(未完)
回复
blackeye
2008年02月11日 22:41:30
7楼
看了3楼的回复,说一点题外的话:

这次灾害,中央的新闻报道集中在湖南、贵州两省。其实呢,湖北的灾害气候一点不比湖南轻,湖北的积雪程度、极端低温,可能都比湖南厉害。中国气象局长前几天的一篇文章指出,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中,湖南、湖北两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破纪录之多更甚于其他受灾省份。

在同样受天灾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湖北的“抗灾”能力强于湖南省。

湖北省的京珠高速低温和结冰不比湖南轻,但是自始至终京珠高速都没中断过一天,因为公路部门维护工作到位。武汉的军山大桥最低时-17度,但是也自始至终没有中断过,因为大桥职工平均每隔1米安排1人除冰,24小时除冰。湖北没有那么多输电铁塔倒塌,是因为在几百公里无人区,湖北电力工人日夜巡查,提前除冰。相对应的,湖南的京珠高速比湖北偏南数百公里,却中断了一个多星期,我想应该是湖南职工缺乏对冰冻灾害的应对能力,也许还存在救灾指挥不利的态度问题。
回复
ksfh123
2008年02月12日 20:37:33
8楼
个人觉得,在武汉地区实行北方那样的集中供暖是有难度的,除非政府加以引导和财政补助,这样看有没有可能,武汉的收入低,现在物价疯长,要老百姓拿出一笔钱去投资采暖我觉得有很大的难度,还有一点,我觉得过冬季比过夏季舒服一点,因为只要稍微多穿点衣服,没有说冷的人受不了,夏季你不穿衣服还可以把你热的受不了,哪怕是有电扇!我也是做工程的,刚好一个项目竣工就碰到这个几十年不遇的冷冬,用的还是风冷热泵,结果效果真的不怎么好,被甲方搞死了!我个人认为,风冷热泵在武汉并不适用,采暖通过锅炉供热!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
回复
荔枝兔
2008年02月13日 11:02:12
9楼

确实不能否认各地抗灾措施和力度的差异。但是对“湖北没有那么多输电铁塔倒塌,是因为在几百公里无人区,湖北电力工人日夜巡查,提前除冰。”的解释不能苟同。因为对几百公里无人区高压输电铁塔除冰不但是劳动密集型的活,还是一个关系到作业人身安全和供电系统安全的技术活。在没有实践成功经验和电网系统严密调度的前提下,大面积,多频次的带电除冰是不可想象的!
要不是温总理空降武汉天河机场,突访长沙火车站惊醒诸侯无数!各地还在“莺歌燕舞”,准备欢度新春佳节呢!
回复
荔枝兔
2008年02月13日 11:21:48
10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挫折也是经验嘛!其实,机遇和挑战,成功和挫折常常是孪生兄弟。别人的风冷热泵在武汉不行,可是您的经过这次挫折改进了,是不是就有可能在武汉一枝独秀呢?
非常盼望能有分享您挫折经验的机会!
图片转自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721_990614_1.htm
回复
荔枝兔
2008年02月13日 21:43:19
11楼
冬季天空中落下的过冷水滴,在碰到表面温度低于0°C的电线,铁塔或地面物体上由液体冻结成固体,完成相变过程,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淌边冻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6_993341_1.htm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俗称冻雨。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其主要特征是相变。南方出现冻雨并不稀罕。往年,夜里形成的冻雨,白天太阳出来,地面物体的表面温度一旦高于0°C,过冷雨滴就来不及在其表面迅速完成相变,冻雨也就难以持续了。同样,如果气温足够低,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已经完成结晶相变,即便再落在低温物体上也只能形成雪灾,而不是冻雨,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南方冻雨无论是绝对最低温度还是低温持续时间都无法与北方同日而语,所以绝对低温并不是衡量冻雨的标准。其实,武汉的军山大桥最低时-17度,恰恰说明冻雨灾害的程度较轻,毕竟扫雪和除冰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今年南方地区由于冷空气和热空气相互交错,形成拉锯战,气温最冷不超过零下3~5摄氏度,持续时间之长百年难遇才导致了重大灾难。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