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建】“在地性”的重构表述——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
参建
参建 Lv.7
2018年07月31日 14:46:23
只看楼主

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西接嘉松北路,建筑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南角,远离公园配套,提供游客集散休息、入园换乘。它既需要一个独特的内部空间来解决功能问题,又需要表达出与它郊野环境相符的形象特征和文化内涵。 —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 第一次到现场踏勘的时候,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满是金色的稻穗,场地的自然属性瞬间就被身体所感知。我们希望一个新的建筑能在这里建立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展开的单一形体在田野和天空的映衬下进一步凸显了空旷感,而低矮的体量成为一处能够凭依的庇护所。与此同时,这样的处理契合了物质功能的实际需求:公园入口、园内园外的划分、建筑出入口与交通换乘处的界面等等。建筑的介入维持了原来的场地印象,添加了新的场地秩序。

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西接嘉松北路,建筑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南角,远离公园配套,提供游客集散休息、入园换乘。它既需要一个独特的内部空间来解决功能问题,又需要表达出与它郊野环境相符的形象特征和文化内涵。

1.jpg

2.jpg

3.jpg

4.jpg

—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

第一次到现场踏勘的时候,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满是金色的稻穗,场地的自然属性瞬间就被身体所感知。我们希望一个新的建筑能在这里建立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展开的单一形体在田野和天空的映衬下进一步凸显了空旷感,而低矮的体量成为一处能够凭依的庇护所。与此同时,这样的处理契合了物质功能的实际需求:公园入口、园内园外的划分、建筑出入口与交通换乘处的界面等等。建筑的介入维持了原来的场地印象,添加了新的场地秩序。

5.jpg

6.jpg

△水平展开的体量

7.jpg

8.jpg

△园内园外的分解与交通换乘的界面

9.jpg

△场地划分

10.jpg

△满足交通分流的基本形体

11.jpg

△对应江南水乡坡屋顶

12.jpg

△统一的形态变化手法形成独特的建筑形象与 空间特征


—扭曲的屋顶—

我们试图用一种现代语汇来表达“水乡”和“郊野”两种环境条件。深色的双坡屋顶无疑承载了江南乡土的特点,扭动的屋脊则冲破规制的束缚,成为最能代表野趣的元素。借助于木结构的表现力和钢结构的灵活性,入口部位檐口抬起、庭院部分的屋架镂空、屋脊梁的简化,这些局部空间的处理都让建筑拥有了轻盈、柔软、自然这些特质。木梁架、钢屋脊、层叠望板的构造则使整个屋面在建筑内部呈现出突破古法的现代空间特质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局部特征和文化意向。

14.jpg

13.jpg

16.jpg

15.jpg

△轻盈起伏的整体屋面

17.jpg

18.jpg


—开放的边界—

建筑内部各公共功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公共大厅、庭院、候车廊、公共通道等部位均连成一体,成为可相互穿越、进入的流动空间。而仅有的部分后勤管理用房作为小盒子散落在建筑两侧,起到暗示建筑内外的作用。这样的空间特质是由游客中心的交通属性所决定的:适合人流聚集与发散的开敞空间。

19.jpg

△流动的室内空间

建筑从园外向园内方向一共有四进,在入口轴线上是大厅、中庭、入园检票、候车廊,公共空间与外界环境之间多格栅、洞门分隔,没有明确气候边界,整个建筑表达出一种融于环境、进入田野的姿态,让使用者通过五感直接与外环境发生更多的关系。游客在穿越建筑的过程中由可透视的间隔暗示引导,自然完成了由室外至室内再到室外的过渡。

20.jpg

21.jpg

22.jpg

△开放的边界

23.jpg

△透过间隔的引导


—田园精神—

建筑内部一共有五组庭院,沿长轴方向在建筑展开。根据位置和周边功能区的不同各有特点。西北端的两个庭院一个面向端部茶室,遮挡厨房后勤区,并将视线引向北侧室外田野;另一个则作为茶室入口庭院,动线曲折,隔绝了建筑入口大厅的吵杂环境,两个院子敞廊实墙相应成趣,接近传统园林内的空间氛围;中部主庭院以抽象的叠石水景为主,衬底白墙面装饰有远山图案的木格栅,是对郊野精神的诗意提升和人文反照;东南侧两个庭院继续沿轴线向东南方向展开,其中靠近建筑大厅的一个尺度较小,借鉴传统园林墙面设景窗,点缀框景,拓展空间效果,另一个靠近室外出发区,整体狭长,景观处理采用过渡的方式由人工建造向郊野田园过渡。

24.jpg

25.jpg

26.jpg

五个庭院无疑是对江南园林传统的片段想象:无论是园景自身的布置,分隔庭院的月洞门对室内外景色的“对、借、框”,都体现江南建筑的园林特色。这五个庭院与建筑形成了新的关系——建筑与园林的换位:建筑空间在此成为容器,而五个小小的“园林”则成为了被包裹的实体,成为了建筑空间内点睛的元素。

27.jpg

28.jpg

△园林的片段想象

29.jpg

△建筑与园林的拓扑换位

西游客中心的诞生始于对场地条件和基本功能的尊重,基本的设计策略将两者统合了起来。而建筑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的物理特征则源于对当地建筑风貌的有机结合与合理创新。当最终赋予它一个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之后,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功能空间,一个“在地”的建筑。

30.jpg

总图

31.jpg

平面图

来源:《华建筑》

往期精彩内容:

【参建】关联的语义——从杭州古墩路小学说起

【参建】中国第二座巨型高层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生成记

【参建】寻找设计的起点 ——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

免费打赏
海岸平涌
2018年08月01日 08:51:25
2楼
有点日式风格。。。。
回复
无聊过客123
2018年08月01日 11:58:02
5楼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小顽桐
2018年08月01日 13:50:29
6楼
非常好的资料
回复
cc97939793
2018年08月03日 22:10:58
9楼
那个子念什么,不认识
回复
xingye8860
2018年08月04日 09:18:19
11楼
两处卧室使用客卫,中间设有家庭厅                                                                                  a 
回复
wujie19880520
2018年08月04日 14:38:16
12楼
还好看的、。。
回复
wrn011
2018年08月05日 12:55:43
13楼
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实战应用,深度剖析解决方案,向专家提问,与同行切磋!
回复
onetwe
2018年08月06日 08:25:02
14楼
非常好的资料
回复
飞跃上空
2018年08月08日 09:18:04
16楼
古风古韵 挺好看的

sxv微微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sxv微微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abc_jz
2018年11月29日 15:42:42
18楼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