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abbs上看到的帖子,这是被设为精华的帖子,帖子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很强。虽然这是别的论坛上的东西,但确实是好东西,愚认为好东西是不分坛界的,所以拿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也希望咱们论坛上也能出此好帖,绝对是要重奖的!
这是我在abbs上看到的帖子,这是被设为精华的帖子,帖子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很强。虽然这是别的论坛上的东西,但确实是好东西,愚认为好东西是不分坛界的,所以拿来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也希望咱们论坛上也能出此好帖,绝对是要重奖的!
2楼
每种植物都有一个故事
每种植物都是一种象征
古来有爱菊的陶渊明,以梅为妻的林逋,每个人每段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一段段佳话,只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先在这里抛砖引玉了,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
所以我这里就当之无愧的把她放在了第一位介绍
我想关于牡丹的故事最有名莫过于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了,牡丹仙子在强权面前的刚正不屈不由得人不赞叹。在听说这个故事前,我对于牡丹一直有一种偏见,认为她长的太过于艳丽,以色侍人总让觉得过于轻浮。然而美貌于她并不是一种错误,“天生丽质难自弃”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优点。宠而不骄,我想这才是牡丹之所以为国花的原因吧。只有她才有着能够担当一国之花的仪态与风姿。
牡丹文化的起源可以从《诗经》中的词句“赠之于芍药。”算起,这里的芍药指的不单是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初无名,最初统称“芍药”。最早的牡丹专著是北宋时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而诗词中让人们广为流传的则莫过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在民歌中也有不少赞美牡丹的歌词,我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
牡丹花容端妍,花色绚丽,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而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恿气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园林中关于牡丹的设计数不胜数,小至各式各样的牡丹台,大到分门别类的各地专类园,我想现在要想再在牡丹园林的设计中标新立异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牡丹园的意向方案,这里我把方案的相关构思贴出来,请大家pp:
主题:
结合对牡丹形态的观赏,弘扬中国牡丹文化
(洛阳、菏泽、彭州已经形成我国稳定的牡丹培育基地,有着稳定的牡丹观赏人群,如果单从观赏牡丹下手很难吸引人群,所以这里以“中国的牡丹文化”作为切入点,在全园的构思、布局以及园林小品等各个方面体现我国悠远的牡丹文化)
地形设计:
全园地形狭长:南北长、东西短,结合牡丹的生长习性因而仿中国地形结构挖湖堆山构建全园地形骨架,形成了园中南侧高地、东部台地和中部的平原,使得游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观赏牡丹的姿容。
山体采用土石结合、以土带石的散置处理方式,并参照我国传统花卉所描绘牡丹与花木、山石相结合自然错落的画面来布置。
道路:
在平面布置上以曲折的道路将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区的大小不一,使游人在玩赏时能够看每株牡丹的花姿。为了勿使园路纵横交叉、分割过多,而产生支离琐碎的的感觉,择取降低路面标高,让小道隐藏于个小区之间。使在远眺园景时,仍成为整体,保持艺术构图的完整性。且结合各个分区的特色,道路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步移景异”。
植物
由于牡丹的观赏期较短,园中除了在非主景区选用与牡丹相似的芍药来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外,还结合牡丹盆景的展出来吸引游人。虽然本园的主旨在于传播中国牡丹文化,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想要在整个园区内展出全国不同种类的牡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全园的牡丹品种依然以山东地区的适宜生长的牡丹为主(在牡丹的各个品种群中山东菏泽的牡丹花色品种最为丰富),珍贵品种在展室内展出。
牡丹作为全园的主景,植物配置要求四季有花,品种多样,丰富多彩。园区已居全国的地域来划分,因而在每个区域内都会配植与其相对应的特色植物,详细的会在各个区域的说明中详细介绍。
(作为培植花木的花期、避免与牡丹同开,以减逊牡丹的姿艳容丽的景色)
分区:
通过对我国牡丹品种及其分布的分析将全园划分为七个区:
1、 中心区——中原花魁(中原品种群)
这里是全园的中心,也是全园的重点。山东的牡丹隶属于中原牡丹品种群,有着各种名花异种,且最适合在济宁生长,因而使全园牡丹展出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个区域有人主要在花海中木栈道上欣赏两侧牡丹,栈道东侧有莲池,西侧有泰山石互为对景。
2、塞外天香(西北品种群)
牡丹与黄河石相配,同时路缘栽植水仙花,使得花开时节整条路充满花香,做到真正的“国色天香”。
3、西南台地(西南品种群)
西南台地是模仿我国西南部梯田的形式来种植牡丹,同时配植茶花为背景,既有西南的特点,又适合牡丹生长。
4、 江南寻芳(江南品种群)
结合侧入口种植竹林以形成竹径探幽的意境,“寻芳”,在4、5月寻的当然是牡丹的国色天香,而在早春时节又可在这里寻到腊梅的芳香。局部以太湖石点景
5、 落红映枫(最东部的品种)
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告诉游人
回复
3楼
我国竹源丰富,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仅楠竹种植面积就达400多万hm2。随着活竹取汁技术的应用,开发竹汁保健食品的潜力很大,现将我国利用竹汁为原料开发出的一些产品介绍如下。
1 保健食品
竹汁团子 米粉100g、砂糖100g、水80ml,三者混匀后加竹原汁1.5g,再次混匀后,蒸煮25min,置于搪瓷盘中冷却,制成团子状食品,每5g重的团子含有25mg左右的提取物。该食品可用于治疗痔疮、高血压、便秘等疾病。
竹汁薄荷糖 粉糖800g、麦芽糖500g、薄荷15g、竹汁糖化液10g(酶法或酸法进行竹原汁糖化),混合后于120℃煮沸3min,冷却切块,即为竹汁薄荷糖。
2 保健饮料
竹汁保健茶 干绿茶1kg、竹提取液3g,混合后加工成含竹原汁的茶制品,它是一种具有竹香、易饮特点的保健茶。
竹汁低糖饮料 竹汁糖化液中主要成分为低聚糖和单糖,如葡萄糖和果糖等,在此溶液中按5%的比例加入柠檬酸或磷酸以及甘草提取物,可制得低糖饮料。该饮料酸甜可口,易被消费者接受。
天然竹汁保健饮料 按竹汁600kg、白砂糖30kg、水适量(按1000L竹汁饮料产品计算)配方,工艺流程为竹汁——粗过滤——超滤——超高温瞬时灭菌——氢氧化钠处理——过滤——高岭土处理——过滤——调配——灌装——封口——灭菌——冷却——检验——贴标——成品——入库。用该法加工制成的竹汁饮料具有无色、晶莹透明、竹味清香、爽口、低糖低热等特点,属纯天然保健饮料。
苦瓜竹汁保健饮料 以苦瓜、竹汁为主要原料,研制出色、香、味俱佳的苦瓜竹汁保健饮料,外观浅黄绿色,澄清透明,具有淡淡的苦瓜香味和竹香味,甜酸中略带些清爽的苦涩味。
竹汁莲心保健饮料 以竹汁、莲心、菊花液及糖浆制成,既保持了它们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清热解毒的药效。
3 竹汁糖浆
用无机酸(如HCL、H2SO4等)和糖化竹原汁,酸的用量为1kg竹原汁加2L 40%HCI。30℃保温24h,然后过滤,浓缩,可得含糖60%—65%、含酸18%的粘稠浓缩物,加入石灰水中和,活性炭脱臭脱杂,过滤,即得到黄色粘稠的精制竹汁糖浆。
4 竹汁酒
用(NH4)2SO4等作氮源,调整竹汁糖化液的C/N 比例,煮沸灭菌,加入有关酵母,30℃培养3—4d,过滤,65℃灭菌,得澄清的含乙醇为3%—5%的低度竹白酒。该酒具祛风活血、补脾益肾等医疗保健功能。
竹汁具有特殊的营养保健功能,开发多品种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竹汁保健食品,将有助于竹汁的综合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回复
4楼
引文
:临安的竹子,要么三三两两地相扶在路 边,要么成群成团地簇拥在山间,竹子的茎都出落得很细,柔柔弱弱 地,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五月的春天,早已是芳菲散尽的时节了,更何况还是在江南呢!当我们工化院的年轻人从大上海长途跋涉到临安这样一个山旮旯里时,我想,应当不会有多少人会对晚春的色彩怀持着太多的奢望。
然而我们还是惊诧了,它不是因为那迎面扑来的漫山遍野的几近于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绿色,也不是因为收获时节农田里摇摇欲坠饱满无比的甜甜油菜的气息。它来自于道路边、小桥畔,山腰中,甚至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什么地方的随风婆娑的临安的竹子。
当我们进入太湖源头生态区时,有一个牌子,下半句是“饱览生态秀色”。第一次接触“秀色”这样活生生的词儿,心里多少陡生出些儿邪恶。但是,当看到山林中那一片一片的竹子时,我不由释然了。当原始森林和灌木丛把群山染成一种深邃无比的黛青色时,如果没有片片点缀其间肆意招摇的浅黄绿色的竹子,我想,在这样一个还处在枯水期的山区,那一定会显得很单调,很乏味。
有人说,自然到了江南这里,一半是山水,一半是丝绸,那么,到了临安这儿,恐怕只要几片竹林就够了。看到了竹子,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活力,什么是灵气了。临安的竹子,要么三三两两地相扶在路边,要么成群成团地簇拥在山间,竹子的茎都出落得很细,柔柔弱弱地,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叶子也很小,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种很轻快的黄绿色,在密密麻麻的山林之中,怎么看,都觉得它们不惟卓尔不群,而且更惹人爱怜。
导游说,临安是“竹子之乡”,而这一种便是雷竹,不是那种很粗大的毛竹。这一点我很信。因为,我想,当年井冈山上朱德先生挑水的扁担,如果用这样的竹子去做,那绝对是不行的。你瞧,这里的竹子,一副江南秀女的娇媚劲儿,不但身姿窈窕,就连随风起舞的样子,都格外小心翼翼,含羞带情地。可以说,临安的竹子,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叫做林黛玉的南国女子的风韵的。
我的心情渐渐地被临安的竹子所引导了,甚至在青山湖碧波荡漾的浅水畔,面对着眼前生机昂然的青山,我也没有发出古人那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斯”般的由衷感叹。我的心中只有那竹子,一片一片的,那么地远,又那么地近……这样的竹子可以如何妙用呢?我想起了《东周列国志》中有关萧郎弄玉的故事,秦穆公膝下一女芳名弄玉,丽质天成,绰然有仙姿。穆公爱其为掌上明珠。但自降临世间之后,弄玉始终闷闷不乐,从不见有笑容舒展。及笈之后,愁闷愈甚。忽一日,有一少年乘鹤至庭院中,凭萧而歌,余音绕梁。弄玉神色恍惚,怅然若有所失,三日后竟随之共鹤,翩然西去,不知所终。幼时读此时,想来那少年所持之萧,决然不会是我姥姥家门前那种粗大而青得发黑的竹子所做,姥姥家门口的那种竹子只配写几句“门前千杆竹,家藏万卷书”的份儿,怎么能用来做萧呢?
见到了临安的竹子,在恍觉答案之余,我还是不由地困惑了。这种纤弱的几近乎轻佻的竹子又怎么能发出萧的那种几近于感伤的曲调呢?苏东坡曾在《赤壁赋》里描述道:客有使洞箫者,其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你看一看临安竹子的这样的调皮劲儿,如果说这里漫山的森林就象一位深沉而母仪的端庄妇人的话,一片一片的竹林充其量也不过象一个可爱而顽皮的黄毛丫头而已。这样率真烂漫的形象,怎么能发出萧的那种幽咽的声音呢?
当我们的队伍在浙西大峡谷中穿梭时,我还在思索着关于竹子的这些疑问。夹岸青山相对出,时远时近临安竹。我原没有料到,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所在,我竟然为了这儿的竹子而深深感动了。
记得当我们进入临安地界之时,有一个地方写着这样一句话:“欢迎您来留下”。当时,我总觉得这句话怎么样读都语病十足。后来,知道了“留下”是一个地名,才倍觉自己孤陋。当我们从临安离去之时,我又发现了一个地名“相见”,便再不敢妄加揣测了。
我想,与之相类,对于临安竹子和萧的话题,我也应当到此为止了
回复
5楼
咏竹诗歌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
(哲理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摘自《陕西科技报》
回复
6楼
竹子坚实而富有弹性、韧性,劈裂性能好,很适宜劈篾编织。不同的竹种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如毛竹、桂竹、淡竹、黄古竹、水竹、慈竹、单竹、青皮生等,竹节平而疏,纤维坚韧,是优质劈篾用竹种。竹子经锯切、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刮篾、劈丝、抽丝及浑丝等多道工序能制成各种竹丝篾片。竹编就是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入的篾称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制工艺品。
中国的竹编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编织技术。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200件竹编器物,就足以佐证当时已有比较娴熟的编织技能。战国时期湖北楚墓出土的一把竹编扇子,扇面用细篾片编织成矩形图案,已相当精细。东晋时期浙江嵊县竹编就有“篾短秋翼蝉”的记载。明、清时斯,竹编品种渐趋繁多,做工更为精致。竹编在民间已十分普遍。始创于元未明初的湖南益阳水竹凉席,盛行于明代的安徽舒城舒席已经成了当时的特产。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成都地区将竹编和瓷器、漆器相结合,创出了瓷胎竹编新工艺。艺人们用细如发丝的竹篾,在酒具、烟具、茶具、花瓶等器具上进行编织,典雅别致,成为四川竹编的一大特色。目前除成都外,渠县、自贡等地也有新的发展。浙江的东阳竹编在清代之前就选为贡品。民国初年,东阳艺人马富进编织的“魁星像”,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清未民初,竹编工艺品还远销欧美国家。建国以来,嵊县(现为嵊州市)竹编发展更为迅猛,在动物造型及竹材的新工艺上均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中国历代的竹编艺人们通过对竹丝篾片的挑、压、弹、插、绕、穿、贴等技法,创造出数以百计的竹编技法毫图案,常见的有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装饰编及弹插编织等。竹编艺品的色彩也比较丰富,有的表现淡雅清新、有的表现富丽庄重,一般以体现竹材本身的质地为非作歹乘。竹编工艺目前有器具类、欣赏类及屏风、壁挂等三大类别。
回复
7楼
竹经
于竹貌,青翠萋萋,枝劲挺拔,风骨傲然。于竹性,无林不成竹,或聚于堂前屋后,依壁而立,摇风弄月,群舞婆裟;或会于山涧岩边扎根布市,立根坚弥,无畏东西南北风。于竹品,无择贵贱,皆虚心以对;富贵处不骄,野荒芜丛亦生机盎然。于竹格,更是不畏雪霜,与松夫、梅女相携于世,并称“岁寒三友”。难怪王徽之痴而与其君朋相称,叹出:“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又有嵇康、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醉卧其间;再有李白、孔巢父、韩准等竹溪六逸,吟号徒迁其中;众者皆好竹之雅士也。
于这网际,拓园伴竹,何幸之有。更得见好此君者不乏其众,诚所谓: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明.岳岱诗句)。能于此交结众位有缘之英雄豪杰乃居士不胜之荣幸,必扫榻以待,煮泉担茶相迎。更有时,秉烛夜谈,与竹君相对,讨得清风傲骨之气节,抒我华人之伟威,又何尝不大快吾心,慰吾平生唉。
引郑燮之名句与有缘者共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回复
8楼
中国竹文化概述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
回复
9楼
三、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 竹子与中国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
回复
10楼
五、 竹子与人民生活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参考文献: 辉朝茂,杜凡,杨宇明.竹类培育与利用.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回复
11楼
《汤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汤人与竹文化.
汤学良撰文 2003-6-18 16:26:08
自汤古氏开天辟地,在天山汤谷创立“天国”,定鼎西北,由此掀开了中国古代文明及文化发展史的扉页。汤古氏时代,汤人由天国下界,沿长江、黄河两岸向东方迁徙,并将汤人创造的竹文化、火文化、石文化、天文知识及冶炼、建筑、造船术传播给中原及沿海部落,使中国古代文明得到空前的发展。商末周初,汤人亡海于太平洋各地区及岛屿,将中国文明火种远播于太平洋地区,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汤人与竹文化
竹文化是伏羲氏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古典曰:“伏羲氏作琴瑟,女娲作笙篁”。这些器乐皆以竹为材料,故以“竹”为字部首。因竹文化的发明与汤人有关,因而古人称大竹为簜,小竹为篠,统称“簜篠”。汤人在浙江会稽建国,以篠簜制箭,是会稽著名特产,为夏代贡品,故《禹贡》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竹箭,亦作“篠簜”。
汤人初居天山汤谷,国在山颠之端,因而民皆呼其为“天国巫人”或曰“天国互人”,即“灵巫卜人”,故而汤人之祖名曰:“灵恝”。汤人因居天山,取水于天河,故以竹为贮水器具,背负上下,因负重攀援多不便,汤人皆以竹为杖,《西山经》曰:“神皆一臂,操杖以行”。汤人旦部为减轻山地负重,还发明了“竹扁担”,因而扁担成为旦人的专利。
神农氏时,汤人由青藏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在成都建都,汤人称其都为“载天”,以示不忘其是天国移民。川民史称“巴汉”,亦为“巴卜”,《扬子方言》曰:“巴卜之人自呼阿婸。”汉译为“我是汤人”。由此可知四川先民是天国汤人。汤人入川依江而居,以捕猎为生,川中多竹,汤人以大竹扎筏,行于江上如履平川,故而古称竹筏为“簜舟”,标明竹筏为汤人之专利。
夏末汤武王“成汤”革夏建商,将其子封于辽西孤竹国,赐姓“墨胎氏”,其部以墨竹为图腾,后改称“墨竹氏”。山东即墨为古棠国,宋高宗封汤东野为棠伯,因可证墨与棠、汤同义通用。商殷末,西周兴,周武王灭商殷,汤人僰部退至贵州建“夜郎国”,以夜代墨,意为同源。《夜郎史传》记述道:“武僰夜郎根,夜郎僰世子,夜郎竹生根,夜郎水里来。”僰是汤人棘扈氏部族,善以茅竹建屋,原居北方,广州有棘津城;常山有平棘;钜鹿有棘原;南阳有棘阳;睢阳有棘古城,均因僰人居此而得名。《史密簋》铭文曰:“史密司玄族人、白、僰、 、周伐长必。”周初僰人经僰道南迁,史称“僰人”。武僰在贵州建国,自称“竹王”。 僰人后裔傣族,至今仍以传统“竹楼”为居。
汤人玄王灵恝,是炎帝时代的“灵巫”,为知识贵族,因而被任命为司徒,专职教化。灵恝发明竹书、竹简,因而在竹片上刻字曰“契”,而刻竹之刀曰:“锡”。玄王灵恝子孙在夏王朝世袭司徒之职,故而成为文化族,并以“竹书纪年”,为今保留了一部古史。商殷之时,汤人在竹书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甲骨文”。周初时,汤人之王微子启建商宋,竹书纪年咸得以延续,宋偃王时,齐楚魏燕四国合力灭宋,魏国夺占商宋陈留郡之地,并移都于“浚仪”,改名曰“大梁”。魏王夺得汤人“竹书纪年”,视为珍宝,并随葬于地下。
汤人以竹管制“竹箫”、“笙篁”等乐器,汤人为十日,即早国,由早国分衍出来的有草国、卓国、章国、赣国、韩国及“枭阳国”,枭阳国的国君赣巨人则是位吹箫的能手。《海内南经》曰其:“左手操管”。因袅阳国为汤人早部族分支,所以竹箫又称“荡管”或“ ”,《河南信阳楚简》证曰:“荡管为”,知为汤人乐器。
周初,战败的汤人,大规模南迁,定居于扬子江畔,江南多竹,汤人用竹片编织竹箅、竹篮、竹筐、竹笼、竹席、竹篓、竹箕、竹箱等器物,因编织物需借用温火烤,故而温火曰“烫”。汤人之王汤尧封其子丹朱为防侯,丹朱与虞舜争霸失败后,防人退居浙江德清县封禺之山,史称其国为“防芒国”,其人为大人,大人即汤人。防芒氏承传了汤人的竹器文化,因其族发明了漆,所以史称其君为“漆姓”。防芒氏将竹器加以漆之,这一贡献使漆器将竹文化推向了巅峰。防芒氏因抗拒大禹而被杀,他所发明的漆器被楚人承传。
汤人在东南沿海居住时,被称为“东夷”,汤人用竹箭射猎,所获鸟羽为衣,故又称“羽人”。汤人习鸟俗,以竹筷代爪享食,这一文化,始终被东方人引以为骄傲。汤人生活与竹文化息息相关,因而竹笋亦称为汤人餐桌上的美食,汤人把竹笋称为“竹箭”,与之发明的篠簜相媲美。
汤尧时期,十日汤人因支持少昊汤挚,被汤尧的射正羿射杀九日族,汤人战败四散而逃,被史称为“荡民”或“宕民”。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不满秦之暴政,率江淮荡民起义反秦,因没有武器,荡民削竹为兵,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因而这场农民起义,被史学家称为“揭竿起义”,将竹文化又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汤人发明的竹文化,随着汤人迁徙步伐,已远播之五洲四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