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发展哲学分析序言 在当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技术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动的总和。理论上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由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间内,寒食暑味,已经不再是梦想,发达的通讯等,使得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成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这就是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尤为重要。 制冷技术与其负作用 科技与人类 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同时又给自然和社会以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也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及社会活动的中介,而作为中介的技术活动必然导致“正反”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会矛盾和诸如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序言 在当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技术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动的总和。理论上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由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间内,寒食暑味,已经不再是梦想,发达的通讯等,使得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成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这就是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尤为重要。 制冷技术与其负作用 科技与人类 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同时又给自然和社会以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也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及社会活动的中介,而作为中介的技术活动必然导致“正反”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会矛盾和诸如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制冷技术的进步与危害
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制冷技术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历史来看,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30年到1930年):主要采取NH3、HCS、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当出现了CFCS和HCFCS制冷剂(即氟里昂)后,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机立断,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进入了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采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使用了60年后,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层的“臭氧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但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不断加剧。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调查,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已达到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大。赤道一些地区上空的臭氧损耗已达20%以上。去年夏季欧洲北部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减少40%的情况。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来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相当于在地球上空开了天窗,让大量的紫外线毫无阻挡地照射到地表。其结果是,将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生产量,导致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尤其是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臭氧层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将返回至4.5亿年前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在内的千万种陆地生物将面临灭绝,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了臭氧的损耗,这与制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世纪30年代起,一系列的这些适应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氟里昂制冷剂几乎已风靡制冷领域,大大促进了制冷和空调技术的发展。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对它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制冷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正说明了科技在增强人的能力的同时,也会改变人性和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制冷技术与冶炼、化工等技术一样,同时扮演着造福人类与摧毁人类环境的双重角色。
科技发展的负作用
当代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产力、形成新型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场交换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形成新的财产占有方式和分层结构、形成新型的权力和组织管理结构,技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必然的。人类有了其他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维、精神和语言,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人类也必须对技术的负面作用做出回应。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者霍兰德指出:“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现代科学进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结果却危险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类社会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并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进步的神话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虽然科技的发展对解决“全球问题”和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