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刘备给诸葛亮安的定时炸弹
yangcan_80
yangcan_80 Lv.10
2007年12月16日 14:31:04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学者汪宏华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巡讲时指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对应存在诸葛四位能力更强大,思想更先进的同姓异国兄弟,他们分别是孙吴的诸葛瑾、刘蜀的诸葛亮、曹魏的诸葛诞(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 这里摘选其中解析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以及诸葛瑾和诸葛亮关系的部分,权当一家之言来看待。学者认为,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明:本文是以《三国演义》为据的文学评论。)

学者汪宏华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巡讲时指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刘、关、张三位同国异姓的兄弟之外,还对应存在诸葛四位能力更强大,思想更先进的同姓异国兄弟,他们分别是孙吴的诸葛瑾、刘蜀的诸葛亮、曹魏的诸葛诞(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诸葛钧。
这里摘选其中解析诸葛兄弟与刘备兄弟,以及诸葛瑾和诸葛亮关系的部分,权当一家之言来看待。学者认为,总体而言,两大兄弟集团的关系是先精诚合作,后貌合神离;瑾与亮的关系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明:本文是以《三国演义》为据的文学评论。)

  一、“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最后为什么宏伟蓝图没能实现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与自己相当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杀出,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战术展示给刘备,战略保留给自己。诸葛亮还没有幼稚到第一次见面就将自己肚里的墨水和盘倒出,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败还可以反过来将原因归罪于刘备:谁叫你当初不听从我的意见从刘表手里稳稳当当接过荆州呢?没有一个稳定的荆州谈何定天下?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进退两便的余地。

  那么诸葛亮真正的战略又是什么呢?其实诸葛亮虽身在庐中,但对刘备的了解如同掌上观纹,早就料到这位曾经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会直接取荆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刘秀,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图刘表、刘璋,只是为了验证其仁义本质。就像单福(徐庶)初见刘备时一样,故意说他的“的卢马”妨主,应送给仇怨之人。都属于谋士对主子的“面试”手段。

  所以当刘备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时,诸葛亮并没有狠劝,而是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改为: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表面看,调整后比调整前只是麻烦了一点,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刘备和孔明从“双死”盘成了“双活”。试想如果刘备真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就会陷入不义,不但联合不到东吴,曹操更会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将其铲除!刘备也就官止于荆州牧,诸葛亮也将昙花一现。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为小看了没有栖身之地的刘备,以为能跳过他直接攻打东吴。顺手牵羊灭刘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视天时、地利,不相信儒术和智性具有四两拨千斤甚至E=mc²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第一步战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免费打赏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33:34
2楼
 二、诸葛兄弟暗中联手完成第一步改良型战略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是舍生忘死、竭尽全力。

按说,孙、刘不是两个简单的自然人,都是有王志的大英雄,而且身后都有各种不同利益的人群,即便有联合的必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一致。但为什么事实上就是那么迅速、紧密地联合起来了呢?多亏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个擅长根据对手心理作虚实变化的谋士,比如博望坡令赵云诈败、草船借箭,等等。可谁知他早在出山以前就玩过了,他与诸葛瑾就是以“各为其主”、“先公后私”为托词的形散神不散的兄弟。如后来诸葛亮听说诸葛瑾家小被孙权囚禁之后,向刘备哭着说:“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兄弟之情!(第66回)”兄弟之情高于国家利益的本质终于昭然若揭。且看他们在此前功劳和面子还不够大时又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书中描述诸葛瑾的来历是周瑜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诸葛恪甚至说其父优于诸葛亮。但笔者以为高也高不了多少,水平相当。东吴当时的智谋排序是庞统、诸葛瑾、周瑜、鲁肃。其中统和瑜是忠谋士,瑾与肃是权谋士。从鲁肃劝孙权称帝的心机,以及他在临江亭试图诱杀义士关羽的诈术等方面可以判断。此为古代的人性逻辑,篇幅有限,另文详解。)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吸引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谋士参与,甚至包括武将黄盖都忙着出谋划策,为何单单诸葛瑾要作壁上观呢?是为了回避诸葛亮而牺牲自己吗?不是,他没闲着。试想,鲁肃乃一“凡品”(第82回东吴赵咨评),有生以来好不容易“思得一计”,请关羽单刀赴会,还被关羽劫为人质。此等水准,他最初是怎么想到要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怎么做到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私通情报,而且他早已对鲁肃洗脑,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木偶和掩体。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由于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自鲁肃死后,诸葛瑾果然就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书中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之外所有的人事预测实际都是故弄玄虚,背后另存机关。罗贯中不认为人有鬼神不测之术,即便是预测天气也有失误的时候。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35:04
3楼
三、诸葛亮原意是想和诸葛瑾完成第二步战略

  出乎诸葛瑾意料的是他能操纵鲁肃,却操纵不了孙权,鲁肃死后就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左右孙权的意志了。
当然也因为孙权本来也不是刘备式的言听计从的主,他是个半信半疑的人,民主中渗透着权谋,对所有的都督、谋臣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委任,稍不合时宜就搁置,决不论功赏官。虽然诸葛瑾是讨回荆州的首功之臣,但孙权却偏偏委派了更单纯,更有发展前途的新人陆逊担任镇西将军、荆州牧。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这就是说,诸葛亮第二步战略的本意是想以自家兄弟取代刘备兄弟完成两路伐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诸葛亮的这一打算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还有更高的立意:第一,亲兄弟的合作可以让吴、蜀的联合更加紧密;第二,诸葛亮、诸葛瑾具有比刘备、关羽更强大更均衡的作战能力,加之曹魏一方还有诸葛诞内应,所以更易获得成功;第三,诸葛兄弟有着比刘备兄弟更先进的儒法混哲学及相应的施政纲领。这些理由也就决定了诸葛兄弟具有取代刘备兄弟的合理性,他们的战略是主观为天下,客观为自己的正义理想。

  由于在第二步战略上诸葛与刘备兄弟矛盾不可调和,所以诸葛亮要舍弃战略要地荆州,并搭上一个关羽。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破掉了刘备兄弟,还成全了自家兄弟。如果诸葛亮是真心帮助刘备,他就不会让关羽一个人长期面对两方虎狼。况且他后来也明知关羽与孙权的关系闹僵,出现了与“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方针不相符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荆州危矣”的局面。

  然而在危急关头,诸葛亮却既没有按照第二步战略设想去秦川牵制曹魏,也没有派人去支援关羽,只安坐在西蜀评选五虎大将、封官赐禄。为什么?原来他正在与诸葛瑾悄然实施对关羽东恩西惠的两面夹击。兄弟俩一个告诫关羽千万要“东和孙权”,否则必会出事,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能抵挡两面的;另一个则在暗地里挑拨关羽和孙权的关系,要你“东和”不成。想想看,东吴刚刚出尔反尔抢走了孙尚香,诸葛瑾马上又来提亲,这不是明摆着要惹怒关羽吗?搁了谁都会骂人,更何况重义守信的关公呢?的确是“虎女”与“犬子”的差别。而诸葛瑾之所以要反复捅“关虎将”的胡须就是怕孙权恨不死他。很明显,若不是诸葛瑾来回搬弄是非,孙权就不会下狠心杀关羽,他并非不知道关羽的份量。孙权本身也不是一个愿意得罪人的人,比如对曹魏的于禁就只关押,后来还放了。

  奇怪的是,当初嘱咐关羽千万不想着“分兵拒之”的诸葛亮,后来却要刘备放心,说关羽定能威震华夏。而另一位殷勤帮助关羽招婿东和的诸葛瑾却在孙权杀关羽时不见了踪影。为什么不也哭着为西蜀的亲兄弟求点情面呢?可见诸葛兄弟的迷魂阵并非没有破绽!顺便提一句,张飞也主要是先被诸葛亮纵智、纵勇、纵酒之后自我膨胀而死。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孤身进入江东舌战群儒,与诸葛瑾后来敢于在成都和荆州之间招摇过市一样,都是得益于兄弟的悉心关照。赤壁大战前诸葛瑾暗助诸葛亮是为了实现孙、刘联合;“走麦城”前诸葛亮明助诸葛瑾则是为了同时取代孙、刘。可惜的是,诸葛瑾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深沉的后生——陆逊,没能操控他。统一天下还需要更加宏伟的战略。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35:58
4楼
四、五大家族存在遗传DNA现象

  诸葛瑾不得志的内心后来也由他的儿子诸葛恪做了疯狂的流露。

诸葛恪之所以要歇斯底里联蜀伐魏,实际上是子承父志。诸葛瑾生前就指责他的儿子“聪明尽显于外”,可见他本人是多么善于蛰伏。诸葛诞则比诸葛瑾更倒楣,生性多疑的曹魏为避孔明之嫌迟迟没有重用他。他也仅在最后阶段胡乱做了一通发泄。在《三国演义》中,诸如此类的家族DNA现象俯拾皆是,可以说它既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也是该书特有的人物互为映衬、互为表现的文学手法。例如孙坚有勇有义,故两个儿子孙策尚勇,孙权尚义。刘备入赘东吴时是“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禅后来是“此间乐,不思蜀。”曹操的思想变化是从儒皮转为纯法,所以表面喜欢儒雅的曹植,内心却宠爱权谋专家曹丕。原来,他们的后辈不但是自己肉体的分裂,还是他们精神意识的极端强化,直到萎缩、消亡。这就是罗贯中的遗传学。只有司马氏的遗传最为“优生”:慧、智、勇、义、仁,不但五项俱全,而且是需要什么人时就出什么人,依次排列。他们的控制范围也是逐渐增大,司马徽掌控世外谋士,司马懿把持魏国朝政,司马师荡平魏国在野,司马昭收复西蜀,司马炎统一全国。这才是当时最优秀的战略部署。

  顺便提一下,一般人认为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但在中国古代,知识高度和浓度最大的是文学。西方文艺复兴是从艺术开始向百科分裂,而中国则应从文学开始切入。遗憾的是我们后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之妙,适时将它作“优生”的学科裂变。到头来只好向西方移花接木。笔者以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或许还存有后发机会。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36:27
5楼
五、赤壁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随即结束

  再回过头来看看,诸葛亮从第一步战略到第二步战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转换的?实际上这中间存有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两个兄弟集团的合分是一个相互作用、徐徐渐变的过程。

我们说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有了诸葛兄弟的亲情润滑剂,有了刘备兄弟的鼎力配合,所以孙、刘两家只用一个回合就完成了联合,不但牢固,而且赢得了宝贵时间,赶在隆冬第一阵东南风刮起之时就做到了“万事俱备”。然而,随着这场战争结束,随着关羽违犯军令状放走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的蜜月便随即戛然而止,一天也没有延续。而且两人是互知底细的明争暗斗。(注:在对诸葛的认识上,三兄弟有所不同,关羽只是略有直觉,张飞则几乎全然不知。)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已败走,原荆州之主刘琮也死去,刘备应该是再没什么不好意思,可以合情合理坐拥南郡等荆州之地了。然而,诸葛亮却开始有意制造隐患,将荆州从此置于动荡之中:一、他先让周瑜取南郡、襄阳,然后耍滑头从中抢食,让东吴不服气而总想着讨回荆州;二、节外生枝重新扶刘琦为荆州之主;三、以顾全联吴大局的名义答应鲁肃,在刘琦死后归还荆州;四、用酒色将刚刚在赤壁还骁勇善战的刘琦整病。这一连串的手段几乎将刘备噎死,教他有口难辩。刘备之心,本是路人皆知,他并不想做东汉忠臣,更不想居于刘琦之下,不然他早该安心做他的安喜县令、平原县令、新野县令或者在许都皇帝跟前呆着了,干嘛要拖家带口出来闹革命呢?诸葛亮是一下就掐住了刘备的“七寸”:你不是独尊儒术不忍心夺刘家天下吗?那就做我的傀儡,乖乖地跟着我打天下吧。

  不过刘备也不是老实人,尽管表面上打掉牙齿和血吞,喜怒不形于色,私下里却想着如何摆脱诸葛亮。如第52回他就想自个儿征伐南部荆州,“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但未等他拿下一寸地盘,孔明就主动请缨“自引一军到来”,让刘备再一次陷入了盛情难却的无奈。孔明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问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不想失去荆州降将的控制权。他这一次的热心与他后来在刘备东征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前后虽然行为相反,目的却相同——死死摁住刘备。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38:23
6楼
 六、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诸葛亮的定时炸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和诸葛亮的斗法实际非常激烈。


刘备在意识到诸葛亮甩不掉之后,便采用了无为而治、边走边看的策略。他很清楚诸葛亮像曹操一样,要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荆州或西蜀一隅,加之自己人多势众,所以在定天下之前用不着担心诸葛亮篡权。再者说,就算我做你的傀儡,可你毕竟还是我的臣子,终究越不过我的位次去。果然当刘备准备作最后一搏,东征取天下时,就不想带上孔明,让他再夺功了。(他们在东征时是互离互弃的关系。)

  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便彻底灰却了夺取天下的雄心,而且也不寄望比自己弱的刘禅能有更大的作为,只要偏安西蜀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刘备是如何防范诸葛亮篡儿子皇位的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伟大的刘备生前没有掰赢过诸葛亮,死后竟结结实实胜了一场。他在临终前先是夸赞诸葛亮智识比自己强,接着提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再接着又试探性地授意诸葛亮可以随时取代刘禅,待诸葛亮表忠心磕破头皮之后,刘备便欣然指令儿子们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好个扬——抑——扬,真是妙不可言!第一,你孔明是安天下的大龙,可别觊觎我成都之主哟!只要你能保证做到这一点,我就给你开出“相父”的条件。(刘备心里想的是,按照君臣父子排序,儿皇帝也还是比相父大,交易仍然于自己有利。)第二,我要教你永远夺不到天下,终生只能辅佐我刘家。我们知道刘备在用人方面向来信奉感化,大度能容,从不预先下结论,但他这回却郑重其事地提请诸葛亮疏远马谡。为什么?此乃小忍之后的大谋也!他这是用暗激将法逆向强化诸葛亮已有的选择,让他越加去重用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向来藐视自己,而自己死后就更会反其道而为之!

  诸葛亮果不其然就栽倒在了马谡的手里。彼时,他之所以情绪反常,“挥泪”斩马谡,不是怀念刘备的先见之明,而是顿悟到马谡是刘备有意送给自己的一颗定时炸弹——他实在无法接受被傀儡反算的事实。自从“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就威风不再、梦想破灭。刘备也如愿以偿让庸碌的儿子多享了几十年的皇位和富贵。另外,刘备临终时不仅贬斥马谡,还故意拉拢赵云、李严等人,让诸葛亮尔后不敢大用这些刘派的托孤重臣。如此得失,诸葛亮焉能不败?

  所谓暗激将法,是激将法的一种变异,是弱势利用强势对自己的不屑而伪做正面劝导,实际却是要对方更加固执于原有的错误主张。也就是说刘备如果不特别提醒,诸葛亮还不至于那么垂青马谡。由于该计谋一般用来对付傲慢、倔犟之人,且为暗中“杀熟”,所以比普通激将法更难让人觉察。不过它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程昱和杨修反曹时就曾用过,程昱利用曹操对自己的轻视,正面提醒他防范东吴火烧锁定的战船,本质上则是要他在自己和庞统之间倾向于庞统。杨修也是利用曹操对自己的厌恶,故意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实际则是希望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确定曹丕,让曹家早败。(曹丕是比曹操更极端的法家,他后来完全依赖于司马懿就是他善小巧无大谋的明证。曹植是儒家,至少在哲学理念上就处于上风,更不要说才学比曹丕高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始终是相互钳制的鹬和蚌的关系,不同于曹操与刘备当初的螳螂与黄雀的关系。刘备尽管智谋比不了上诸葛亮,但在韬晦之术,以及用人的眼光和肚量上却大有过之。这也是他能做到反手点穴诸葛亮,制胜于未来的法宝。当然他们又都是老黄雀兼渔翁——司马氏的果腹美食。

  或许会有人说,真正有本事平定天下的高手只有一个,在众多失败者中,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没比谁苟延多久。然而,若不是他们先期慷慨提供了多样化的经验和教训,又怎么会有最后的王者归来?此亦罗贯中遗传学与励志学的精要所在!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40:56
7楼

诸葛亮,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除曹操以外的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聪明才智受到后人的尊崇,他的事功得到历史的承认。
章武元年(221年)诸葛亮在帮助刘备做皇帝中起了别人无可取代的作用。刘备即帝位,以亮为丞相,并录尚书事,假节,共理大政。张飞死后,又兼领司隶校尉,内察中央百官,外督诸郡。权力日隆。但刘备生前,没有让诸葛亮以丞相开府治事,大政仍决于己。
  建兴元年,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为武乡侯,以丞相开府治事。建兴二年,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与亮”。自此,诸葛亮开始自主治蜀,直至病故五丈原,前后历时十有二年,因而也就不能不略及到诸葛治蜀的功过是非(主要是讨论伐魏、失误、蜀汉后期人才):

续结吴好

平定内乱,安抚夷越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41:49
8楼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史载,“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景元四年。263年)户663423,口4432881;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20万,男女90万;蜀亡时(263年),户28万,口94万,带甲将士102000,吏4万;吴赤乌三年(240年),户52万,男女230万,吴亡时(280年),户53万,吏32000,兵23万,男女230万。”[《文献通考》]
相比较: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有户约1607万,口约5648万;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全国户约246万,口约1616万。

刑法峻严

北伐曹魏
建兴四年(226年),魏国发生了重大变故,魏文帝死了,明帝初登帝位,忙于内务,吴王孙权闻曹丕死,先是亲自率兵攻江夏郡,继则以左将军诸葛瑾攻襄阳。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于是五年(227年)三月,便率军出发,“北驻汉中”了。临发,他给刘禅上了一个长疏,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
诸葛亮振兵与魏战争共有5次。
第一次,出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先胜后败。史载,“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取眉(治今眉县北),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曹魏对于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几乎没什么军事和思想的准备。正如《资治通鉴》所转书的那样,“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可见,开局的势头不谓不好,竟然使的魏明帝不得不仓促派出兵马步骑五万,西镇长安,一命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驻眉,一命右将军张合据亮。结果是,两军刚一接触,蜀军便即一败涂地:“亮使马谡督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东路,赵云、邓芝部虽然拥众多于曹真,但也因诸葛亮的战略指导思想有误,导致诸将麻痹轻敌,失于戒备,均被曹真一举击溃[《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说赵云、邓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乃史家回护之笔。当以《汉晋春秋》所载诸葛亮语“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为是,并非“兵弱敌强”]
第二次,同年冬,出散关,围陈仓。据说,出征前,诸葛亮又写了第二份出师表。表中内容说明诸葛亮的心情是惶惑的,矛盾的,期于侥幸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形势分析又是错误的。史载,蜀军第一次失败后,魏大将军曹真料定,“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于是“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三国志·魏书·曹真传》]。结果,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围陈仓,曹真属下郝昭以千余人守陈仓,诸葛亮有数万之众,“昼夜相攻据二十余日”,伤亡惨重,终不能拔。[激战场面三国演义和史书是一样的,大家可去查考]不久粮尽,又闻曹真派出的救兵和魏明帝派出的名将张合将到,只好引军而还。还军中,取的小胜。魏将王双轻敌,率领少数骑兵追赶诸葛亮,亮与战,破斩王双。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遣将军陈式(一作陈戒)攻打魏军没有正规部队驻扎而力量薄弱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往救,迎击陈式,诸葛亮率兵自出,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郭淮自动退还。诸葛亮遂平武都、阴平二郡,并筑汉、乐二城。又得小胜。建兴八年(230年),魏使司马懿、张合、曹真分别由西城、子午谷、斜谷出兵,欲攻汉中,诸葛亮布兵城固、赤阪以待之。“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未战而罢。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6日 14:42:09
9楼
第四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司马懿追赶至卤城,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破之”。退军中,“豫令军士夹道而伏,弓弩乱发”射杀了魏国名将张合。战争取得可喜的胜利。但因都护李严运粮不继而且假传圣旨,诸葛亮撤军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出兵,“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谓南。”在此,他没有发动攻势,“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不幸,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于军,时年54。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诏,大赞其功[这个可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主传》]。谓其“事临垂克”,显然是一种很不现实的夸张。

局限和失误
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复再振,因而诸葛亮之智能,便更加备受历史的好评。
《三国志》中的大家都知道。傅玄、袁宏、张俨等人都承袭陈寿的观点[具体可见傅玄的《太平御览》、袁宏的《文选》、张俨的《墨记》]。应该说,上例各家评价,显多过誉,且有不实,但不离大谱。可是后人常嫌不够,以至将其神化。至唐,便有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房玄龄等则对陈寿有关诸葛亮的评价,屡加鞑伐。《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说:“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与!”因说,刘备“爰的武候,先定蜀土,道德城池,礼义干橹。煦物如春,化人为神......”[《唐文粹》];宋、明时期,更复神化,竟然出现了一些更加离奇的典故[清人《诸葛忠武候文集》录《蜀古迹记》《游梁杂钞》中有,就是一神仙]
但是,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所以也有人的局限和弱点。数其大者:
第一,善大谋而不谙军旅征战。
就其为刘禅所作的《伐魏诏》和他的《出世表》,不难看出,他先是错误估计形势,自认为是正义之师,说什么“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既而,他率步骑十数万众,以优于魏国驻守关中的兵力伐魏,但始终不能伸其志。结果,第一次出兵失败,嗣后敌方增加了兵力,己方挫伤了士气,虽然偶有小胜,但再也不能发动有规模的战争了。不仅灭魏的梦想破灭,就是犯边略地亦属困难。以后用兵,都是在尽忠王事,报答刘备的心情驱使下进行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耗兵损国,毫无利益,遂使蜀汉走下坡路。换言之,这场由诸葛亮主动发起的战争,伤亡甚大,得地甚少,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第二,执法随意。
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氏春秋》说“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朱)褒将有异志,收其主薄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徒其四弟于越xi(字库中没有,只好音代)欲以安之”可见,诸葛亮在处理朱褒谋反事中,竟妄杀常房诸子是非常错误的。常房为朱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并注]
第三,处事不公,用人不明。
魏延被杀,是一件历史冤案,完全是由诸葛亮一手策划的。史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与魏延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因而不信任魏延。死前,他不用处于最高军事地位的魏延,而安排自己的亲信、丞相府长史扬仪主持退军事宜,令魏延断后。诸葛亮死后,扬仪秘不发丧,魏延认为“丞相新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废天下之事邪?”魏延满腹牢骚,固不可取,但“何以一人废天下之事”云云颇有道理。扬仪根本不听魏延的意见“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大怒,阻军后撤。丞相府的原来班底蒋琬、费纬以及董允都站在扬仪一边,“保仪疑延”。于是魏延便成了反贼,被马岱所杀,并夷三族。陈寿作《魏延传》时,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另,《魏略》中也有记载,更不客气,是扬仪先诬告魏延,再引兵攻之,“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他缺乏识人之要,因而常有用人不明之事。这不仅表现在重用“狷狭”成性的扬仪,而且表现在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史载,诸葛亮出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致有街亭之失,士卒离散。
第四,不重视僚属的培养,所荐非能。
诸葛亮执政以后,事无巨细,咸决于己,忽视并妨碍了后继者的使用和培养。因此,及至诸葛亮死后,执政者只能是原丞相府的班底。蒋琬、费纬以及董允等,均为守成之臣,自知才能不及诸葛亮,不敢想更张之想。


以下是诸葛亮留给刘禅的人才[均出至《三国志·蜀书·“某人”传》,某人,为省略见,即为所叙之人]
蒋琬,他对魏策略“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内无建树,外无勋功,九年而事无成。
费纬,“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什么事都向刘禅请示,证明他才有所限,缺乏政治家、谋略家的能力。延熙十五年,开府,延熙十六年被魏降人郭修所杀。
董允,可惜未及有所大的成就,就先费纬而亡了。
扬仪,是个野心家,后被废为民,自杀。
姜维,诸葛亮死后,就有问题了。第一,诸将不服,姜维也觉自卑。故刘禅封了一些其他名号的大将军,所以出现了调度不灵,军事指导思想难以统一的问题,胡济、阎宇、张翼、宗预、廖化等都与他向左;第二,维非帅才,不善大谋,不善知势而用兵。频繁出兵,徒伤国力,及至敌以优势兵力来犯,遂不能支。第三,维“外宽内忌”,听不得不同意见。此可见其与张翼事、与扬戏事。第四,重己安危,私心太重,不能果断行事。阎宇和黄皓想夺他的兵权,他“亦疑之,故己危惧不复还成都”置军国大事于不顾;第五,至蜀汉亡,试图利用钟会叛魏的机会复国,少知天下势,亦乏知军之明。
陈震,为诸葛亮的“继结吴好”的政策做出了贡献,但诸葛亮死后不久,未及作为,他便死了。
向宠,迁中领军,正当可能成为军事领袖人物的时候,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死了。
杜琼,精通儒术,蒋琬、费纬等“皆器重之”。然而“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延熙十三年死了,已经80多岁了。
许慈、孟光、来敏、尹默四人皆为儒者,官非政要。诸葛亮死时,都年事已高。
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礼”“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历史记载了他的三大事绩,一是疏谏刘禅,不要没有节制的外出游观、增广声乐、扩建后宫;二是著《仇国论》;三是劝刘禅投降魏。其“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可见是一位儒者,基本上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能。
却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
吴壹,诸葛亮死后,壹都督汉中.然而3年后就死了.
吴班,后主世,为骠骑将军,未见殊功而逝。
马忠,备说其为“复得狐笃(指马忠),此为世不乏贤也”。可惜,延熙十年,马忠也就死了。
王平,街亭之战中有功之人。“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但他是“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的文盲,且“性狭侵疑,为人自轻”,自卑感很重,很难承大任。诸葛亮死后不久他就死了。
邓芝,为吴蜀联盟做出过贡献。军无大攻,年逾70,被授车骑将军,年事已高,期其大为,难矣。
张翼,是蜀汉末年可资重用的大将,然而因与姜维意见向左,受到钳制,难有作为。
宗预、廖化在蜀汉末年,都是70以上的人。正如宗预对廖化所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自然不会有所作为。

回复
fuyongxiong
2007年12月17日 12:59:43
10楼

其实大家把诸葛亮神化了,把诸葛亮当人智者的替身,如想更了解三国的历史,我建议大家看一下三国志比较好。
回复
yangcan_80
2007年12月17日 18:29:44
11楼

说得比较好,同意你的观点!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