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乡村走向衰落,农村经济体衰败,环境遭到破坏,很多农村空巢,建筑坍塌。农村需要改变,经济需要复苏,需要重新吸引人们回归。在这期间,环境的改变是重要的因素,如何营造一个新的环境?使衰败的乡村重新获得魅力?▼改造后的景观 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深处,有一个村子。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怀抱中的古村落,曾经的桃花源,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衰落,原先三百多人的村子还有一百多人,大部分老房子已经空置,有些坍塌成为废墟。这个村子在2016年经历了一个变化,一些青年人来到这里,发起了一场共建共享的实践,回乡青年、村民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乡村。观筑设计团队住进了这个村子,开始了一场实践。
▼ 改造后的景观
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深处,有一个村子。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怀抱中的古村落,曾经的桃花源,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衰落,原先三百多人的村子还有一百多人,大部分老房子已经空置,有些坍塌成为废墟。这个村子在2016年经历了一个变化,一些青年人来到这里,发起了一场共建共享的实践,回乡青年、村民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乡村。观筑设计团队住进了这个村子,开始了一场实践。
▼ 新建成的广场空间
如何使这个日趋衰落的村子从空间上得以新生?又如何能保留乡土记忆,又能符合现代的功能需求?观筑设计提出了新乡土理念。保留历史记忆,运用现代乡土的理念,置入新的功能。首期更新的区域位于村子的核心,由社区服务中心、美术馆、乡村生活美学馆、餐厅、咖啡厅、以及民宿区构成。其中,中心街、乡村生活美学馆及三个民宿院落已经完成。
▼ 改造后的平面
在村子正中心,建成了一座新的建筑,叫做乡村生活美学馆,也是全国第一座以乡村美学为主题的美学馆,场地原为村子的活动场地,是一个硬化的场地,铺满了红色的广场砖,与村子的风貌很不协调。
▼ 村子中心的生活美学馆
在场地中建造美学馆,并保留广场,建筑就采用村子里盖房子用的石灰岩,形体就用一个长方盒子,嵌入到两侧老房子围合的空间中。建筑外墙厚50厘米,外立面加了很多长方洞,方洞和条窗一个尺度,进深50厘米,朱家林有很多鸟,希望未来这些洞成为鸟窝,所以从外面讲,也叫鸟窝建筑。
▼ 墙上的窗洞为鸟提供居所
建筑砌墙的工人用的都是村子里的老师匠,石头进行适当的敲凿,保持立面的自然,也追求石头的咬合,特别是凹凸的建筑边线,追求细致和一致,建筑做工体现了很好的沂蒙石匠的技艺。
▼ 石墙的咬合体现了传统的建筑技艺
乡村生活美学馆前面的空地继续作为材质村民活动广场。建筑和前面的道路有1.2米的高差,利用高差,做了几组有雕塑感的台阶,台阶被放大,可以作为坐凳。台阶用预制混凝土板,约400块台阶,采用了15种规格。台阶具有很强的秩序感,也是这个村子里最有秩序感的一组元素,试图在有机的村落中,增加一种仪式性。建筑前部留了6米的台地,作为未来的舞台,广场也自然成为观众席。
▼ 建筑前部的活动广场
▼ 广场上的台阶细部
▼ 夜间的广场
▼ 建筑内部
▼ 空间内部的光影
▼ 混凝土细节
▼ 村落中的空间
广场东侧的一个巷子,原路面被做成水泥路面,在去掉水泥,恢复生态路面的过程中,挖出了大量的石灰岩原石,与太湖石一致,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艺术装置,用废旧钢板焊接了一个跌水池,嵌入到原始石头的间隙中,谓之”青泉石上流。又在石头的一侧栽植了蒲苇,蒲苇与石头又应了《孔雀东南飞》里的一句诗”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 广场东侧的巷子恢复了生态的功能
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子里的道路全部都给硬化了,村子的诗意荡然无存了。现在重新破除水泥路,改为步行路,恢复渗水功能,道路采用老石板铺装,结合石子,不仅可以渗水,又满足了下雨没有泥巴的需求。破碎掉的混凝土,重新用作铺地材料,中间留有缝隙,生长小草。
▼ 结合泉水与高差的艺术装置
野草,遍布乡村的田间,但不被欢迎,因为和庄稼争肥,往往被锄掉,但在地头的茅草和狼尾草却也是别样的美,一到秋天白色的草穗在阳光下散发着光芒。让野草回家,栽到村子里,在广场周边,老院墙外部和道路两侧,栽植了野草,分别栽了蒲苇、芒草和狼尾草,都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
▼ 回归田园的景观空间
朱家林乡村实践,把设计变为营造,设计师住到村子里,在现场进行设计,全面参与到了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中与村子里的工匠一同协作,同时,设计也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自然和田园中从事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方式的探索。
▼ 平面
▼ 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