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Talks|贾莲娜:建筑是生活的背景,无需过分表达
co1463034622378
2017年04月26日 13:57:38
只看楼主

【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与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贾莲娜的交谈,是一次颇为享受的采访经历,过程中时刻有如沐春风之感,哪怕是面对“血淋淋的”施工过程,依旧温和的声音,隐隐有一种力量,作为建筑师的理性与情感糅合一体。不禁想起多年前简·雅各布斯的那一声崩裂的“死与生”,一个建筑师,更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在贾莲娜看来,“建筑就是生活的背景,并不需要过分的表达”,正如她的目标——“通过作品激发使用者对生活的热爱”,温暖而有力地传达出来。

【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

与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贾莲娜的交谈,是一次颇为享受的采访经历,过程中时刻有如沐春风之感,哪怕是面对“血淋淋的”施工过程,依旧温和的声音,隐隐有一种力量,作为建筑师的理性与情感糅合一体。不禁想起多年前简·雅各布斯的那一声崩裂的“死与生”,一个建筑师,更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在贾莲娜看来,“建筑就是生活的背景,并不需要过分的表达”,正如她的目标——“通过作品激发使用者对生活的热爱”,温暖而有力地传达出来。

2017年5月7日14:00-17:30,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榫卯Talks,让我们一起聆听她温和而有力量的声音。

——编者

我想做的是,激发我所遇见的人和事物最高的品质。

我喜欢平实、朴素的东西,那是内心健康自信的产物,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受访人:贾莲娜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多相工作室合伙人之一

Q:多相的四位合伙人都有在非常建筑的实践经历,非常建筑的经历对你们现在的实践有哪些启发和借鉴?

▲ 多相工作室合伙人

A:先简单介绍一下多相工作室。多相成立于2006年,四个创始合伙人分别是陈龙、胡宪、贾莲娜、陆翔(按首字母拼音排序)。在成立工作室前,我们四个就是在非常建筑的同事,张永和是我们的老板也是我们的老师。除了毕业于重庆大学的胡宪,我们三个都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同班同学,我们的(至少是我的)建筑启蒙很大程度上是张永和老师给予的。在研究生毕业后,我们都去了非常建筑工作,开始了我们的职业生涯。

▲ 张永和

具体说的话,个人认为有几点深刻的影响:一是对建筑本体的关注,这确实是张永和旗帜鲜明地提出的,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第二是在当时,张老师让我们更理解了现代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有点像一个武器,去对抗当时的现实;第三,他对小说、电影、绘画、文学等等门类的兴趣和洞见,以及他和当时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关联也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宽广,能更加清楚建筑师所在的位置;最后,是他对“中国性”的关注,那时侯,他就开始提出“中国性”三个字,非常建筑的一些实践也在这方面去尝试,开放地探讨。张永和老师在我们职业生涯的前期,奠定了重要的关键词。

另外,张老师在工作室营造的那种默契、友好的氛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Q: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张永和老师,还是“非常建筑”,涉猎的范围都是比较多元的,那么,是否你们四位合伙人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达成了共识,希望去发挥它,所以成立了多相?

A:这肯定是一方面,当时成立多相还有一个动机是我们几个合伙人都希望能从一些身边的、小小的、可以做得很专注和深入的项目开始。当时,“非常建筑”的项目都是一些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项目,有点超出我们当时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我们那时产生了一种迫切的愿望——希望能够真实地触碰社会。

Q:在多相的实践作品中,我们看到有诸如素然廊桥这样的微型项目,你们在接受项目委托的时候,有怎样的筛选标准?

A:我们不太看项目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是最在意设计费的高低。我们像挑选伙伴一样选择业主,希望他们是可以对话和共同成长的,是可以认真探讨问题的,是很真诚的。基本上,我们的业主都是真正的使用者,从他们那儿,我们可以获得很直接的反馈,可以花很长时间地去讨论到底最后会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种真诚而充分的交流,也是我们得以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比如素然廊桥的业主王一扬,年长我们几岁,是非常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又是一个对建筑有着深刻见解的人,十几年来,亦师亦友。

▲ 素然廊桥

素然廊桥,其实它严格意义上是个廊子。建筑面积特别小,却连通了两栋楼、连通了两大部门,像桥梁,其上是两拨人、两种立场的相遇,一部分属于设计部,一部分相当于市场和运营部,他们在过桥的时候,可能都会意识到这样一种交流的存在。虽然项目特别小,但是它对我们的意义重大,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一个项目里得到了来自使用者特别正面的反馈,他们非常喜爱这个简单、通透又温暖的东西。还记得在施工的时候,有一次王一扬和我们说,建造它的工人们很开心啊,他们说自己在建一个小小的外白渡桥。

在廊桥造好了之后,素然办了一个启用仪式,主要节目是王一扬和他的合伙人黄志锋从两边走来、在桥上拥抱,当时还请来了所有的建造者,我们开香槟庆祝,简单欢乐,那个场景应该会记住一辈子。

他们后来和我们说,在这样两个大的办公区之间穿梭的时候,可以在桥上感受到外界太阳的运行、四季的变化,很幸福。我也在猜想,会不会因为有了这个廊桥,大家更期待去和对面的人交流?

▲ 素然廊桥启动仪式

▲ 日常使用中的素然廊桥

我们虽不算是功利性很强的建筑师,但还是不免有小小的野心,希望能做很厉害的房子。但像上面所说的这种经历——来自于使用者的热爱和反馈,给了我们超出预期的营养和启发,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什么是更重要的,厉害的房子不该在第一位,是人,至少首先是人。

这是在走上建筑师之路后的一个转变吧,也是后来影响我至深的一个认识:去感受和发现来自生活的美意,这比野心更有营养。这样一个项目,虽然极小,但是让我们很踏实地感受到建筑对人和生活的影响,从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点点的信心和真知。

Q:多相似乎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比传统的界限更为广泛,更类似一个总包了,这样的做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这个过程比较自然。因为我们的态度是和甲方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我们并不预设自己全知全能,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不知道,后来慢慢发现,业主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晰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甲方提供的是一个意愿,需要共同探讨、质疑,才能挖掘出他们最真实、最底层的想法。所以,我们开始的工作都会围绕着“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去试探和推进。我们会不设限地讨论各种和建筑动机相关的问题,慢慢下来,也变得越来越敏感,意识也随之不断转变。很多时候,“怎么用”和“如何做”互为因果、相互造就,设计在进行,任务书就是活的,需要建筑师的视点持续存在。同理,和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统领和互动也很自然,我们会用一个整体性的、连贯的思路跟下来,引领各方不断地建立共识。这种类似总包性的关系是建筑师获得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 素然廊桥启用仪式



免费打赏
structure11g101
2017年05月02日 08:56:48
13楼

6款不同类型的经典小别墅,第二款所有人都说好看
回复
structure11g101
2017年05月02日 10:29:35
14楼
6款不同类型的经典小别墅,第二款所有人都说好看
回复
清水雨芙
2017年05月02日 12:20:24
15楼
分析的很到位!
回复
cmlhjcfs
2017年05月02日 12:27:14
16楼
谢谢分享!
回复
鹏年wing
2017年05月02日 14:49:02
17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张嘿嘿
2017年05月05日 10:55:07
18楼
好好的资料,学习了。不错
回复
ziboxm
2017年05月08日 14:40:52
19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bingqingyujie000
2017年05月10日 22:43:08
20楼
非常好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柴俊狗
2017年05月15日 09:31:59
21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ybw7777777
2017年05月15日 12:20:15
22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