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建道设计ArchiDog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你的朋友圈里充满了对华为欧洲小镇无以复加的批判声音时,居然有人冒着被万人唾骂的危险写了这篇文章。 且不说逻辑是否严密,论述是否充分。。。有人这么激烈地表达反对意见。。。且来看一看。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两篇文章刷屏了吧!华为欧洲小镇大战苹果大飞碟。两篇文章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出,顿时引发建筑师们汹涌澎湃的吐槽之心。
原文出处建道设计ArchiDogs
当你的朋友圈里充满了对华为欧洲小镇无以复加的批判声音时,居然有人冒着被万人唾骂的危险写了这篇文章。
且不说逻辑是否严密,论述是否充分。。。有人这么激烈地表达反对意见。。。且来看一看。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两篇文章刷屏了吧!
华为欧洲小镇大战苹果大飞碟。两篇文章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出,顿时引发建筑师们汹涌澎湃的吐槽之心。
对苹果总部的介绍文,明面上是讲施工单位的吐槽,其实暗含各种对乔布斯伟大信念、苹果领导层对工艺的追求、以及建筑师尽善尽美精神的歌功颂德。这样的文章,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建筑行票圈的一致称赞。而对华为总部的介绍文章,只是把各个“小镇”的风格和效果图进行了罗列,得到的评论就只有鄙视性的词汇:山寨,傻逼,震惊,拙劣,崇洋媚外,忍无可忍,品位不高。
分析来分析去,读者总结出来华为的两大原罪:欧式(即古典主义),山寨(即抄袭模仿)。
“为啥不做中国古典建筑,要做欧洲古典?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就这么没有底气吗?”
“就冲着这样的总部楼,就能看出华为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只会山寨。再也不买他们家手机了。”
本来我对华为小镇完全不感冒,连评论都不想发表。都看完文末清一色吐槽,总觉得这波骂战也太一边倒了吧。。。不精彩。
既然没人提反对意见,贫僧斗胆说两句好了。
01
古典,模仿,就是原罪?
古典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于整个欧洲大陆,后来又传播到美国。我们一般说的古典和欧式,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风格限定。
我个人对古典主义建筑倒没有特别的好感,但造访纽约多次,美国人在过去几十年或模仿或抄袭并且保留下来的古典建筑我见了不少,觉得还挺好看。其实,恰恰是因为这些古典建筑和新建筑的并存,才让纽约这座城市如此迷人。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国著名的藤校Princeton大学里,有不少看起来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其实是近几十年做的。并且,“仿古”建筑甚至比“真古”建筑多。但因为风格统一协调,细部也很精致,完全看不出来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走在校园里,你不但不觉得怪异,还能深深感受到校园厚重的历史。
还有各种海岛上的度假酒店,有几个没有一点古典建筑的元素?要知道,很多新开发的岛屿,是没有原住民,也没有当地建筑的。但只要住的舒服,环境优美,又有几个人会说“做的不简洁,不现代”。。。
综上所述,古典建筑本身并没有错。
再来说说模仿。
我们看中国的城市,现代主义的玻璃房子多了去了。现代主义来自哪里?同样来自欧洲啊。密斯凡德罗的玻璃建筑,风靡全球,成为建筑史里我们所知的“国际式”。各个明星大咖、著名商业事务所设计的超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建成后甚至在设计之初就受到业界各种追捧,所有的建筑媒体都一片歌功颂德,业主和设计公司都急不可待的想让全世界知道。可是当你仔细审视这些高大上的房子,是不是觉得很多都似曾相识呢?
因此,模仿欧美本身也没有错。至少,大多数人默默认同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典+模仿的做法,就被吐槽到无以复加,甚至到了几乎一边倒的情况呢?
也许,问题的答案叫做“时代”。我们(或比我们稍稍年长的)这一辈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对同为欧美传来的玻璃盒子现代建筑已经见怪不怪了;它已经通过电视、互联网和每天生活的环境融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审美的一部分;而欧式建筑,则代表传统、守旧,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比如,当你Google“城市”,你看到的全是:
另外,民族情结(所谓“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在这个批判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模仿(山寨)欧洲古典主义形式来做设计,被称作做崇洋媚外。
可是,当我们仰望着苹果、谷歌、亚马逊的企业总部说“那才是时代,才是未来”,拿着大师的作品分析来研究去一片溢美之词,难道就没有一丝盲目崇拜心态在作祟?为什么要求三吨重的整片曲面玻璃就是有追求(几个业主能接受这样丧心病狂的造价),为什么一个超级大圆环就是未来(除了造型很科幻,功能上真的更合理吗?),这些问题,我们有仔细想过吗?我们真的不是在消费视觉奇观吗?
建筑本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可是在中国做古典主义的房子,似乎成了建筑师不可饶恕的原罪;而对这个原罪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又成为了所有其他建筑师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批判,可以不经过任何对形式的具体分析、对业主出发点的研究和理解而存在,并且理所当然,不需要解释。你不批判,就是low逼,就触及到了建筑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一种意识形态瞬间席卷整个建筑界,异口同声;这才是对建筑学人独立思考最大的灾难。
02
你抄欧洲小镇多low逼
我们抄的可是扎哈库哈斯!
在我看来,中国的地产商找美国的设计公司做一个标准的现代主义玻璃幕墙建筑,和华为找日本建筑师来做一个欧洲小镇,这两个行为并没有那么明确的高下之分;业主心中有一个想法,找来一个能够理解的建筑师来实现它。我付钱买你的服务,就是这么简单。
不论建筑师如何评价自己的历史作用、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建筑是第三产业、建筑师是服务业者,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我要一个欧洲小镇”之外,我们面对的奇奇怪怪的要求还少吗——
“我要一个扎哈那样的房子,但是不要那么复杂,你简化一点,不然造价扛不住”
“我上次去香港的**酒店,我觉得就挺好,你就按照那个给我整个大堂”
“这个立面大气,你就做成这样,多上档次”
请问这是不是山寨?如果说我们对这样的设计都见怪不怪了,为什么对仿古建筑不能给予一丁点宽容呢?
哪一个建筑师的工作台上,没有大师作品集?哪个建筑师敢说,我这辈子做的房子都没有借鉴过大师作品的平面/形式/细部?我们这些小学徒做的diagram,有没有参考OMA、BIG?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和做华为小镇的日本建筑师,哪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嘛。
而对华为欧洲小镇,除了挖苦讽刺,我们有认真分析过这个房子到底做的好不好吗?
前面说了,贫僧对古典建筑并不感冒,但细细看了小镇的总平面和模型,再对比欧洲老城区的路网格局,其实大的关系还挺像的;建筑的空间关系初看也比较舒服,院落的设置和景观的布局也有点意思。当然,这还只是对总平和模型的初步感受。具体造出来如何,就要看施工图和施工单位的精细程度了。
另外,什么叫山寨?古典主义建筑本来就有自己一套建筑语汇,我们怎么知道日本设计师没有对这些语汇进行再整理和创造?当我们拿着一堆哥特式教堂分不清哪个对哪个的时候,也没听谁说过当年的建筑师都在山寨嘛。
朋友圈一位朋友的评论我觉得很在理:如果日本建筑师真的能把欧洲小镇的感觉,从建筑到景观到材料,都能原汁原味的反映在华为小镇上,那么比做一千个一万个普通的玻璃房子都有价值。
03
把华为欧洲小镇和华为手机放到一起说事
这个逻辑很奇怪
最后,谈一谈建筑和企业文化的关系。因为我不止看到一个人说再也不买华为手机了。(悄悄的说,其实手机根本就是华为很小的一个业务部门。华为主要是做网络终端和通信设备的,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美国的思科。)
华为几乎所有基建项目都是由任正非主导的。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他有权利决定华为的建筑风格。他就喜欢古典主义的房子,尤其是欧洲那些老城。在这个层面上,就和乔布斯一定要把Apple Park做成一个巨大的HOME键并没有差别。而他对于古典建筑的喜好,和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关系并不大。
咱们能不能别动不动就说品味。任正非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做派的商界领袖,生于建国前,长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过兵,40岁开始创业。论审美,他自然和乔帮主完全不同。但企业管理和品味并不是一回事好吗?
市面上有这两本书,《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下一个倒下的会不是华为》,讲的都是华为的经营理念以及华为员工自己的感受。华为员工开拓海外市场时,完全是以军人精神,有时甚至舍命冒着枪林弹雨完成工作。这样的境遇,在小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设计师恐怕难以体会吧?
对华为来说,商场就是战场;每一个员工每天都在以战斗的精神来应对上级下达的指令。华为去年一年的产值是5200亿(超过你们马云爸爸、马化腾和李彦宏带领的BAT的总和),同比增长32%,而花在研发上的经费是600亿,超过10%。因此,如果你看到华为做了个欧洲小镇就断定华为的未来没有希望,这样的逻辑我真的无法苟同。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如果华为真的能够通过一个高档欧洲小镇把中国各种优秀IT人才吸引到这里来工作,那么任正非可不就赢了?到时候,我们这些建筑师还能说些什么?事实上,中国的IT宅男们看到这些效果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啊!
建筑师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责任在哪里?应该追求什么?当业主要我们做一个“扎哈那种样子,但是不要那么费钱,能吸引商家入驻、消费者来买东西”的商场,或者“有欧洲古典气质,多做景观绿化,员工每天上班都会很舒服”的办公楼,我们的心态会有什么不同呢?
有点扯远了。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古典主义建筑正名,也不是为华为宣传。大家都是正统的现代建筑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我也相信现代建筑应该是主流(虽然我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弊病)。
但这个话题所引申出来的讨论,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山寨”或是“没有品味”的吐槽就可以总结的。本文也不过是抛出贫僧一些个人观点和事实,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用一个朋友的观点结束本文:
“换个角度看,一个古稀之年的耆耆老者,自幼就希望能有自己的洋房;一生的努力之后,终于打下了自己的一大片家业。收官之际,把这片土地按照儿时的梦想,建成了欧洲小镇。 其实挺励志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