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住宅给水排水发展趋势
xczq2424
xczq2424 Lv.7
2016年09月01日 11:54:44
只看楼主

  住宅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内部的给水排水系统也应安全、经济以及人性化。本文结合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研究较为深入的几种人性化的、应用在住宅内部的给水排水新技术,探讨将此新技术引入到中国的住宅建设中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  1、自动抄水表系统  1.1 自动抄水表系统的发展概况  目前,上海住宅采用的多为传统的“一户一表”、水表进户,再由自来水公司抄表员定期上门抄表计费的方式。这种方式费时费事,且工作量大,对于因家中无人,而无法抄到表的用户,自来水公司则采取估算的方法,这也为部分用户的水费支付带来“少时甚少,多时甚多”的困扰。因此,“以人为本”的户外抄表系统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为了在入户的进水管上设置水表,必将增加管线长度,造成管材的浪费。并且,抄表员的工作量仍未减少。

  住宅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内部的给水排水系统也应安全、经济以及人性化。本文结合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研究较为深入的几种人性化的、应用在住宅内部的给水排水新技术,探讨将此新技术引入到中国的住宅建设中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
   1、自动抄水表系统
  1.1 自动抄水表系统的发展概况
  目前,上海住宅采用的多为传统的“一户一表”、水表进户,再由自来水公司抄表员定期上门抄表计费的方式。这种方式费时费事,且工作量大,对于因家中无人,而无法抄到表的用户,自来水公司则采取估算的方法,这也为部分用户的水费支付带来“少时甚少,多时甚多”的困扰。因此,“以人为本”的户外抄表系统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为了在入户的进水管上设置水表,必将增加管线长度,造成管材的浪费。并且,抄表员的工作量仍未减少。
  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动抄水表系统的引进。自动抄水表系统属于一种智能化建筑技术。它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我国兴起。最先应用于写字楼,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该系统的技术日臻成熟,它代表着未来住宅产业发展的潮流。自动抄水表系统[1j是利用当代微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与水表计量技术的完满结合。集计量、数据采集与处理于一体,将城市居民用水信息加以综合处理的系统。此系统计量准确、收费便捷,既可节省人工又可减少供水部门与客户之间的纠纷,它不但能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也适应用户对用水计费的新需求。
  同时,由于水资源El益紧张,对于水费的分段收费(超出基准水量的部分收取较高的费用)已迫在眉睫。但以传统的抄表方式来实施这一政策,还存在诸多不便之处,而自动抄水表系统就可将这一一问题迎刃而解。
  1.2 自动抄水表系统在我国发展的障碍
  自动抄水表系统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首先,自动抄水表系统形式复杂,对于自动化要求较高。需要专业化的公司提供售前的安装调试和售后的维修服务;在还未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前,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标准,加强抄表设备的监管、建立市场准人制度、引导市场沿正确的轨道发展,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就要在解决旧的弊端的同时,也要避免新技术引入时可能带来的问题,否则,自动抄水表系统就会变成摆设,又返回人工抄表时带来的种种不便。
   2、同层排水系统
  2.1住宅同层排水系统的发展概况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的卫生间、厨房排水一直沿用将用水器具的排水管敷设在下层房间上部的方式。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这种传统的敷设方式己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最大的问题是卫生器具排水管道吊装在楼板下。把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留在别的住户家中,使下层住户卫生间、厨房需要为上层住户设置吊顶,如果管道渗漏或堵塞需检修时,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引起邻里纠纷;其次,上层住户夜间冲水的噪声对下层住户也存在干扰。
  卫生间排水管道传统的下层敷设方式已经愈来愈明显地与“以人为本”的住宅理念相悖 因此,根据管道必须在住户本层敷设的基本原则,探讨各种排水管道敷设方式是目前厨房、卫生间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
  2.2住宅同层排水的方式
  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第6.1.7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于本层套内??”,在GBJ15—2ooo~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也写明:“住宅卫生间、厨房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
  为了满足现代住宅对卫生问排水管敷设方式的基本要求,国内先后出现了垫高卫生问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后排水方式和下沉卫生问楼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这三种排水方式目前在国内同时存在。
  垫高卫生问地面敷设排水管的排水方式适用于受建筑专业布置位置影响的卫生间和旧房卫生间改造以及加设卫生间等:后排水方式适用于小康以上住宅卫生间:下沉式排水方式使卫生间的布置更加灵活和方便。满足各种品牌和档次卫生器具布置的需要,增加的费用也不多,较适合商品化住宅卫生问布置的需要。
  2.3住宅同层排水新技术存在的弊端
  同层排水除了在住宅成本上增加了住户的成本外,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弊端。
  比如后排水方式,它的水力条件相对较差,坐便器冲洗不干净,用水量较大,同时还存在着侧式地漏容易排水不畅、污水返溢等问题急待解决:而下沉式排水方式的关键问题是下沉后结构层楼板积水的排除。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采取这些措施:严格做好卫生问地面的防水处理及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卫生问内所有给排水管道应经严格试压注水试验后方可暗封管道:建议在下沉室侧面设置侧排地漏,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积水。这些问题都应在大规模将新技术应用到普通居民的住宅建设当中前加以充分考虑。
   3、住宅消火栓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一类高层住宅的设置“盲区”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后面简称《高规》)第2.0.1 1条对“高级住宅”的解释为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根据此解释,“普通住宅”可定义为建筑装修标准一般或不设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高规》第2.0.11条条文说明给出了衡量住宅级别的四个原则,一是看装修复杂程度,二是看是否有满铺地毯。三是看家具、陈设高档与否。四是看设有空调系统。四者均具备,应视为高级住宅。
  《高规》第2.0.8条对“商住楼”的定义为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商住楼由于有底部商业营业厅。火灾时火势蔓延快、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火灾隐患多,因此,消防要求相应比普通住宅严格。
  《高规》第7.6.2条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普通住宅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类商住楼的公共活动用房、走道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按《高规》7.2.4条规定,不要求一类高层住宅和一类高层商住楼设置消防卷盘。综合以上几条《高规》中的规定,不难发现。各条规定均对一类高层普通住宅的消防等级设置比较低。但是。现代家庭住宅装饰和家具陈设越来越五彩缤纷,室内存在大量可燃物。家家均存在火灾隐患。而且楼层多。住户集中,火灾危险性也较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复杂,损失巨大。
  及时扑灭初期火灾,控制火势蔓延。保障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住宅消防系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个楼层增设消防卷盘就可以在居民发现初期火灾后进行自救,以此来及时有效地扑灭户内初期火灾。
  即便是在建筑高度超过1O0m的一类商住楼走道上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喷头,但对于户内火灾也鞭长莫及,控制不了户内初期火灾。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按《高规》的做法不设置消防卷盘,那么仅仅能保证居民逃生的安全,可以有一条安全逃离火灾现场的通道。但是居民家中的财产安全就无从保障。因此。为了更好地从“人”的角度来推广新的住宅给水排水的技术,笔者认为应在一类高层住宅内设置消防卷盘,使居民在火灾发生的初期,可立足于自救。
  3.2住宅喷淋灭火系统
  住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Domestic Sprinkler System or Residential Sprinkler System)。简称住宅喷淋系统。是一种在住宅建筑内安装的自动快速反应的喷水灭火给水系统。它可不依赖于人,早期发现、及时控制家庭内的火灾,是防止住宅内生命和财产遭受火灾损失的有效装置。
  《高规》第7.6.2.4条规定,高级住宅的居住用房应设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而对普通多层及高层住宅均没有涉及。随着我国住宅数量的剧增以及住宅内火灾隐患的增加。住宅火灾数量也将相应上升,早日将住宅喷淋灭火系统引入国内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将其纳入规范。按地域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及住宅的类别逐步实施。开始可以考虑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的地区积极宣传住宅喷淋灭火系统,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安装住宅喷淋灭火系统。
   4、“以人为本”的住宅给水排水新技术的展望
  在住宅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住宅建设的水平也应跟上居民的住宅需求。大量引进的国外先进的住宅给水排水技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是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还是仅仅只是“噱头”、“卖点”,这都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
  自动抄水表系统、同层排水系统、住宅消防及喷淋系统是众多新技术、新理念中大家关注的热点。这三种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居住条件的舒适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私密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既保证住户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又保证不侵害别人的利益,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技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技术。
  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三种技术的不断成熟。上述过渡时期中出现的问题都将会被解决,“以人为本”的住宅给水排水技术大规模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日子将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李红卫,玄惠萍。自动抄水表系统现状及发展动向。中国计量,2001,63(2):39~40.
  [2]杨琦。住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给水排水,2001,27(4):72~73.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