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普通的高铁站,单从规模上,在中国高铁站前20名里甚至找不到它的名字。然而,它又是一座非常特殊的高铁站,不仅是国内第一个大型开敞式地下交通综合枢纽,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也弥补了权威专家在著名的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项目上没能实现的遗憾,而且从规划设计、投融资模式、施工建设到后期运维,创下了诸多令人惊叹的记录--津秦高铁滨海站。 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若缺乏技术保障,结果往往是:失败,抑或束之高阁。尤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施工环境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若无切实可靠的技术保障,建设方是不可能采纳的,用王刚的话来说,便是“大胆构想,小心求证”,前者是创新的动力,后者是品质的保障。
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若缺乏技术保障,结果往往是:失败,抑或束之高阁。尤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施工环境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若无切实可靠的技术保障,建设方是不可能采纳的,用王刚的话来说,便是“大胆构想,小心求证”,前者是创新的动力,后者是品质的保障。
信息化时代,信息本身就是最佳的技术保障。比如BIM技术,其丰富的三维建筑信息承载能力和可视化特性,尤其是在复杂工程项目上具有的先天优势,越来越受到建筑业界的重视,甚至掀起了一股BIM技术的应用热潮。
滨海站的建设方和设计团队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前沿技术,从设计开始就明确要求采用这一技术,这样的高瞻远瞩,不单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还在施工环节成本节省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配套市政公用工程的设计阶段提出的首层基坑大胆采用两级放坡方案,打破新区软土不能放坡先例,在国铁市政衔接部采用咬合桩围护方案,实现困难条件下地下工程安全顺利实施,此项仅土建投资就节约成本1亿多元。滨海站建设公司副总理邵铭对此表示:“这不单单只是节省成本的问题,还涉及到工期和效率,甚至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对于BIM技术在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尤其是高铁站项目上应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BIM技术的应用对综合交通枢纽的意义远比民建项目重大。首先这类项目投资大、工程复杂;其次是运维复杂且周期长,涉及到众多子系统;最后是信号指挥系统高度信息化,同土建、基建等信息系统的统合难度大,需要构建一个更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平台来保障后期的信息化服务和最佳收益。
针对滨海站项目只在设计和建设阶段使用了BIM技术,魏来表示,现阶段BIM技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应用比后期运维多,是目前BIM应用在国内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过,这样现象正在逐渐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将BIM技术向后期运维阶段转移,编码、术语、平台等标准以及自身的管理办法体系配套正在加速。“鉴于BIM技术在产品采购、工法流程、预制化、信息化方面的突出表现,未来两到五年,轨道交通对BIM技术的应用会迎来一个爆发性的高峰,基本能做到同轨道交通的建设同步发展。而且高铁同地下轨道交通在数据和编码方面的交互融合也日渐紧密”。
王刚对此表示,下一步公司也打算将BIM技术的应用向滨海站项目的运维阶段延伸,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和效率,目前最主要的困难还是对信息的精准采集,需要专业的团队去完成。
魏来表示,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往往汇聚众多的公共交通设施于一体,其运营管理的水平不单直接影响到旅客的出行质量,也关系着项目本身的安全。由于体量大,多采用冷热电三联供、地源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FAS)、大屏幕导识、大型消防水炮、自动售检票和光伏发电等新设备,其设备系统涉及众多的专业领域,既有传统的建筑设施系统,如暖通、交配电、广播、消防、视频监控、智能灯光照明、DPS应急电源、综合布线、门禁等,也包括支撑铁路运营的各个专业系统。这就决定了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施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需要满足不同管理层级、各个专业系统人员间协同工作的综合性管理平台。选择一个适合的技术平台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而BIM技术以其丰富的三维建筑信息承载能力和可视化特性,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成为支撑设施运营管理的理想平台。
具体到滨海站项目,滨海站站房、地下空间、社会资本融合开发建设,难度更大。因此,在后期运维阶段的使用十分重要,尤其是要注意不同子系统间标准的融合交换,把重复性的工作交给系统去处理,加大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针对滨海站相关负责人提出的信息精准采集的难度,魏来表示,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大信息系统采集力度,比如人工抄表就远不如激光扫描高效精准。“另外要跳出‘信息采集可以一步到位和终结’的认识误区,实际上,BIM技术的信息采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没有终点,这也是信息化的特征之一。要把动态的信息采集视为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采集的详细的程度,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工作需要确定”。
魏来还特意结合国外的实际案例,提醒BIM在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上的应用应特别注意的一点,那便是在信息采集阶段宁愿现在多做功课,也不要事后补救。“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软硬件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一定要有远见,充分预估将来的客观需求,为科学组织、采集信息预留一定的空间,否则事后采集往往需要耗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有的甚至永远无法弥补”。对此,王刚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项目原始信息的采集,为下一步发挥BIM技术在运维阶段的优势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用高科技手段为滨海站高效通畅的运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