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免费发表在“预制网”上的一篇文章,关于装配式的,又是定性,没有太多定量,或许很多人又会觉得我是泛泛而谈,很遗憾,由于能力,精力有限,没有深入太多具体的细节。装配式,如果你了解它基本等同于现浇,了解它是怎么拼起来的,再看看此文,有些东西,或许会豁然开朗。本文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设计思维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示。(http://precast.com.cn/index.php/subject_detail-id-3387.html)
1、前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拼装”而成,不符合现浇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的两个重要原则“连续”与“均匀”,不连续的地方应加强,加上建厂、设备等其它费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造价必然会比传统混凝土结构要高。但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绿色、节能、环保
等很多优点,当人工、环保、政策、技术、工艺、材料等边界条件形成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两种设计思维-“加与减”及“分与合”。
2、结构体系
土木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进步,对于混凝土结构,常见的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异形柱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多筒体系等;也有一些组合的体系,比如底框结构体系、组合结构(混合结构)体系等;还有空心楼盖、空心墙柱、预应力结构等。在纵多体系中,如果仔细研究其规律,会发现其并不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不同截面形状的刚度、力流传递形式选择(拉、压、弯等)、物尽其用,然后借助“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思维去串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体系。
对于混凝土结构:正方形或矩形的柱子与梁采用“合”的思维在一起,形成了框架结构体系;需要更大的刚度时,采用“分”的思维,把截面“分”成长扁形,与梁“合”在一起,形成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有了框架结构体系,与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取部分,采用“合”的思维,于是有了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体系;有了剪力墙结构体系,对于多层与小高层,需要较小的刚度时,采用“减”的思维,减小剪力墙的长度,于是有了异形柱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力、竖向力在其传递过程中,力会以拉、压、弯等形式传递,并且分配到不同的构件,当取消主次梁,力采用“分”的思维,部分弯矩由板带去抵抗时,有了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根据材料力学中应力的分布规律,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采用“减”的思维,于是有了空心楼盖、空心墙柱;对于普通楼板及主次梁,其纵向钢筋的总拉应力有一个上限值,采用“加”的思维,提前施加压力,于是有了预应力结构;水平力传递时,除了以受弯的形式传递(力×力臂)外,也可以以拉压的形式传递,于是有了桁架结构体系,有了支撑结构,采用了力“分”的思维。
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预应力结构、空心结构、隔震、耗能件等,借助“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思维去串起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或许又会产生新的结构体系。一个体系中构件的布置,会有最优经济平衡点,比如什么时候采用叠合楼板、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等。
现在市场主推的装配式混凝土体系包括: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远大的“内浇外挂”体系;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集团“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西伟德宝业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3、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采用“减”的思维,减少次梁的个数,采用“加”的思维,采用大跨度的楼板,总的原则 “外强内弱”,可以减少墙、柱、梁、板等构件的个数。
结构布置时传力应尽可能均匀,通过改进,采用“加”的思维,采用双向叠合楼板或双向预应力叠合楼板等。
4、构件
采用“合”的思维,将装配式构件和绿色功能融合、集成。采用“合”的思维,将外墙板装饰、保温、承重一体化,提高保温性能及耐久性;采用“合”的思维,将成品门窗与预制墙板的一体化连接。
5、模块化与模数化
采用“分”的思维,装饰与主体结构分离,整体厨房、整体卫浴和整体收纳三大模块化部品均采用标准化设计,统一定型尺寸,便于生产和安装。
采用“减”的思维,户型尽可能一致,形成模块,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构件重复使用率, 减少模具的个数,降低造价与节省工期。
不能仅停留在“轴线尺寸满足规范要求”这个最初级阶段,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模数协调没有考虑而导致的情况。比如机电管线的预埋与结构配筋之间由于没有考虑模数,出现了“碰撞”情况。通过模数化配筋并结合模数化配线,确保了“碰撞”问题的解决。
采用“减”的思维,楼板尺寸应模数化,尽可能的减少预制楼板的种类。
采用“减”的思维,减少墙柱纵筋根数与套筒个数,增大纵筋直径与其间距。
6、工艺深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工艺深化设计时,应该预留一定的空间,截面采用“减”的思维,保证不同构件的正常拼装。在拼装时,内隔墙与上层板底及相连预制内隔墙之间一般会留有20mm宽度的缝,“外墙中的“外叶+保温层”之间一般留有20mm宽度的缝。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工艺深化设计时,应采用“合”的思维去拼装,承受竖向力与水平力的上下层墙柱之间用灌浆套筒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承受竖向力与水平力的在同一个平面的剪力墙之间,通过一段较小长度的的后浇混凝土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内隔墙与其垂直相交的内隔墙或预制外墙之间用“套筒+盒子”连接,主要是靠套筒与盒子之间的摩擦力传力;预制内隔墙与上层板在竖向通过“插筋”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阳台外隔墙顶部通过开槽“预留钢筋”与垂直相交的顶部相邻的楼板现浇混凝土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阳台外隔墙底部通过开槽设置角钢及套筒与底部相邻的楼边相连,主要是靠套筒与角钢之间的摩擦力传力;阳台外隔墙与其垂直相交的外隔墙之间,通过开槽设置角钢及套筒与相连的隔墙相连,主要是靠套筒与角钢之间的摩擦力传力。
采用“分”的思维,借鉴SI分离式的设计思想,让结构与机电、内装适度分离,即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得工作简化,在复杂建筑系统中寻求最科学、最合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筑、结构、机电与内装适度分离,不仅有利于构件标准化设计需求,减少引起标准化复杂化的因素,让工作尽量简化,不为自己制造障碍。让结构解决结构的问题、机电处理机电的问题、内装完善内装的事情,专业间能够相互协调即可,完全没必要纠缠在一起。
7、节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最终都归结到一个词语,“力分配”。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传力,主要是依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作用,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之间如果没有现浇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一般靠螺栓与构件之间的摩擦力传力。
粘结力与摩擦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粘结力与钢筋的形状(直锚、直锚+弯锚、直锚+端板等)、锚固钢筋的外形、混凝土强度等级均有关,摩擦力与螺栓等级,摩擦系数等均有关。粘结力与摩擦力的设计思维是“分”,通过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筋、端板与不同的构造,“分”到不同的部位,从而形成不同的节点。
节点的形成,与“空间”有很大关系。可以预留足够空间,通过现浇混凝土与钢筋去形成支座与粘结力,也可以借物,通过牛腿或者挑出的“垛”去形成空间,通过第三物“连接板”去形成支座关系。
8、发展方向
采用“合”的思维,建筑工业化将在一个大平台系统下,会出现“三个一体化”: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
9、束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但目前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设计思维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庄伟,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谢俊,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