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让如是说:人不与水争地
co1467077509270
2016年07月08日 11:11:29
只看楼主

2016武汉洪灾情景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降水达到一定量,就会形成洪水,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一旦这一现象与人类活动相冲突,便形成我们所说的自然灾害,这也是近年来减灾防灾业内人士所倡导的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即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看似很先进的灾害认识,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末年就被人提出了,这人就是贾让。 贾让,生卒年不详,《汉书》、《后汉书》中没有专门的“贾让传”,后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他的《治河三策》。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翼州泛滥,汉哀帝(公元前25年~前1年)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治河三策》,谈论如何治理黄河的问题。

705507b7-44d8-45ab-9a19-783568a20b55.jpg

404_135042_1.jpg
2016武汉洪灾情景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降水达到一定量,就会形成洪水,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一旦这一现象与人类活动相冲突,便形成我们所说的自然灾害,这也是近年来减灾防灾业内人士所倡导的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即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看似很先进的灾害认识,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末年就被人提出了,这人就是贾让。
贾让,生卒年不详,《汉书》、《后汉书》中没有专门的“贾让传”,后人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他的《治河三策》。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翼州泛滥,汉哀帝(公元前25年~前1年)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应诏上书《治河三策》,谈论如何治理黄河的问题。
贾让治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不与水争地”,他说:“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意思是说上古建国立疆时,一定要给河流、湖泊留出合适的区域,选择洪水淹不到的地方给人民居住。在此总原则下,贾让提出了治水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意思是说把冀州老百姓从一些易受水灾的地区迁移出来,挖开黎阳遮害亭(今河南北部浚县一带)的黄河堤防,让黄河从此处北流入海。他认为采取这一措施后,黄河西临大山,东邻金堤,无法泛滥很远,一个月以后就自己安定下来了。
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意思是说在冀州开渠分水,这样做既能灌溉田地,又能减轻下游地区的泄洪负担。
下策是“缮完故堤”,就是完善原有堤防,以达到堵水的目的。
贾让的治河三策,几乎包罗了治河的所有方案,毫无疑问,持“人不与水争地”原则的上策,的确可以免除水患,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人类的活动空间日益扩张,一味的让地于水已困难重重。尤其对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原百姓,频繁迁徙不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所以贾让的上策在历来治水实践中所占比例较小。
在历代治水实践中采用较多的是贾让的中策,采用中策开渠疏导洪水,不但能减小洪峰,而且有利于灌溉和航运。这一策略虽不如上策那般顺应自然天道,但依然包含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哲学思考,比如他认为利用地势筑堤坝引水,在地表坚硬之处设置闸门,都是经过实地勘察后提出的优化方案。
下策在古代治河中的应用也不多,这主要是当时工程技术水平很低,无法建混凝土大坝,当然,即使现在能建出高大坚固的大坝,筑堤死守依然是治河的下策。
我们必须承认,贾让的“人不与水争地”的思想,是解决人与水二者关系的唯一出路,这一思想对当下依旧有启示作用。虽然,目前我们很难做到还地于水,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不与水争地”,合理规划我们的活动区域,尽可能的留出江河的活动空间。
同时,我们要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比如在建筑物选址、旅游景区规划等方面,要避开有洪水潜在威胁的区域,尽量做到人走人道,水走水道。



舟曲.jpg
舟曲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致使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更令人遗憾的是,舟曲县城主街道就建在一条干枯的河道里。
娄子水村.jpg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娄子水村受灾严重
娄子水村东边有条河,当地人称为东河,一般东河里没有什么水,主要用于泄洪,多年前,河道两旁没有房屋,但从图中可看出,现在的东河已被改造成水泥路,只在路面下铺设了三根管道。
0_副本.jpg





705507b7-44d8-45ab-9a19-783568a20b55.jpg


404_135042_1.jpg


舟曲.jpg


娄子水村.jpg


0_副本.jpg

hyjiajia20060318
2016年07月09日 13:03:50
2楼
好好学习。
回复
yygzxth2006
2016年07月09日 15:36:41
3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好城市的湿地系统,同时在城市选址建筑物建设上充分考虑防震减灾的影响。
回复
浪尽天涯
2016年07月10日 17:08:31
4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好城市的湿地系统,城市选址建筑物建设上充分考虑防震防洪的影响。
回复
co1467077509270
2016年07月11日 10:16:49
5楼
yygzxth2006 发表于 2016-7-9 15:3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好城市的湿地系统,同时在城市选址建筑物建设上充分考虑防震减灾的影 …是啊,在自然面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选择,如地震、洪水等灾害,除了避让,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