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段话,同济大学的俞调梅教授说过,搞岩土是90%的经验10%的理论,搞混凝土的是50%的经验50%的理论,搞钢结构的是10%的经验90%的理论,先不考究数据的真实性,至少说明了工程界的一个规律。钢结构对应的就是明确的力流路径,纯粹的本构关系,更接近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范畴。而我将之理解为看得见的力流。 其实不管是钢结构、混凝土还是高层结构或者是抗震,都可以回归到荷载作用—结构效应—结构抗力设计,如此看来实际上都是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问题
最近看到一段话,同济大学的俞调梅教授说过,搞岩土是90%的经验10%的理论,搞混凝土的是50%的经验50%的理论,搞钢结构的是10%的经验90%的理论,先不考究数据的真实性,至少说明了工程界的一个规律。钢结构对应的就是明确的力流路径,纯粹的本构关系,更接近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范畴。而我将之理解为看得见的力流。
其实不管是钢结构、混凝土还是高层结构或者是抗震,都可以回归到荷载作用—结构效应—结构抗力设计,如此看来实际上都是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问题 。只要理解了规范背后的真相,加上多年的修炼,一切归于眼下,任何设计对你来说都有迹可循。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状态,真正的工程问题远比理论复杂,但至少我们能有一个理论的支撑点,剩下的只是不断探寻个中规律。
这次应Y姐邀请,想简单介绍下钢结构设计相关的注意事项。其实,对于混凝土或是钢结构自己也还是一知半解,各种各样的错误也还在出现,不过有幸在F君的指导下,做了一些钢结构雨篷,钢结构连廊等附属结构,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体会,有分享才有进步,我是这样认为的。
钢结构设计大约是这样的:
(1)清晰的结构概念、准确的受力分析;
(2)表达符合上述概念、分析的节点;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往往最易让人忘乎所以,所以请正视自己遇到一切羁绊。
简单说几点感悟,不足之处多谢指正。
- 比例
- 线宽
- 荷载
- 软件
- 截面
- 力流
- 节点
最后送给自己一段话,希望日后工作中谨记。过分依赖规范和软件,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结构设计思路不明确,主次轻重不分,没有理解结构设计本质,没有掌握结构设计逻辑 。 结果是做设计如打乱仗,每天带着一堆疑问做设计,压力大,效率低,质量差 。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结构学而思。
2016端午 珠海
木子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