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jfit123 于 2016-5-19 16:03 编辑 从1983年本科毕业开始计算,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刚刚可以分为两个20年,其中1983-2003二十年的职业关键词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而2003-2023二十年的职业关键词也基本可以确定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从2003年开始从事BIM应用研究和实践工作以来,已经整整12年了,离60岁退休还有8年,个人理解,BIM的普及应用再有8年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1983年本科毕业开始计算,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刚刚可以分为两个20年,其中1983-2003二十年的职业关键词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而2003-2023二十年的职业关键词也基本可以确定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从2003年开始从事BIM应用研究和实践工作以来,已经整整12年了,离60岁退休还有8年,个人理解,BIM的普及应用再有8年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己动手编写BIM书籍以前,先后在2005和2007年策划和组织业内专家编写了两套跟BIM有关的丛书,其中第一套是在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立BLM(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建筑全生命期管理)/BIM联合实验室基础上由上述四个学校的教师编写的“Autodesk 推荐BLM丛书”四册,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任丛书主编;第二套是在发起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由建筑教指委组织十八所高校老师编写的“建筑数字技术系列教材”四册,时任建筑教指委主任委员东南大学仲德昆教授任丛书主编,下图是两套丛书的封面照片。
截止到2015年11月陆陆续续一共写了300多篇,有60多万人次阅读,自己都没想到。2011年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本跟Elvis Li合编的BIM图书《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回头一看,5年时间本人策划、组织和部分参与编写的BIM图书刚好有10册,可以分为5个类型。
第一类是BIM基本原理方面的,目前一共有《BIM总论》(2011年4月)、《BIM第一维度——项目不同阶段的BIM应用》(2013年7月)和《BIM第二维度——项目不同参与方的BIM应用》(2011年9月)三册,编写这套书的原因是因为国内经过2003-2011八年时间的BIM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整个行业对BIM应用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但当时市场上除了各类软件的操作手册以外,几乎没有系统介绍BIM基本原理、方法、价值、实施等方面的图书,算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回应。下图是这三本书的封面:
事实上在BIM普及应用的前几年即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BIM推广普及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但正是这几年我本人以及我的团队和业内全体同行一起也积累了对BIM本身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其中与已经普及应用的CAD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CAD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各自为战的办法来普及,而BIM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多的需要至少以项目团队为单位的自上而下的办法才能比较有效地实施和获益,而市场广泛存在的软件操作类图书显然不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因此就有了第二类面向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BIM读物,目前一共有《如何让BIM成为生产力》(2015年7月)、《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2011年1月)和《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2》(2012年1月)三册,封面如下图所示:
近几年与前些年相比在BIM应用上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具备基本BIM应用能力的从业人员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这些同行学会了一两个BIM软件的操作,也在若干实际项目中进行了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对于自己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而言,学习软件操作和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正好是相反的,前者主要教授软件的每一个功能应该如何一步一步操作,而后者是要根据实际项目需求找到能较好解决问题的软件功能是哪一个;学会使用某一两个软件的操作相对容易,而掌握使用这一两个软件支持实际项目应用就要难得多;类似地,学会个人应用容易,学会团队应用困难;学会小项目应用容易,学会大项目应用难;学会单项应用容易,学会综合或集成应用困难;学会常规项目应用容易,学会特殊项目应用困难。目前培训软件操作的资料已经有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介绍这些软件某个版本所有功能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对于学会软件功能的操作方法作用明显,但对于寻找解决方案支持实际项目应用的作用则比较有限。这样就有了第三类面向有一定经验的BIM应用人员的读物,目前为止出版了《Revit与Navisworks实用疑难200问》(2015年5月)一册,封面如下图:
对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先企业和巨无霸企业而言,如何把其中一个或几个部门与子企业的BIM应用经验和教训迅速让全体员工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企业整体BIM应用水平以及规范企业BIM应用行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有幸参与和配合中建《建筑工程设计BIM应用指南》(2014年10月)和《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指南》(2014年10月)两本企业标准的编写工作,受益匪浅,这是第四类BIM图书。遗憾的是这套指南中建采取了”正式出版、内部发行、友情交流“的发行政策,没有公开销售,因此要想看到这两本书,必须跟中建有关部门联系。
第五类是BIM应用基础教材,在5年10本BIM书里面是最后一本出版的,那究竟为什么一般而言应该最先写的一类书却放在了5年以后已经出版了四类9本BIM书以后再付诸行动呢?之所以我迟迟没把精力放在这类书上,是因为软件操作类的书一直在BIM书里面占绝对多数量,这一类书似乎没那么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在从事BIM应用12年以及着手组织和编写BIM图书5年以后的第十本BIM书又把注意力放回到了软件基本操作这类书上呢?第五类第一册《BIM技术应用基础》(2015年10月)里面的这段话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BIM不等于一种或几种软件,但BIM价值和效益的实现却必须应用若干相关的软件来完成,BIM软件应用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不同的企业和职业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其二是同一个职业也需要同时使用不止一个软件,而且一般来说这些软件都来自不同的软件厂商。目前能够看到的各类BIM软件应用培训资料几乎都是以“软件”为中心来编写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软件一本书介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还没有看到面向专业、岗位或职业需要来编写的BIM教学培训资料,本书是对面向“职业”而不是面向“软件”组织BIM教学培训内容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希望对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快速掌握满足“职业”需要的BIM应用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补充几点说明:
- 本文介绍的五年十本BIM书不是本人一个人和一个团队完成的,编写人员除优比咨询团队外还包括中建股份、上海中心、上海建工、上海建科院、宝钢钢构、远大幕墙、广州规划局、广联达、鲁班、斯维尔等十几个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同行。
- 上述10本书都是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出版图书,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本文提到的10本BIM书除了《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的责任编辑是封毅编审外,其余9本书的责任编辑都是范业庶编审,这些书能够跟同行见面从内容策划到出版发行没有范业庶和封毅两位编审对行业的深刻认识、对新技术的敏感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负责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除了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外也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
- 跟建工出版社的编写缘分始于1998年,在当时杨永生老社长的策划和指导下分别于1998、2000和2001年组织了两次“全国电脑建筑画(含动画)大赛”和一次“全国家具设计大赛”并出版了三次大赛的获奖作品集,从老一辈出版人身上亲身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乐观豁达但兢兢业业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杨老社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跟出版社的这种缘分却一直保持了下来。下图是前述三次大赛获奖作品集的封面。
以上文字算是对本人以BIM为关键词的第二个20年职业生涯前12年BIM应用、6年BIM博客和5年BIM读物策划编写工作的一个小结,也作为六十岁退休前未来8年继续致力于BIM应用研究和实践的一个起点,衷心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和帮助过我的所有专家学者和同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