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到的【强柱弱梁】概念与《抗》6.2.2条文说明有明显矛盾,就工程设计而言还是应不折不扣的执行《抗》6.2.2。因我们在这只是理清概念,我们没有能力确定参数,加之计算软件也是按规范编制的。 一、论点 1.我认为【强柱弱梁】是梁、柱分别相对于外力作用的扺抗弯矩(相对抵抗弯矩)相比较,即: Mcu/Mc>Mbu/Mb Mc、Mb----分别为在外力作用下的柱端和梁端所承受的弯矩;
本章提到的【强柱弱梁】概念与《抗》6.2.2条文说明有明显矛盾,就工程设计而言还是应不折不扣的执行《抗》6.2.2。因我们在这只是理清概念,我们没有能力确定参数,加之计算软件也是按规范编制的。
一、论点
1.我认为【强柱弱梁】是梁、柱分别相对于外力作用的扺抗弯矩(相对抵抗弯矩)相比较,即:
Mcu/Mc>Mbu/Mb
Mc、Mb----分别为在外力作用下的柱端和梁端所承受的弯矩;
Mcu、Mbu----分别为柱和梁设计完成后的抵抗能力(抵抗弯矩)
2.《抗》6.2.2条文说明......【强柱弱梁】是指: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oby)和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ocy)之间满足下列不等式:
∑Mocy>∑Moby
二、论据
1.《抗》6.2.2【强柱弱梁】采用节点处梁端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作比较,是基于《抗》6.2.2条文说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梁端承载力即为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构件抗力),柱端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也与其偏压下的受弯承载力(构件抗力)相等。”它认为“这是地震作用效应的一个特点。”
分析:《抗》6.2.2条文说明的核心观点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所以构件的绝对抗力就等于地震时构件实际受的作用力。这太片面了,就某一构件而言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是不存在承载力储备的,这没错。但是当两构件相交,如梁、柱节点处,在强烈地震时它们不可能同时破坏,也就是说它们的抗力绝不都等于它们实际所承受的地震力,否则它们应同时破坏。就《抗》6.2.2本身而言,既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构件的绝对抗力等于地震时构件实际受的作用力,那为何还要加大柱的抗力呢?加大再多它也不会有承载力储备,同样要和梁一起破坏。
2.我认为【强柱弱梁】应该是以梁和柱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力与外力作用抗力之比的结果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如某节点梁在外力作用大所产生的抵抗弯矩为M1,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弯弯矩为m1;柱在外力作用大所产生的抵抗弯矩为M2,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弯弯矩为m2。我们不应将M1与M2或m1与m2进行比较。因此情况下即使柱的抗弯能力大于梁,也不一定是【强柱弱梁】。
比如:某单跨框架节点梁柱,在外力作用下两构件端的抗弯承载力基本相等,适当提高柱的抗弯承载力就得到了【强柱弱梁】;但是,如将该框架跨度加大较多时,梁的截面高度将大弧度增加,梁面筋甚至会减小,也就是说此时梁所受到的外力及自身的抵抗弯矩大弧度增加,而柱所受到的外力及自身的抵抗弯矩有所减小,此时即使将柱作适当放大也不一定是【强柱弱梁】。之所以大跨度框架在地震中倒塌较多,正是因为此时梁的绝对抗弯刚度或在地震时梁的承载力储备(因柱破坏了,它还完好)远大于柱。
1.我认为【强柱弱梁】是梁、柱分别相对于外力作用的扺抗弯矩(相对抵抗弯矩)相比较,即:
Mcu/Mc>Mbu/Mb
Mc、Mb----分别为在外力作用下的柱端和梁端所承受的弯矩;
Mcu、Mbu----分别为柱和梁设计完成后的抵抗能力(抵抗弯矩)
2.《抗》6.2.2条文说明......【强柱弱梁】是指:节点处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oby)和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Mocy)之间满足下列不等式:
∑Mocy>∑Moby
二、论据
1.《抗》6.2.2【强柱弱梁】采用节点处梁端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作比较,是基于《抗》6.2.2条文说明“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梁端承载力即为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构件抗力),柱端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弯矩也与其偏压下的受弯承载力(构件抗力)相等。”它认为“这是地震作用效应的一个特点。”
分析:《抗》6.2.2条文说明的核心观点是:【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所以构件的绝对抗力就等于地震时构件实际受的作用力。这太片面了,就某一构件而言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是不存在承载力储备的,这没错。但是当两构件相交,如梁、柱节点处,在强烈地震时它们不可能同时破坏,也就是说它们的抗力绝不都等于它们实际所承受的地震力,否则它们应同时破坏。就《抗》6.2.2本身而言,既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承载力储备】,构件的绝对抗力等于地震时构件实际受的作用力,那为何还要加大柱的抗力呢?加大再多它也不会有承载力储备,同样要和梁一起破坏。
2.我认为【强柱弱梁】应该是以梁和柱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力与外力作用抗力之比的结果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如某节点梁在外力作用大所产生的抵抗弯矩为M1,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弯弯矩为m1;柱在外力作用大所产生的抵抗弯矩为M2,设计完成后自身的极限抗弯弯矩为m2。我们不应将M1与M2或m1与m2进行比较。因此情况下即使柱的抗弯能力大于梁,也不一定是【强柱弱梁】。
比如:某单跨框架节点梁柱,在外力作用下两构件端的抗弯承载力基本相等,适当提高柱的抗弯承载力就得到了【强柱弱梁】;但是,如将该框架跨度加大较多时,梁的截面高度将大弧度增加,梁面筋甚至会减小,也就是说此时梁所受到的外力及自身的抵抗弯矩大弧度增加,而柱所受到的外力及自身的抵抗弯矩有所减小,此时即使将柱作适当放大也不一定是【强柱弱梁】。之所以大跨度框架在地震中倒塌较多,正是因为此时梁的绝对抗弯刚度或在地震时梁的承载力储备(因柱破坏了,它还完好)远大于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