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时刻】关于传统 AutoCad 设计院进化到 BIM设计院?
昔利
昔利 Lv.10
2016年01月05日 16:24:04
只看楼主

大家都知道国内推行bim已经好久,bim之前一直推行不下去,有人觉得主要是因为甲方,设计方,施工方都没有响应的人才,有人觉得是各方舍不得出钱,有人觉得是软件本身应用价值不足够……但是由于大市场环境的转变,现在很多大型甲方都主动涉猎bim,很多设计院都难以生存的大趋势情况下,转型bim的脚步是否会加快,是否生存倒逼改革,姆们的看法如何,听听来自行业的十个声音。








大家都知道国内推行bim已经好久,bim之前一直推行不下去,有人觉得主要是因为甲方,设计方,施工方都没有响应的人才,有人觉得是各方舍不得出钱,有人觉得是软件本身应用价值不足够……但是由于大市场环境的转变,现在很多大型甲方都主动涉猎bim,很多设计院都难以生存的大趋势情况下,转型bim的脚步是否会加快,是否生存倒逼改革,姆们的看法如何,听听来自行业的十个声音。















1






宫乘风







1、从CAD二维制图转到BIM经历的流程,和15年前,从手工绘图转到CAD制图很类似呀。连抱怨都差不多。基本都是三个历程。展望未来的BIM前途如何的时候,先回顾下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







A、不知道用了会有什么收益----所以大家都观望。因为这对设计和施工都是伤筋动骨的大调整,而今BIM就处于这个阶段。
我记得设计行业引入计算机,最早是在90年代左右,applleII的时代,当时很多结构师拿来算结构。对算一品框架都是几摞稿纸的结构师来说,计算机可是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连计算程序都是自己写的。从一个建筑配三个结构,迅速的变成,三个建筑配一个结构了。那么多出来的8个结构去哪里了呢???估计是去卖酱油打酱油了把。我记得当时一个老结构师回忆这段历史是说,他们当时算一品框架用appleII要一天,后来换成286,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个阶段大概是从1985~1995。从appleII~586的时代。国内APPLEII能进入设计院,比科研单位晚。

B、用了就有收益————于是大家蜂拥而入。当然还有一部分顽固的人说风凉话。其实486上市,电脑就可以胜任基本的制图要求了,当然大规模铺开是在586上市,当时软件硬件都堪用,跟上这个风潮的,用电脑制图的图纸在甲方面前可以把手工画图轰杀成渣。我记得当时用ps修改一张彩图,就是调整下颜色,最多一个上午的功夫,收费8000¥。这个阶段,首先设计院的描图员下岗了,其次不会用CAD的设计人员,单位只发基本工资,强制转向电脑制图。几年后还是没转过来的,估计也是去卖酱油打酱油了把。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当然知道从手工制图转向CAD好处在哪里,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呀,所以才观望那么久。

C、不用就没有任何收益————大家蜂拥而入后,收益迅速下降,最后就变成不会就别干活了。在B阶段说风凉话的人,到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
中国就这样,一个东西赚钱,就好多人涌入,最后变得不赚钱了。而今好多人说BIM投入大,怎么怎么。当时计算机制图投入不大???90年代一台386+数字化仪100万,90年代的一百万。好多设计院的机房是带洁净室的,进门要换衣服换鞋,过气闸。这个在90年代要多少钱???所以这个投入根本不是障碍。到了不这么干就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门槛肯定会低很多。只不过到了这个阶段,有多少设计院和技术人员来得及调整自己的技能和流程了。从B到C是最快的,前期的A比较漫长。我记得98年的时候,手工制图就基本歇菜了,某些设计院估计为了给老员工适应还拖到2000年以后,不过也没拖几年。

这段历史最多也就20年前,现在很多还在岗位上的35岁以上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此是很清楚的,其中包括很多在领导岗位上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秒掉一大堆顽固的老工程师,这帮人估计还在设计院苦熬资历呢。

2、而今BIM就是处于A阶段,大家都不知道这么做还有什么收益,但是我估计最多5年,就会进入B阶段,用了立马就有收益,然后快速的变成不用就没有任何收益的C阶段。具体怎么变,我现在也不知道,不过也可以回忆下历史。前年去做某项目的翻新,这个项目是95年竣工的,甲方把图纸翻出来,说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大院当时集中精兵强将做的。我一看图纸,说实话深度比不上而今一个正常水平的乙级院的扩初图纸,当然图纸画的蛮漂亮的,一手好字,仅此而已,在大院工作的,可以去档案室翻下15年前手工制图看看。这就是历史上技术进步导致的差距。BIM是否会导致这种天壤之别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3、设计收费为什么越来越低,这也是经常听到的抱怨。但是这只是一方面,我还知道设计收费越来越高,这几年项目不愁的设计院呢。比如这几年虽然房地产公司都挂了,但是捞到政府保障房设计的设计院可是滋润得很哟。
我觉得不只是设计收费越来越低,还有好多地产商房子越来越不好卖。所以得导致他们只能精打细算克扣设计费。但是就此得出建筑行业不行了,确过于武断。城市是越来越漂亮,高层、超高层越来越多,城市综合体体量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夸张呀。那么到底是什么设计院在做高层,超高层,大型超大型城市综合体。我们为什么要去看那些8¥一平方的施工图的设计院,为什么不去看收80¥甚至800¥一平方收费的设计院??看看他们怎么做的。




我个人觉得,社会是在不断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台阶式的。很多设计人员的能力不适应上一个台阶,就只能去被动适应下一个台阶。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价。不只是设计院,好多地产公司都这样。但是降价就解决问题了吗?还是坠入无法解脱的下降螺旋?而且不只是设计院哟,很多地产公司也面临这个状态,坠入无解的下降螺旋,我手上的一个地产项目,在接这个案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是个大坑,不过上面的大领导硬压么,我也只好保留意见,坚决执行。所以呀,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需要终身学习,不断的适应新变化。旧的做法和观念,很快就会变成阻碍。




记得我我前面说过的吗,当计算机计算结构代替手工后,从一个建筑配三个结构,迅速的变成,三个建筑配一个结构了。那么多出来的8个结构去哪里了呢?谁会是剩下的?坠入下降螺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破局?这个破局不但包括适应时代变化,还包括技术人员到了35~40岁,职业转型。是继续和新进来的新人拼体力,还是升到更高的层级上!

4、个人认为而今BIM的变化阶段已经接近从A到B转换的临界点了,因为当时手工制图转换到CAD制图的临界点的标志是AutoCAD14和586,硬件和软件都堪用了。而今BIM也是硬件和软件都堪用了,等待的就是市场去发现增长点。一旦这个增长点被市场发现,那么转换就在顷刻之间。就个人来说学下BIM的软件而今并不是难事。教程和书籍都汗牛充栋了。现在刚好不忙,那个过去做过的项目练练手,也就最多三个月功夫。

5、对于BIM的效率,我知道的,如果流程好,族库和范例文件积累够,在普通的小区施工图上,是可以比纯粹的CAD制图提高2~3倍的效率。当然前期需要对族库有大量积累。说明BIM并不只是增加工作量,同样也提高效率。而且随着参数化运算化设计的推广,某部分工作可以交给机器去做,效率的提高还是未知数。一切等待于时间,当市场发现了增长点之后,会在顷刻之间颠覆旧的体系。5~10年前谁能料到电子商务能够给实体店如此之大的杀伤。导致很多城市综合体,还没开建就过时了。

我这个回答并不是说BIM会怎么怎么样,说实话,未来如何谁也无法预测,只是回忆下历史。希望历史可以给未来一点借鉴。现在我们确实无法回答,从设计阶段就把建筑信息化有什么意义。同样的10年前,媒体也无法回答媒体互联网化有什么意义;5年前商家也无法回答,把交易放网上有什么意义。













2



Qy WANG







1,设计周期长。Bim这货的根本就不是“制图”而是建模,也就意味着从一开始每一个细节都要想清楚,说白了,上来就是施工图深度。很多做惯了方案的上来卫生间连管井Bim都不懂得留降板是啥都不知道会死的很彻底的。现在设计周期被压的那么短没有人会费力不讨好非用Bim上的……根本做不完!

2,设计成本高。先声明这成本没考虑人力成本,因为人根本不值钱……这是后话。配Bim的机器真心超贵的!而且要配就是全专业。如果前面你觉得Bim方案不好用施工图总Ok吧那你就错了,一般设计院的分配施工图没前期挣得多,然后呢,你按照项目面积给结钱设计师觉得亏因为Bim画图慢同样的时间人家用普通方法可以画更多项目,按照工时结算……你当设计院是慈善机构?

3,甲方不买单。如果你觉得前边的问题都可以靠提高设计费解决那你就太天真了。实际经验告诉大家,正常的商人不可能为别人的梦想买单而对自己无利。我们确实有做成几个纯BIM项目,前期忽悠甲方跟拉风头无异,过程中跟各种厂家配合无能,施工时工地各种看不懂图纸……然后整个工期一拖再拖,设计费算下来还是一亏再亏……总之就是谁都不想再试了……

4,不合现在的运作方式。后期配合和出变更时如果原图是Bim出的你会想死……比如电梯或者电力需要你出一张板孔的变更,2小时以内要,你会重新建模重新布图重新……?Bim出的剖面不晓得有没有人看过……不符合现在国内的制图标准的……所以根本不好用。

BIM也没什么高大上的,只是没人买单。BIm在配合参数化设计时确实是不二法宝,可是中国又有几个非要Bim才能实现的项目呢……更何况某些项目究竟是赔是赚我就只能呵呵了……企业的秘密o!













3



陈子坤



公司为了强推BIM,今天开会被告知我现在做的高层住宅项目施工图中的模板必须用BIM出图,先让我哭会儿%>_<%......







因为BIM做不到出完整施工图,我是结构专业。BIM是三维建模,可是结构设计可不只是表达三维模型啊,那只是混泥土而已,梁筋和板筋是算出来的。

我不知道其他公司的状况,所以我觉得BIM在我公司(不,我们结构部门)遇到的障碍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至少能说明一些问题。什么障碍呢,得从我们是如何运用BIM说起:







建筑设计是以建筑为中心的,所以BIM也不例外。如果题主知道CAD里的参照使用方法,那就简单了,因为使用revit搭建模型就是运用三维参照的过程。首先,建筑搭建模型;其次,结构链接建筑模型,以建筑的为蓝图,搭建结构的模型,与此同时建筑链接结构模型;最后,机电暖通专业同时链接建筑和结构的模型。所以,搭建BIM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模型文件,掌握在三个不同专业的手上,联动调整模型。






噫,这不是成功的运用了BIM了吗,是的,建筑成功的用revit出图了,这也是我公司现状。

but,再强调一遍,我是结构专业的,我辛辛苦苦的建了revit能出图吗,显然不能,模板图勉强吧。是的,很勉强,CAD的图层管理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梁筋板筋和模板其实在一张图中的,一个快捷键便能将图纸在模板和梁板筋中切换,所以无论有没有做结构revit,我都需要结构模板图。所以revit对于结构出图不但相当鸡肋,还要耗费时间。













4



程二来







本人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结构设计。







在石化行业,三维协同设计是必须的,仅比cad的地位稍差。







甲方会有专门的一批人到单位做模型审查,一般是项目进行到30%、50%、90%的时候。




其实对于结构专业来说,仅仅是把施工图做成模型而已,纯属体力劳动。有时做完施工图之后想偷个懒不做模型,上游专业或者项目领导也会直接打电话过来要求将模型完成。而其余专业,尤其是管道、地管、电气、仪表等专业更是一丝不苟将模型做完。原因无它,就是因为没有直观的模型作为参考,项目根本进行不下去。管道专业更是直接用三维软件出施工图。
发个图感受下。







1.jpg



图中蓝色为钢结构,肉色为各种设备,黄色为一小部分管线(加载太多东西电脑会卡死)。密密麻麻的设备和管线的设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是否能放得下、是否不跟别的东西碰撞都需要在模型中一一检查。为了项目正常执行,石化工业院都在主动自觉推动三维协同设计。




反观传统民建设计院,BIM并非一定需要,没有BIM照样做项目。而且上BIM要硬件、要软件、要人力,这些都是成本。市场严峻时候(大家都比较闲的时候)搞一搞,增加噱头和自身竞争力,确实会推进BIM化。但是一旦市场重新活跃,可能在有实力的大院中还继续做BIM,普遍来说肯定是直接丢掉BIM以低成本快速出图为终极追求。




一句话,需求决定市场。在如今BIM不能成为项目执行刚需的情况下,不看好。













5



比较鸡冻的大实话







我觉得Bim目前推广情况一般还是因为Bim本身还没有优秀到无条件取代CAD的地步!







当年CAD取代手工绘图板是因为CAD的工作效率是绘图板的三倍还要多!







CAD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理念先进,效率高,上手快,画出的图清晰又准确,设计师们只需要专注于设计内容,永远不再被丁字尺铅笔橡皮这些东西所羁绊,这样的东西谁不喜欢?在推广上面几乎就没有给人反驳的权利!







有一些老的设计师习惯了绘图板,从心理上说是不愿意重新学习电脑,但CAD的情况是用效率压倒一切,不去学习使用CAD就只有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没有人再认可你几十年引以为傲的手工绘图技术,不用CAD那就意味着失业,这样的推广方式可以说是无条件的推广方式。反观Bim,很多方面的应用还远没有达到以压倒性优势战胜CAD的地步,可替代性还比较强,要说Bim的理念先进?







确实很先进,但最后在建筑施工图上的表达效果清晰程度CAD也能达到,要说效率高过CAD?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就够了吗?







设计院花这么大价钱推广Bim最后只提高了二分之一的效率?你觉得这样的诱惑力就够了吗?远远不够!要三倍!五倍!







有三倍五倍的效率,不用花精力在推广上,设计师们自然会找上门来,就和当年的CAD一样。看到上面有回答说是因为设计院懒惰,说反了,人懒惰是应该的,人如果不懒惰到路都不愿走就造不出汽车,不懒惰到一封小小的书信都不愿写就不会出现电话互联网,所有科技的进步都是人的懒惰造成的!







Bim如果能让设计师原本五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小到一小时,能多出四小时来泡妞上网打游戏,那所有设计院都会对Bim趋之若鹜,Bim时代就此到来。













6



许晋轩







bim的作用不是直接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加强各专业各环节之间配合,降低沟通成本,提高配合效率,避免配合出现失误造成损失。




怎么说呢……收益太不明显,投入倒是看得见摸得着……目前应该没有甲方愿意这么做……bim所能避免的损失甲方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其他手段避免或者转嫁,没有什么必要采用bim。

关于成本,可以去现场看看现场办公条件有多寒酸,施工单位不可能去花钱配备相应设备……我们公司配电脑的名额真是……而且那个额度根本配不出能流畅运行相关软件的机器……人才成本更不用说,要应用bim前期投入太高,绝大多数项目承受不起这样的投入。

再说使用,相关软件在很多细节上还差强人意,而且楼上有人说做不了配筋,这是致命的硬伤……

目前bim也仅仅是个趋势,势能很高,但是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点还没出现,国家推广也仅仅是进一步增强势能,并没有什么卵用……市场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效益,bim技术并不具备那么明显的优势。

但是还学还是要学,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这一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据说广联达意欲收购ArchiCAD,也不知道后续如何了。目前除了设计、建模等应用方面,二次开发的能力也很重要,变革一旦开始,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肯定更加抢手。













7



王天玺







我是一个BIM技术研究与相关产品研发人员,下面的话可能比较片面,但是均是我真实的观点。




首先,我想需要对BIM做一些必要的解释。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BIM是全生命期的概念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对于BIM的使用,不能单单从设计院的角度看待问题。现在国内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设计院出图之后建模人员建模(当然这和BIM的部分初衷不符,等于隔离了设计),因为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BIM相关的软件公司全部都不是搞设计的,都是在有了BIM建模成果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所以说,还有进一步的应用







当然这个内容就比较广了,而且和问题关系不大,在此不多细表。简单举几个例子,最基本的比如做各种分析,还有施工阶段辅助制定进度计划,辅助施工工艺改进,最后移交运营维护系统,模型化交付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BIM最重要的不是BIM相关的一系列工具,而是全生命期建模(这个来自于全生命期管理的概念,也可以看做是BIM的由来,想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是制造业的概念)以及其结果:BIM形式的信息存储。工具神马的都是为了实现全生命期建模而创造的,而BIM模型的结构注定其能够比现在的施工图更有价值,能够用它来做各种事,有很多基本的价值大家也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这里我就不赘述。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

之后,言归正传,既然我说的BIM这么好,为什么在国内的推行受阻呢?这个大家都比较关心,也有一些分析,甚至很多人因此认为这东西根本就是扯淡。这里我举个例子,三十多年前,计算机还是要用纸带的时候,你说这东西以后能够用来办公、玩游戏、看电影。。你觉得这是不是扯淡?




   当然,我觉得还应该先讲一讲我国为什么要推行BIM比较好。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国外已经用了,国外用得很好。BIM是美国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现如今,国外各大建筑行业软件商如Autodesk、Bentley、Trimble、Dassault等均研发出了一系列可在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实际使用的软件,关键是基于这些软件,他们有着若干完整的全生命期BIM解决方案。国外众多工程见证了BIM的有效性,这个在这些公司的网站上都有,而且有很多论文也是BIM实践的案例,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国内开始重视BIM应该是在2009年,《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里面已经涉及到BIM相关的内容。之后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以及相关标准。当然,虽然比起很多国家是要早一些的,不过与美国相比,还是晚了6年。6年时间,几个完整的软件都做出来了。这个差距是很难弥补的。正如我之前说的,目前国内的几乎所有BIM相关的软件公司全部都不是搞设计的。国内能提供BIM设计软件以及相关服务的都是国外公司的代理。目前全球能提供完整的、可靠的、非常有效果的BIM服务的也基本上只有这些软件公司了。当然,其中需要对整个工程项目从组织结构到人员配置进行变更,使其能够实行成熟的BIM解决方案,还应该能提供完整的BIM专业培训...配套的东西有很多,总之,能够让你在连BIM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情况下安心地用上BIM并切实取得效果。







但是,关键是这东西是要钱的!而且很贵!贵到众多大型项目业主都不会想去用齐这一套东西(不过据了解有些设计院倒是准备引进一套BIM设计工具,其实提前积累自己的BIM族库还是很有眼光的一件事)。具体价格我只是接触过,但没有过细致了解,没法细说。但是就我听到的,那只能呵呵了。




   国内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而国外的解决方案也贵得不想引进。所以只能用国内不成熟的解决方案了。如此就导致了各种问题,引起了很多不满。大家可能会说,我们不能直接采用国外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建筑业和国外不一样,这个我是赞同的。而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众多细节与各参与方利益密切相关,解决这个是需要高深技巧的呵呵。不过国外成熟的解决方案,虽然可能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但是我们基于它再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总还是要比基于不成熟的软件和解决方案来得更可靠、更高效。




   当然,并不是说国内没有好的BIM软件和解决方案,只不过和国外的差得还是蛮远的。

现状如此,今后我国BIM应该如何发展,会发展成什么样呢?国家BIM标准基本定下来了,主打PBIMS。对这个概念我不予置评,但是好歹能够推动国内各方面BIM软件的开发。一个软件一个标准,呵呵。有了技术基础,国内的项目逐渐都能熟悉和使用BIM了,这才是真正的步入正轨了。目前,国内还在引入技术的阶段,只能痛苦了。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够步入正轨?这我没法预测,中国不会放弃BIM的发展就是了。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文中已经陆续说过相关的内容。设计院是可以先引进BIM设计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人才的。最简单的就是搞个会专门BIM建模的团队,使用Revit就行,反正Autodesk对它的软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BIM建模也不是很困难,上手就可以来,过几个月就成专业建模师了。这个团队可以直接接BIM建模的活计,就是根据图纸建BIM模型。现在是有很多BIM建模公司的,也有一些设计院也是这么做的。同时,如果有资金,也可以找软件代理商或者其他公司来做软件二次开发,辅助施工出图,尝试一下先建BIM模型再出图的整个流程。

总体而言,也就这么多了。每次看到网上有人对BIM不屑一顾。我想,先明白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再予以评价才是恰当的,而且不能单从其短时间的实际效果就片面否认这一概念更多的可能性。不过,觉得BIM不错并不阻碍我不看好BIM在我国的发展。对于目前我国的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来说,BIM的跨度实在太大了,这导致很多BIM的价值都虚无缥缈。而且引进国外成熟技术成本过高。可能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令人满意吧。













8



无名







用archicad出过建筑图纸,但模型仅满足建筑出图要求,其他专业并没有参与所以也算不上bim,他们看导出来的CAD图纸也是各种不适应,但好歹能用。







若要做到真正的BIM设计,各专业图纸还是从同一个模型的同一个工程里发布出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设计人员愿不愿意学习并转到3D的平台上来。至于工作效率,BIM模型也是分精细程度的,价位什么样模型程度就什么样。







单就建筑专业来说,用archicad画图虽然建模麻烦些,但能保证立剖面的准确,遇到需要频繁的东西也是随时改随时更新,详图表格什么的熟练了都很快,布图发布更是享受。
-----------------------------------------------------------------------------------------------------------------------------------
关键是领导不重视,以上全没啥卵用.....

















9



匿名用户







五六年前,各大设计院就喊着BIM,没什么人用,现在还是喊,还是没什么人用。当年cad一出,都用了,因为至少不用刮硫酸图了。我觉得谁都不是傻子,都不用BIM,就是BIM不好用。不好用在哪呢?




1 方案阶段不利于快速形成表现图获得项目,也不利于修改方案图和业主交流。

2 初社和施工图不利于快速把方案文件转化,深化和修改如何不好用别人都答了。(我没用他画过施工图,但别人都不用,别人也不傻,我也别自己找麻烦)。

3 行业惯性,就是我们这一套已经很成熟了。也没有什么致命伤。(硫酸纸画图就有致命伤)。并且逼姆没有什么明显的好处也没省多少事。

并且我认识大多数替BIM吹的都不画图,不是领导就是不会用的,沾沾BIM似乎就牛了的思路在说事。

我坚信,一个设计软件推了五六年推不动。说明他本身就没有什么生命力。设计行业即使变革也不会是变成BIM。













10



沈盛敏







说实话,BIM是一种以后搞建筑的概念,现在推行不力,主要还是受制于软件的发展,在工业上已经开始信息化,大数据,为什么建筑行业不行?还在于国内整体的行业环境有待提高,国外的BIM为什么能推行开,有普遍的应用,这就反应了国内现在的行业运作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了,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享受大数据的便利,以后的建筑物也必然是智能化的,那么建筑的信息数据哪里来,不就是依靠BIM吗?







我只能说,现在这些都是软件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国内的环境,毕竟起步不容易,让你甩开CAD直接做BIM也不容易,三维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主要的思考方式,所以还是努力吧~~~这个方向不会错~~










1.jpg

免费打赏
imfzs1972
2016年02月12日 10:09:54
13楼
感谢分享!

回复
mess_with_u
2016年02月19日 10:56:07
14楼
竟然看到了我写的答案。。。
回复
小刘213123
2016年02月22日 10:24:34
15楼
感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