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园和低碳型景观规划结合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统造园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始于商周,发展于隋唐时期,全盛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它博大精深,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世界景观艺术设计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开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将“低碳”这一概念进行深化,这样“低碳”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全球危机的新的对策。在“低碳”的号召下,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传统造园理念和建设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技术相结合,是发展绿色生态和低碳型景观的新思路,也逐渐成为建设城市景观绿色可持续生态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统造园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始于商周,发展于隋唐时期,全盛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它博大精深,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世界景观艺术设计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开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将“低碳”这一概念进行深化,这样“低碳”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全球危机的新的对策。在“低碳”的号召下,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传统造园理念和建设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技术相结合,是发展绿色生态和低碳型景观的新思路,也逐渐成为建设城市景观绿色可持续生态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低碳型景观的产生背景及其释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工业革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原有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性后果,如全球气候的变暖、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等危机。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理念、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应运而生,为解决全球危机带来了一线希望。“景观设计”一词,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首次提出,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整体考虑和设计,以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低碳型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了低碳理念,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材料与设备生产、施工建造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
二、传统造园理念中的低碳元素
1.因地制宜、师法自然
传统造园理念中的低碳元素首先体现在园林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整体的效果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特征,既相互贯通,又融为一体,各具特色。中国的传统园林根据南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特色,有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的江南类型,有风格粗犷、气势磅礴的北方类型,还具有典型热带风格的岭南类型。例如,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的苏州拙政园,主要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据《归田园居记》记载:“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可见该园林具有明显的积水地势优势,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一地势优势,把水景设计作为全园的精华所在,水的面积占据了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在空间划分上,巧妙地利用山池、树木、建筑,没有过多的围墙设计,使园内处处沟通、情景相融,以水见长。
2.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佛学、儒学、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也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关于“天人合一”,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将其解释为:天,大自然;人,人类也;合,乃互为理解,结成友谊。其本质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这一思想与低碳型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人与自然应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水、生物资源的破坏和使用,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相协调,禁止破坏性开发,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植物配置、模拟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面积无论大小,必定根据整体布局需要栽种花树,栽种时从不加任何人工因素,不修不剪,不加于强制约束,位置错落,疏密有致,顺应自然。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非常注重景观植物的营造,掌握植物的生态习性,采用当地自然植被,模拟各种自然形态来组成植物群落,强调大自然环境中的美。植物配置充分考虑与山石、水景、建筑的融合。
4.建筑取材、融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景观的低碳性主要表现在无论形态大小、数量多少、性质功能如何,始终遵循山水为主、建筑为从,建筑与环境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原则。其建筑材料在取材上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取于自然,融于自然,多采用木框架结构设计理念,灵活可变,使空间虚实相接、形式多样、因山就水、顺应山势、宜高则高、宜低则低,这种依附于自然界的设计将碳排放量降到了最低。例如,作为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的北京颐和园,其前山的正中,顺山势而下,分别建有智慧海、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等,期间顺山势用许多假山隧洞加以穿插,这些建筑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颐和园万寿山南坡与昆明湖之间的狭长地带由一条全长728米、273间的长廊连接,整个长廊分春、夏、秋、冬四段,其中地势随万寿山而起伏,而起伏处都设小亭衔接,使行人在观赏时边看美景边走动时根本感受不到它原有地势的起伏感。
三、传统造园理念语境下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
1.结合自然的设计
中国的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观为宗旨,以自然山水为模拟对象,范山模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建设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追求的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完全一致。而在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大面积草坪的出现,大大地浪费水资源以及后期维护管理开销。与此同时,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大面积草坪占据了绿化树木的种植。与此同时,据研究表明,相同面积的草坪所产生的制氧能力、调节城市小气候能力、净化空气能力等生态效益远低于树木。鉴于此,当代低碳型景观在城市绿地植物设计上,首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选择植物物种的同时,应该优先考虑相对于外来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的乡土植物;其次应该注意不同植物物种的固碳能力,优先选择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最后还应该加强植物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突破追求植物观赏性和品种名贵性的界限,充分利用大自然中一些常见树种。
2.人性化的设计
传统园林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结合自然环境特色,傍山依水,因地制宜。在低碳型景观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使用价值、建设的目的所在等问题,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而当代许多市政广场的建设,为了满足气势上的浮夸效果,大面积地使用硬质铺装,大量地安装景观灯具,过分追求奢华排场,斥资数亿,却没有半点实用价值,这与低碳景观应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特色完全相悖。由此可见,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
结语
在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恶劣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低碳型景观道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现在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方案被冠以低碳景观的标签,而真正的低碳景观设计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减碳过程,其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体系背景的传统造园理念语境下,传统园林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两个方面向人们叙说着其中所蕴含的低碳元素。它对当代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中国数千年的造园文化和思想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文化差异、不同项目的设计性质差异,避免单一批量化设计模式,需要有独特的创新和学习能力,不能完全模拟传统园林设计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设计方式,要懂得取舍和创新,需要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先进的设计技术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造出低碳的、可持续的、生态的、节能的、理性的、科学的、整体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