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依靠教学计划,需进行为五周的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质,在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 教学实习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一)、教学实习的目的 1、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第一章
前言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依靠教学计划,需进行为五周的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质,在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前言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依靠教学计划,需进行为五周的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质,在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 教学实习的目的、任务及要求
(一)、教学实习的目的
1、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2、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初步掌握1:5万水文地质填图的整个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分析各种地质和水文地质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图件的编制和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写,使学生初步学会野外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和编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工作方法。
(二)、任务及要求
1、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初步查明:
(1)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为、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及均衡的一般规律。
(3)各类水点和岩溶点的类型及其分布,包括矿泉的调查,初步确定其价值与开发前景。
(4)区域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工业和农业用水),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评价。
2、通过野外实测,编制各种图件。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一)、教学实习的目的
1、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2、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初步掌握1:5万水文地质填图的整个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分析各种地质和水文地质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种图件的编制和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写,使学生初步学会野外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研究和编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工作方法。
(二)、任务及要求
1、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初步查明:
(1)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为、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及均衡的一般规律。
(3)各类水点和岩溶点的类型及其分布,包括矿泉的调查,初步确定其价值与开发前景。
(4)区域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工业和农业用水),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评价。
2、通过野外实测,编制各种图件。并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二、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及完成情况
1、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
实习负责:陈志学
指导老师:钟觉
本次实习以组为单位进行。我们班共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大组有一个专业指导老师、一个组长、两个安全员。下面的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小组长。每次外出实习都是以大组为单位,由指导老师带领进行。
2、完成情况
在老师的虚心指导下,能够熟练的进行实习剖面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进行实测剖面图的绘制;能够熟练的使用工作底图布置观测路线、定点,进行地质界线的勾 绘,水井水位的测量,泉点。沟流水量的测量;进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绘制,同时在整个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 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很好的结合,实习使同学们树立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并且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1、教学实习的组织形式
实习负责:陈志学
指导老师:钟觉
本次实习以组为单位进行。我们班共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大组有一个专业指导老师、一个组长、两个安全员。下面的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小组长。每次外出实习都是以大组为单位,由指导老师带领进行。
2、完成情况
在老师的虚心指导下,能够熟练的进行实习剖面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进行实测剖面图的绘制;能够熟练的使用工作底图布置观测路线、定点,进行地质界线的勾 绘,水井水位的测量,泉点。沟流水量的测量;进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绘制,同时在整个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 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很好的结合,实习使同学们树立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并且提交以下成果:
(1).实习区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份:
(2).实习区1:2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一份;
(3).1:2000实测剖面图(测区完整地层剖面);
(4).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本、剖面记录表、厚度计算表、标本记录本;
(5).化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6).岩石标本一套(以小组提交)。
三、实习区的研究程度
1967—1992年,云南省地矿局二区测队、十一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地质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建材301队等单位先后在该地区进行过地质工 作。主要地质成果有:武定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磷矿踏勘简报、武定大矣波钴矿点踏勘简报、武定狮山菱镁矿踏勘简报、云南省武定狮子山石棉矿马家营矿段补充 勘探报告、云南武定白邑村矿段普查报告、1:20万武定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1年)及1:5万武定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等。
1967—1992年,云南省地矿局二区测队、十一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地质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建材301队等单位先后在该地区进行过地质工 作。主要地质成果有:武定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磷矿踏勘简报、武定大矣波钴矿点踏勘简报、武定狮山菱镁矿踏勘简报、云南省武定狮子山石棉矿马家营矿段补充 勘探报告、云南武定白邑村矿段普查报告、1:20万武定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1年)及1:5万武定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等。
第二章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实习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一)、地理位置
实习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西100公里的楚雄州武定县近城镇,西起狮山寺—下古柏,东至文笔山—禄劝县城一线;北起洒普山,南至沙朗大村——四方地一线。面积约100K㎡。
(二)、交通
测区地处武定县近城镇,有昆明——武定——渡口的主干线路,武定——罗次支线公路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三)、自然地理
测区为云贵高原之山间盆地(武定坝子),东有文笔山(2220m).西有狮子山(2421.8m)、北有洒普山(2279.5m)。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 南西,武定盆地位于其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区内河流主要有:由南北向北流的菜园河,由北西向南东流的西村河,二者在旧城交汇形成盘龙河向东流入掌鸠 河、汇入普渡河后注入金沙江。区内最高点是狮子山2421.8m、最低点是盘龙河约1690m ,相对高差达731.8m。
(四)、气候
测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据武定县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在七月,达34.5℃,月平均温度20.7℃;最冷在每年一月,最低温度-6.4℃,月平均气温 7.4℃;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气温干湿季节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11月至次年 5月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此外就大范围讲,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
(五)、经济
实习区内村镇密集,人口稠密,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彝、苗、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农产品,坝区以稻谷和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薯类为主,小麦、荞等为次要农作物。武定属特困县县城附近经济相对而言较发达,无大型工矿企业,工农业均欠发达。
武定县城之西的狮子山是著名的风景去,山上松柏苍茫、古树苍天、兰花飘香,春来牡丹吐艳,东时梅花娇妍,又、古刹深藏,宝阁凌空,瀑泉飞溅、蛇石险峰。相传明惠帝曾来此避难,削发为僧,实为昆明市北西较近之旅游胜地。
一、实习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一)、地理位置
实习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西100公里的楚雄州武定县近城镇,西起狮山寺—下古柏,东至文笔山—禄劝县城一线;北起洒普山,南至沙朗大村——四方地一线。面积约100K㎡。
(二)、交通
测区地处武定县近城镇,有昆明——武定——渡口的主干线路,武定——罗次支线公路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
(三)、自然地理
测区为云贵高原之山间盆地(武定坝子),东有文笔山(2220m).西有狮子山(2421.8m)、北有洒普山(2279.5m)。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 南西,武定盆地位于其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区内河流主要有:由南北向北流的菜园河,由北西向南东流的西村河,二者在旧城交汇形成盘龙河向东流入掌鸠 河、汇入普渡河后注入金沙江。区内最高点是狮子山2421.8m、最低点是盘龙河约1690m ,相对高差达731.8m。
(四)、气候
测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据武定县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在七月,达34.5℃,月平均温度20.7℃;最冷在每年一月,最低温度-6.4℃,月平均气温 7.4℃;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气温干湿季节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90﹪;11月至次年 5月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此外就大范围讲,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
(五)、经济
实习区内村镇密集,人口稠密,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彝、苗、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区。农产品,坝区以稻谷和豆类为主,山区以玉米、薯类为主,小麦、荞等为次要农作物。武定属特困县县城附近经济相对而言较发达,无大型工矿企业,工农业均欠发达。
武定县城之西的狮子山是著名的风景去,山上松柏苍茫、古树苍天、兰花飘香,春来牡丹吐艳,东时梅花娇妍,又、古刹深藏,宝阁凌空,瀑泉飞溅、蛇石险峰。相传明惠帝曾来此避难,削发为僧,实为昆明市北西较近之旅游胜地。
二、地层
测区内地层出露较全,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震旦系、寒武系等地层。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
测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西村河及菜园河两岸,主要以土红色,未固结疏松的砾、砂质粘土为主,厚0—20m。
(二)、侏罗系
测区内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县—高家村—小石头房一带,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禄丰组、上禄丰组两个面。
1、上禄丰组(J2sl)
上禄丰组据其岩性综合特点、基本层序及生物化石分为上、下两段。
(1) 、上禄丰组上段(J2sl2)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粒石英砂岩互层,前者夹粉砂岩透镜体,后者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含双壳类化石;下部为灰紫、紫红色泥岩、含膏盐质泥 岩及角砾状钙质泥岩,底部夹二层褐红色铁泥质胶结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含Hybodus sp., Lepidotus sp.,Ceratodus sp.,属咸化湖—湖滨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54m。
(2) 、上禄丰组下段(J2sl1)
上部为紫红色块状泥岩、钙质泥岩、角砾岩夹灰绿、灰黄色钙质细—粉砂岩、含砾粉砂岩透镜体,顶部泥岩中穿插有密集的膏盐网脉,含较多的鱼骨片 Ceratodus sp., hybodus sp.,龙骨片Sinosaurusi sp.等化石;中部为黄、灰黄色薄—厚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及多层咖啡色含锰岩屑石英粗粉砂岩;下部为黄—灰黄色薄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薄 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湖—咸化湖泊沉积,与下禄丰组为整合接触。厚99.61m。
2、下禄丰组(J1xl)
上部为紫红、灰紫色快状泥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后者具波状交错层理;中部为紫—紫红色喊膏盐钙质泥岩,夹多层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粉砂—细傈石英砂 岩;下部为紫—紫红喊钙质结核泥岩与灰绿、灰黄色薄—中层含岩屑粉砂岩互层,夹含铁质、粉砂质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透镜体。化石稀少,属咸化湖相沉积,与下 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74m。
(三)、三叠系
测区内三叠系只沉积了上舍资组,分布与武定盆地东侧的上宁—白邑村—香水庄—小以波一带。
舍资组(T3s)
为灰色、灰紫色快状泥岩夹灰褐黄、灰白、红色花斑状铁质砂岩透镜体、浅黄色中层窀感石英砂岩,在旧城附夹炭质泥岩及煤线,含植物碎片;底部为褐黄色砾岩 体、含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为河流—湖沼相沉积,与下伏古生代各组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0—30m。
(四)、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东部,西部只有少量分布。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点分为下统坡松冲组、坡脚组,中统缩头山组、鱼子甸组等四个组。
2、中统
(1) 、鱼子甸组(D2y)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文笔山—赵家庄—旧城一带,岩石组合复杂,生物化石丰富,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化石的差异性分为三段。
第三段(D2y3)
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层状泥岩与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褐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中部含丰富的介形虫化石,上部含 植物化石;下部为灰紫、紫色中层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小型板状层理。含丰富的化石, 属湖泊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86m。
第二段(D2y2)
顶部为紫红、灰紫色薄—中层状泥灰岩,生物碎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灰紫色、黄绿色生物泥屑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 的豆虫化石;中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砂屑泥岩与黄色细—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下部为灰色、灰紫色薄—中层含白云 质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与灰色波层钙质页岩不等厚互层,夹杂灰紫色角砾状生物碎屑风暴岩。本段地层从下—上颜色由灰色—紫灰色—紫红色变化,生物碎屑由少增 多,碳酸岩逐渐减少,陆源碎屑不断增加的变化规律。含丰富的化石,为浅湖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63m。
第一段(D2y1)
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夹浅黄色薄层粉砂岩,前者发育叶理,后者发育水平层理,在文笔山一带夹3—5m厚的鲕状赤铁矿,Tfe36-42%, 矿层向北品位变低,厚度变薄,逐渐尖灭;中部为浅灰黑、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具波状层理及楔状交错层理;下部为浅灰、灰黑钙质泥岩、炭质 页岩夹灰黄色拨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发育页理及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化石,为滨湖—浅海—半深海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68m。
(1)、缩头山组(D2S)
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呈次棱角状,发育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细层与层面交角约20°。砂岩底冲刷面显著,具 150°和285°两个方向的槽模构造。地部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面上具有铁泥质风化壳,局部具铁质结核或砂质底砾岩,显示该组与下伏地层坡脚组之 间沉积不连续,有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含植物Protopteridium minutum 化石,为三角洲相沉积。厚约21m。
1、下统
(1)坡脚组(D1p)
上部为褐黄色薄—中层状铁质石英粗粉砂岩与浅灰—灰色含紫色斑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粉砂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泥岩中含铁质结核及铁质团 块;中部为灰色钙质泥(页)夹泥灰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含有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珊瑚类化石;下部为灰、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与灰黄色薄——中层状石英 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前者发育水平层理,后者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属砂泥坪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后约40—50m。
(2)、坡松冲组(D1ps)
为铁红色含豆状赤铁矿砂岩、铁质砂岩夹白色薄层石英细砂岩,从下至上豆状赤铁矿及铁质含量逐渐减少。在人民桥一带采到鱼化石, 为陆相—近海湖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具风化壳及铁质结核,与下伏各组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厚约3—5m。
(五)、奥陶系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边及东边人民桥一带,只露出了下统,据其岩性组合、岩相、基本层序等特点分为汤池组、红石崖组等。
1、红石崖组(O1h1)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上、下两段
(1)红石崖组第二段(O1h2)
上部为紫红、褐黄色薄层—中层状石英粉—细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灰紫色薄层砂质泥岩,发育包卷构造,并具有大量垂直层面的虫管分布;中部为灰褐色、紫红 色中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粗粉—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岩互层,夹灰绿色薄层中层粉—细砂岩及黄、紫红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砂岩;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 黄、褐黄色薄—中层含生物碎屑细—中粒砂岩、浅紫色薄层云母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砂岩透镜体。底部含笔石,为陆棚—沙泥坪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 128m。
(1)红石崖组第一段(O1h1)
顶部为灰黄—灰绿色中层状含磷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生物碎屑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 与灰绿色粗粉—细砂岩互层夹紫红色薄层状泥岩、灰绿—灰紫色中层状长石含锰砂岩;中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薄层状粉砂岩与灰紫色粉—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灰 紫色薄层状含长石粗粉—细砂岩;下部为紫灰、黄、灰绿色页岩与黄色薄—中层状含长石石英细—粉砂岩、杂色细粉砂岩互层。俗称“花布条带”。(见图六)含三 叶虫 Psilocephalina kuoi; 双壳类有Cypricardinia prisca; 腕足类有Sinorthis typica, 遗迹化石Cruziana sp., 属于沙泥坪相,与下伏汤池组为整合接触。厚144m。
2、汤池组(O1t)
上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含锰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部为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咖啡色薄层、透镜状含锰质石英粉—细砂岩;下 部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磷长石石英细—粗砂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属于沙坪—陆棚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娄山关组的接触面起伏不平,底 部据含砾粗砂岩,为假整合接触。厚约40m。
(六)、寒武系
测区内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西边,由下至上出露有上、中、下三个统,分为六个组,其中上统保存不全。
1、上统
娄山关组(∈3ls)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南西山外河一带。上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灰岩与褐黄色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中下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 砂质白云岩夹多层白云质砾屑灰岩、钙质粉砂岩及硅化鲕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浅灰—灰黄色薄—中层状泥灰岩、微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含铁质灰 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混合坪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26m。
2、中统
寒武系中统分为陡坡寺组、西王庙组两个组。
(1)、西王庙组(∈2x)
中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薄—中层状钙质石英粉砂岩、粉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砂岩、局部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下部为紫色薄层状粉砂 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与浅灰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不等厚层,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9m。
(2)陡坡寺组(∈2d)
上部为浅黄—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灰色厚—块状细晶白云岩夹浅黄色薄层状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页岩夹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中下部含丰富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约60m。
3.下统(∈1)
寒武系下统分为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共三个组。
(1)龙王庙组(∈1l)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细砂屑白云岩及薄层状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硅质岩;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层状粉砂质白云岩、 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质含砾屑砂屑白云岩。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10—127m。
(2)沧浪铺组(∈1c)
该组据其岩性特征特点分为下部关山段与上部乌龙箐段两个段。
乌龙箐段(∈1c2)
为灰色、黄色页岩、泥岩夹褐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该段与下伏关山段接触面波状起伏不平,岩性突变,有沉积间断。含三叶虫化石、腕足化石,属陆棚相沉积。厚57m。
关山段(∈1c1)
为灰—灰褐色厚—快状细砂岩、石英细砂岩,发育大型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中上部夹少量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含泥质角砾粗砂岩,风化后常形 成空洞。顶部具约1m灰白、灰黄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河口三角洲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79 m。
(3)、筇竹寺组(∈1q)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部八道弯段与上部玉案山段两个段。
玉案山段(∈1q2)
为灰褐—灰黄色页岩夹姜黄色薄层状粉沙岩、粉沙质泥岩,中部夹灰黄色白云质粉沙岩及少量灰黄色细粒长石砂岩。含丰富三叶虫化石。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85m。
八道弯(∈1q1)
下部为黑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夹页岩;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粉砂岩,具顺层虫管构造(见图二)上部为黑色薄层碳质泥岩,含少量三叶虫 Mianxiandiscus sp.;古介形虫Kunmingelladouvillei等生物化石。据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滞流海沉积,厚50.64m。
该段地层与下伏灯影组第三段的接触面上具紫灰色铁质细砂岩、皮壳状褐铁矿细脉及含砾层,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七)、震旦系
仅出露上统灯影组的二、三段,主要分布于测区北西角的吉家村—永吉村一带,各段岩石组合特征如下:
1. 灯影组第三段(Z2d3)
中、下部为灰黄—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偶见胶磷矿结核,具球形风化;底部为深灰色胶磷矿中—粗粒硅质砂岩、粉砂 岩,具粒序层理,层面上见小壳化石;上部在吉家村一带有出露,为黄灰色薄层状含海绿石石英粉砂岩,偶见胶磷矿结核,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小壳化石;据其 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近宾相沉积,本段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呈波状起伏,接触面上见1—2mm厚的褐铁矿分布,显然该接触面为一沉积间断面。厚35 —71m。
2灯影组第二段(Z2d2)
中上部为浅灰—灰色夹浅肉红色中厚层状与块状粉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下部夹少量薄层状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上部偶夹灰白色薄层状硅质岩及砾屑白云岩;白云岩 发育水平微纹理及波状微层理,局部具缝合线构造。总体上:由下至上以灰色、浅肉红色为主变为以灰色为主,硅质含量由无至含少量硅质团块至夹硅质条带的变化 特点。含藻类化石。总体表现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测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00m。
测区内地层出露较全,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震旦系、寒武系等地层。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
测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西村河及菜园河两岸,主要以土红色,未固结疏松的砾、砂质粘土为主,厚0—20m。
(二)、侏罗系
测区内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县—高家村—小石头房一带,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禄丰组、上禄丰组两个面。
1、上禄丰组(J2sl)
上禄丰组据其岩性综合特点、基本层序及生物化石分为上、下两段。
(1) 、上禄丰组上段(J2sl2)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粒石英砂岩互层,前者夹粉砂岩透镜体,后者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含双壳类化石;下部为灰紫、紫红色泥岩、含膏盐质泥 岩及角砾状钙质泥岩,底部夹二层褐红色铁泥质胶结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含Hybodus sp., Lepidotus sp.,Ceratodus sp.,属咸化湖—湖滨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54m。
(2) 、上禄丰组下段(J2sl1)
上部为紫红色块状泥岩、钙质泥岩、角砾岩夹灰绿、灰黄色钙质细—粉砂岩、含砾粉砂岩透镜体,顶部泥岩中穿插有密集的膏盐网脉,含较多的鱼骨片 Ceratodus sp., hybodus sp.,龙骨片Sinosaurusi sp.等化石;中部为黄、灰黄色薄—厚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及多层咖啡色含锰岩屑石英粗粉砂岩;下部为黄—灰黄色薄层状粗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薄 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湖—咸化湖泊沉积,与下禄丰组为整合接触。厚99.61m。
2、下禄丰组(J1xl)
上部为紫红、灰紫色快状泥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粉砂岩,后者具波状交错层理;中部为紫—紫红色喊膏盐钙质泥岩,夹多层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粉砂—细傈石英砂 岩;下部为紫—紫红喊钙质结核泥岩与灰绿、灰黄色薄—中层含岩屑粉砂岩互层,夹含铁质、粉砂质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透镜体。化石稀少,属咸化湖相沉积,与下 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74m。
(三)、三叠系
测区内三叠系只沉积了上舍资组,分布与武定盆地东侧的上宁—白邑村—香水庄—小以波一带。
舍资组(T3s)
为灰色、灰紫色快状泥岩夹灰褐黄、灰白、红色花斑状铁质砂岩透镜体、浅黄色中层窀感石英砂岩,在旧城附夹炭质泥岩及煤线,含植物碎片;底部为褐黄色砾岩 体、含砾含鲕状赤铁矿不等粒石英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为河流—湖沼相沉积,与下伏古生代各组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0—30m。
(四)、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东部,西部只有少量分布。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点分为下统坡松冲组、坡脚组,中统缩头山组、鱼子甸组等四个组。
2、中统
(1) 、鱼子甸组(D2y)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文笔山—赵家庄—旧城一带,岩石组合复杂,生物化石丰富,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化石的差异性分为三段。
第三段(D2y3)
中上部为紫红色中层状泥岩与黄绿色薄层状粉砂岩、褐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中部含丰富的介形虫化石,上部含 植物化石;下部为灰紫、紫色中层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灰绿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及小型板状层理。含丰富的化石, 属湖泊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86m。
第二段(D2y2)
顶部为紫红、灰紫色薄—中层状泥灰岩,生物碎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灰紫色、黄绿色生物泥屑泥岩,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 的豆虫化石;中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砂屑泥岩与黄色细—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发育水平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下部为灰色、灰紫色薄—中层含白云 质灰岩、砂屑泥晶灰岩与灰色波层钙质页岩不等厚互层,夹杂灰紫色角砾状生物碎屑风暴岩。本段地层从下—上颜色由灰色—紫灰色—紫红色变化,生物碎屑由少增 多,碳酸岩逐渐减少,陆源碎屑不断增加的变化规律。含丰富的化石,为浅湖混和坪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63m。
第一段(D2y1)
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夹浅黄色薄层粉砂岩,前者发育叶理,后者发育水平层理,在文笔山一带夹3—5m厚的鲕状赤铁矿,Tfe36-42%, 矿层向北品位变低,厚度变薄,逐渐尖灭;中部为浅灰黑、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状砂岩,具波状层理及楔状交错层理;下部为浅灰、灰黑钙质泥岩、炭质 页岩夹灰黄色拨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发育页理及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化石,为滨湖—浅海—半深海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68m。
(1)、缩头山组(D2S)
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呈次棱角状,发育波状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及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细层与层面交角约20°。砂岩底冲刷面显著,具 150°和285°两个方向的槽模构造。地部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面上具有铁泥质风化壳,局部具铁质结核或砂质底砾岩,显示该组与下伏地层坡脚组之 间沉积不连续,有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含植物Protopteridium minutum 化石,为三角洲相沉积。厚约21m。
1、下统
(1)坡脚组(D1p)
上部为褐黄色薄—中层状铁质石英粗粉砂岩与浅灰—灰色含紫色斑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粉砂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泥岩中含铁质结核及铁质团 块;中部为灰色钙质泥(页)夹泥灰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含有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珊瑚类化石;下部为灰、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与灰黄色薄——中层状石英 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前者发育水平层理,后者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属砂泥坪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后约40—50m。
(2)、坡松冲组(D1ps)
为铁红色含豆状赤铁矿砂岩、铁质砂岩夹白色薄层石英细砂岩,从下至上豆状赤铁矿及铁质含量逐渐减少。在人民桥一带采到鱼化石, 为陆相—近海湖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具风化壳及铁质结核,与下伏各组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厚约3—5m。
(五)、奥陶系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边及东边人民桥一带,只露出了下统,据其岩性组合、岩相、基本层序等特点分为汤池组、红石崖组等。
1、红石崖组(O1h1)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上、下两段
(1)红石崖组第二段(O1h2)
上部为紫红、褐黄色薄层—中层状石英粉—细砂岩夹紫红色薄层泥岩、灰紫色薄层砂质泥岩,发育包卷构造,并具有大量垂直层面的虫管分布;中部为灰褐色、紫红 色中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粗粉—细砂岩与紫红色薄层泥岩互层,夹灰绿色薄层中层粉—细砂岩及黄、紫红色中层状含生物碎屑砂岩;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 黄、褐黄色薄—中层含生物碎屑细—中粒砂岩、浅紫色薄层云母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砂岩透镜体。底部含笔石,为陆棚—沙泥坪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 128m。
(1)红石崖组第一段(O1h1)
顶部为灰黄—灰绿色中层状含磷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页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生物碎屑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 与灰绿色粗粉—细砂岩互层夹紫红色薄层状泥岩、灰绿—灰紫色中层状长石含锰砂岩;中部为紫红—灰绿色泥岩、薄层状粉砂岩与灰紫色粉—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灰 紫色薄层状含长石粗粉—细砂岩;下部为紫灰、黄、灰绿色页岩与黄色薄—中层状含长石石英细—粉砂岩、杂色细粉砂岩互层。俗称“花布条带”。(见图六)含三 叶虫 Psilocephalina kuoi; 双壳类有Cypricardinia prisca; 腕足类有Sinorthis typica, 遗迹化石Cruziana sp., 属于沙泥坪相,与下伏汤池组为整合接触。厚144m。
2、汤池组(O1t)
上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含锰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页岩互层;中部为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咖啡色薄层、透镜状含锰质石英粉—细砂岩;下 部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磷长石石英细—粗砂岩与黄绿色页岩互层。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属于沙坪—陆棚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娄山关组的接触面起伏不平,底 部据含砾粗砂岩,为假整合接触。厚约40m。
(六)、寒武系
测区内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西边,由下至上出露有上、中、下三个统,分为六个组,其中上统保存不全。
1、上统
娄山关组(∈3ls)
该组主要分布于测区南西山外河一带。上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灰岩与褐黄色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中下部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 砂质白云岩夹多层白云质砾屑灰岩、钙质粉砂岩及硅化鲕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浅灰—灰黄色薄—中层状泥灰岩、微晶灰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含铁质灰 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混合坪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26m。
2、中统
寒武系中统分为陡坡寺组、西王庙组两个组。
(1)、西王庙组(∈2x)
中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薄—中层状钙质石英粉砂岩、粉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下部为紫色砂岩、局部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下部为紫色薄层状粉砂 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与浅灰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不等厚层,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沙泥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9m。
(2)陡坡寺组(∈2d)
上部为浅黄—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质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灰色厚—块状细晶白云岩夹浅黄色薄层状粉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页岩夹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中下部含丰富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约60m。
3.下统(∈1)
寒武系下统分为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共三个组。
(1)龙王庙组(∈1l)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细砂屑白云岩及薄层状粉砂岩、钙质泥岩夹硅质岩;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下部为深灰色薄—中层状粉砂质白云岩、 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质含砾屑砂屑白云岩。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属于混合坪沉积,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10—127m。
(2)沧浪铺组(∈1c)
该组据其岩性特征特点分为下部关山段与上部乌龙箐段两个段。
乌龙箐段(∈1c2)
为灰色、黄色页岩、泥岩夹褐黄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该段与下伏关山段接触面波状起伏不平,岩性突变,有沉积间断。含三叶虫化石、腕足化石,属陆棚相沉积。厚57m。
关山段(∈1c1)
为灰—灰褐色厚—快状细砂岩、石英细砂岩,发育大型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中上部夹少量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及含泥质角砾粗砂岩,风化后常形 成空洞。顶部具约1m灰白、灰黄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生物化石稀少,属于河口三角洲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79 m。
(3)、筇竹寺组(∈1q)
该组据其岩性特点分为下部八道弯段与上部玉案山段两个段。
玉案山段(∈1q2)
为灰褐—灰黄色页岩夹姜黄色薄层状粉沙岩、粉沙质泥岩,中部夹灰黄色白云质粉沙岩及少量灰黄色细粒长石砂岩。含丰富三叶虫化石。据其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相沉积,该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85m。
八道弯(∈1q1)
下部为黑色薄层状石英粉砂岩夹页岩;中部为灰黄色石英粉砂岩,具顺层虫管构造(见图二)上部为黑色薄层碳质泥岩,含少量三叶虫 Mianxiandiscus sp.;古介形虫Kunmingelladouvillei等生物化石。据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滞流海沉积,厚50.64m。
该段地层与下伏灯影组第三段的接触面上具紫灰色铁质细砂岩、皮壳状褐铁矿细脉及含砾层,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七)、震旦系
仅出露上统灯影组的二、三段,主要分布于测区北西角的吉家村—永吉村一带,各段岩石组合特征如下:
1. 灯影组第三段(Z2d3)
中、下部为灰黄—褐黄色薄层状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偶见胶磷矿结核,具球形风化;底部为深灰色胶磷矿中—粗粒硅质砂岩、粉砂 岩,具粒序层理,层面上见小壳化石;上部在吉家村一带有出露,为黄灰色薄层状含海绿石石英粉砂岩,偶见胶磷矿结核,发育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小壳化石;据其 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特征属陆棚近宾相沉积,本段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呈波状起伏,接触面上见1—2mm厚的褐铁矿分布,显然该接触面为一沉积间断面。厚35 —71m。
2灯影组第二段(Z2d2)
中上部为浅灰—灰色夹浅肉红色中厚层状与块状粉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下部夹少量薄层状灰黄色粉砂质泥岩,上部偶夹灰白色薄层状硅质岩及砾屑白云岩;白云岩 发育水平微纹理及波状微层理,局部具缝合线构造。总体上:由下至上以灰色、浅肉红色为主变为以灰色为主,硅质含量由无至含少量硅质团块至夹硅质条带的变化 特点。含藻类化石。总体表现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测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00m。
三、构造
实习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边缘,康滇地轴(川滇台背斜)南段东侧,川滇台拱之武定断凹南部。构造总体呈NE—SW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或成倒转褶皱,测区内的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一) 褶皱构造
测区内的褶皱主要有武定向斜、永吉村倾伏背斜、花果山向斜、大寨子—沙外河背斜、木果甸背斜、石龙节背斜、后冲向斜等,各褶皱特点如下:
1. 武定向斜
该向斜南起高家村,经武定党校、三家村、鲍家村等地,于白龙井以北被第四系掩盖。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5千米,核部为J2sl2 地层;NW翼为T3s、J1sl1组成,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地层产状不稳定,NE为125°∠40°,中部产状较陡,为130°∠75°,SW地层倒转, 产状为310°∠75°;SE翼由T3s、J1sl组成,产状缓而稳定,为300°∠26°。总体具有北西翼地层产状陡而变化大,南东翼地层产状缓稳定, 轴面向北西倾斜,产状为310°∠42°,枢纽南西近于水平,向北东扬起;南西端被断层破坏,北东端呈浑圆状,为一歪扬起向斜。
2. 永吉村倾伏背斜
该背斜南西起于永吉村以南,经段家坟、硝洞等地,北东止于大村以北,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3千米。背斜南西两面端被侵入的辉绿岩体破坏,核部为 ∈2x地层;两翼为∈3ls、O1t、O1h等地层组成,NW翼产状为318—325°∠35—50°,SE翼产状为132°∠22—31°。总体是北西 翼较陡,南东翼较缓,轴面产状为158°∠54°,NE转折端呈箱状,SW转折端被断层及辉绿岩体所破坏而不明了,该背斜为一斜歪水平背斜。
3. 大寨子—沙外河背斜
该背斜北起高家村以西,经沙外河向南延到测区以外,轴迹近南北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为C1l地层,沟谷中部分被Q所掩盖;西翼出露∈1d、 ∈2x、∈3ls、O1t、O1h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的断层所错移,产状282°∠50—55°;东翼出露了∈2x、T3s、J1xl等地层,被一条 近SN向断层破坏,产状77°∠45°;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N倾伏,转折端呈圆弧形,为一直立倾伏褶皱。
4. 木果甸背斜
该斜西起人民桥以西,经木果甸向东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近东西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出露O1t地层,绝大部分被Q所掩盖;南、北两翼均为O1h、 D1p、D2y等地层依次对称重复出现,N翼产状340°∠16—18°,S翼产状190°∠15—20°;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西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 斜。
5. 后冲向斜
该向斜北起大石头房,向南经后冲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SN向,长约3千米。核部为J2sl1地层,两翼均为T3s—J1sl地层,产状大致相等,倾角8—20°,长宽大致相等,为一构造盆地。
总之,实习区内以北东向褶皱为主,西边的褶皱教紧闭,东边的褶皱较开阔,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二) 断层构造
实习区内的断层主要有狮山断层、盐臼湾—高家村断层、香水庄—现家庄断层等三条断层,各断层特征如下。
1. 狮山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经过永吉村—人民渡一线,实习区长约5.5千米,断层走向NE—SW,倾向NW,断面产状300—315°∠45—80°。上盘(NW 盘)以Z2d 2—∈1c地层为主,形成单斜或开阔褶皱;下盘(SE盘)出露∈2x—T3s的地层,断层带附近地层强烈揉皱、直立或倒转;断层经过处在地貌上形成陡坎或 负地形,断层带宽数米至两百米,发育构造角砾岩,沿断层带除了华力西期辉绿岩脉侵入外,还有少量燕山期基性岩脉侵入。该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期,表现西升东降 形成武定盆地,成为华力西期基性岩浆侵入的通道或填充场所,燕山期—喜山期则表现为NW盘向SE盘高角度逆冲,对早期构造造成较大的改造或破坏,使武定向 斜NW翼地层直立、甚至倒转。该断层为一区域性的逆断层,对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区域构造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盐臼湾—高家村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北至盐臼湾与狮山断层相交,南经高家村延伸到实习区外,实习区内长约4千米,断层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产状270°∠41°,西盘(上盘) 为∈1d—O1h地层,东盘(下盘)为∈2x、T3s、J1xl等地层,断层与地层同向倾,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上盘地层较老是上升盘,下盘地层较新是 下降盘,所以该断层为一走向逆断层。
3. 香水庄—现家庄断层
该断层经过香水庄—现家庄向北延到实习区外,至香水庄南被第四系掩盖,断层走向NE—SW,倾向NW,倾角不清,上盘(NW盘)为O1t—T3s地层,下盘(SE盘)为O1t—D2y地层,香水庄以北辉绿岩脉沿断层侵入,为一走向逆断层。
总之,实习区内断层不甚发育,以NE—SW向为主。
实习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边缘,康滇地轴(川滇台背斜)南段东侧,川滇台拱之武定断凹南部。构造总体呈NE—SW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或成倒转褶皱,测区内的主要构造分述如下。
(一) 褶皱构造
测区内的褶皱主要有武定向斜、永吉村倾伏背斜、花果山向斜、大寨子—沙外河背斜、木果甸背斜、石龙节背斜、后冲向斜等,各褶皱特点如下:
1. 武定向斜
该向斜南起高家村,经武定党校、三家村、鲍家村等地,于白龙井以北被第四系掩盖。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5千米,核部为J2sl2 地层;NW翼为T3s、J1sl1组成,由于受断层的影响,地层产状不稳定,NE为125°∠40°,中部产状较陡,为130°∠75°,SW地层倒转, 产状为310°∠75°;SE翼由T3s、J1sl组成,产状缓而稳定,为300°∠26°。总体具有北西翼地层产状陡而变化大,南东翼地层产状缓稳定, 轴面向北西倾斜,产状为310°∠42°,枢纽南西近于水平,向北东扬起;南西端被断层破坏,北东端呈浑圆状,为一歪扬起向斜。
2. 永吉村倾伏背斜
该背斜南西起于永吉村以南,经段家坟、硝洞等地,北东止于大村以北,轴线呈NE—SW延伸,长约3千米。背斜南西两面端被侵入的辉绿岩体破坏,核部为 ∈2x地层;两翼为∈3ls、O1t、O1h等地层组成,NW翼产状为318—325°∠35—50°,SE翼产状为132°∠22—31°。总体是北西 翼较陡,南东翼较缓,轴面产状为158°∠54°,NE转折端呈箱状,SW转折端被断层及辉绿岩体所破坏而不明了,该背斜为一斜歪水平背斜。
3. 大寨子—沙外河背斜
该背斜北起高家村以西,经沙外河向南延到测区以外,轴迹近南北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为C1l地层,沟谷中部分被Q所掩盖;西翼出露∈1d、 ∈2x、∈3ls、O1t、O1h等地层,被一条近SN向的断层所错移,产状282°∠50—55°;东翼出露了∈2x、T3s、J1xl等地层,被一条 近SN向断层破坏,产状77°∠45°;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N倾伏,转折端呈圆弧形,为一直立倾伏褶皱。
4. 木果甸背斜
该斜西起人民桥以西,经木果甸向东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近东西向,实习区内长约2千米。核部出露O1t地层,绝大部分被Q所掩盖;南、北两翼均为O1h、 D1p、D2y等地层依次对称重复出现,N翼产状340°∠16—18°,S翼产状190°∠15—20°;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西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 斜。
5. 后冲向斜
该向斜北起大石头房,向南经后冲延到实习区以外,轴迹SN向,长约3千米。核部为J2sl1地层,两翼均为T3s—J1sl地层,产状大致相等,倾角8—20°,长宽大致相等,为一构造盆地。
总之,实习区内以北东向褶皱为主,西边的褶皱教紧闭,东边的褶皱较开阔,主要为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二) 断层构造
实习区内的断层主要有狮山断层、盐臼湾—高家村断层、香水庄—现家庄断层等三条断层,各断层特征如下。
1. 狮山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经过永吉村—人民渡一线,实习区长约5.5千米,断层走向NE—SW,倾向NW,断面产状300—315°∠45—80°。上盘(NW 盘)以Z2d 2—∈1c地层为主,形成单斜或开阔褶皱;下盘(SE盘)出露∈2x—T3s的地层,断层带附近地层强烈揉皱、直立或倒转;断层经过处在地貌上形成陡坎或 负地形,断层带宽数米至两百米,发育构造角砾岩,沿断层带除了华力西期辉绿岩脉侵入外,还有少量燕山期基性岩脉侵入。该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期,表现西升东降 形成武定盆地,成为华力西期基性岩浆侵入的通道或填充场所,燕山期—喜山期则表现为NW盘向SE盘高角度逆冲,对早期构造造成较大的改造或破坏,使武定向 斜NW翼地层直立、甚至倒转。该断层为一区域性的逆断层,对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区域构造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盐臼湾—高家村断层
该断层在实习区内北至盐臼湾与狮山断层相交,南经高家村延伸到实习区外,实习区内长约4千米,断层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产状270°∠41°,西盘(上盘) 为∈1d—O1h地层,东盘(下盘)为∈2x、T3s、J1xl等地层,断层与地层同向倾,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上盘地层较老是上升盘,下盘地层较新是 下降盘,所以该断层为一走向逆断层。
3. 香水庄—现家庄断层
该断层经过香水庄—现家庄向北延到实习区外,至香水庄南被第四系掩盖,断层走向NE—SW,倾向NW,倾角不清,上盘(NW盘)为O1t—T3s地层,下盘(SE盘)为O1t—D2y地层,香水庄以北辉绿岩脉沿断层侵入,为一走向逆断层。
总之,实习区内断层不甚发育,以NE—SW向为主。
四、地貌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处在康滇台轴和昆明凹陷之间。在金沙江断陷影响下,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较低;西南部高原面保持较为完整,中北 部受勐果河深切割,地形破碎,形成高山峡谷,峡谷海拔均在1000米以下;全县最低点为新民村大沙地,海拔862米;最高点白龙会山,海拔2956米;两 地均在己衣乡,相距18公里,相对高差2094米。三台山山脉贯穿全境,它组成了地貌的骨架。全县地貌分为四区:东部山原区,西部山原区,北部河谷区,南 部高原区。受构造影响,山脉走向多呈南北及东北——西南走向。
五、岩浆岩
实习区内主要为基性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体,有狮子山岩体、永吉村岩体、白邑村岩体、大奕波岩体、马豆沟岩体等五个岩体,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一) 狮子山岩体(黑云辉绿岩)
该岩体在狮子山和尚庄一带侵入于灯影组的白云岩中,岩体顺层侵入,与围岩产状一致,接触面平缓,实习区内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特 征,由边缘至中心。冷凝边:厚3—10厘米,为灰黑色致密块状辉绿岩,显微晶质结构,矿物呈雏晶状;边缘带:厚40厘米,为灰黑色块状微粒含黑云辉绿岩, 矿物粒径小于0.25mm;中心带:为深灰色块状细粒黑云辉绿岩(粒径0.25—1.25mm )中—细粒辉绿岩。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有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局部石棉化(可形成石棉矿)、滑石化;内接触带:以钠黝帘石化为主、 次为次闪石化、绿泥石化、伊丁石化等。热液蚀变为较弱的硅化。
(二) 永吉村岩体(正长辉长辉绿玢岩)
该岩体在永吉村一带侵入于西王庙组、娄山关组、汤池组、红石崖组的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5千米,宽200—300米,为一岩体。 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长辉绿构造为主,局部见似斑状构造、二长构造。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为大理岩化、蛇纹石化、角岩 化;内接触带:为粘土化、次闪石化。
(三) 白邑村岩体(石英辉绿岩)
该岩体在白邑一带侵入于红石崖组、坡松冲组、坡脚组、鱼子甸组等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9千米,宽200—500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绿结构为主。岩体与围岩外接触带具角岩化。
(四) 大奕波岩体(辉长辉绿岩)
该岩体在大奕波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不规则椭圆形,与围岩接触面倾角70—80度,出露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 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粒径小于1mm。具辉长辉绿结构,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硅化;内接触带具泥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五) 马豆沟岩体(辉绿岩)
该岩体在马豆沟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长纺锤形,长轴方向145—325度,约2.5千米,宽0.2—0.6千米,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株。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快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辉绿结构,接触带具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总之,实习区内的辉绿岩绝大部分是华力西期形成的,只有盐臼湾中生代舍资组中的辉绿岩株是燕山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以浅成的岩株、岩脉、岩床等产状产出。
实习区内主要为基性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体,有狮子山岩体、永吉村岩体、白邑村岩体、大奕波岩体、马豆沟岩体等五个岩体,各岩体特征简述如下:
(一) 狮子山岩体(黑云辉绿岩)
该岩体在狮子山和尚庄一带侵入于灯影组的白云岩中,岩体顺层侵入,与围岩产状一致,接触面平缓,实习区内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特 征,由边缘至中心。冷凝边:厚3—10厘米,为灰黑色致密块状辉绿岩,显微晶质结构,矿物呈雏晶状;边缘带:厚40厘米,为灰黑色块状微粒含黑云辉绿岩, 矿物粒径小于0.25mm;中心带:为深灰色块状细粒黑云辉绿岩(粒径0.25—1.25mm )中—细粒辉绿岩。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有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局部石棉化(可形成石棉矿)、滑石化;内接触带:以钠黝帘石化为主、 次为次闪石化、绿泥石化、伊丁石化等。热液蚀变为较弱的硅化。
(二) 永吉村岩体(正长辉长辉绿玢岩)
该岩体在永吉村一带侵入于西王庙组、娄山关组、汤池组、红石崖组的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5千米,宽200—300米,为一岩体。 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长辉绿构造为主,局部见似斑状构造、二长构造。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普遍具围岩蚀变,外接触带为大理岩化、蛇纹石化、角岩 化;内接触带:为粘土化、次闪石化。
(三) 白邑村岩体(石英辉绿岩)
该岩体在白邑一带侵入于红石崖组、坡松冲组、坡脚组、鱼子甸组等地层中。岩体呈NE—SW向延伸,在实习区长约9千米,宽200—500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状构造,以辉绿结构为主。岩体与围岩外接触带具角岩化。
(四) 大奕波岩体(辉长辉绿岩)
该岩体在大奕波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不规则椭圆形,与围岩接触面倾角70—80度,出露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为一岩体。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块 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粒径小于1mm。具辉长辉绿结构,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硅化;内接触带具泥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五) 马豆沟岩体(辉绿岩)
该岩体在马豆沟一带侵入于鱼子甸组地层中,呈一长纺锤形,长轴方向145—325度,约2.5千米,宽0.2—0.6千米,出露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一岩株。岩体相带变化不明显,快状构造,以细粒结构为主,辉绿结构,接触带具绿泥石化、次闪石化。
总之,实习区内的辉绿岩绝大部分是华力西期形成的,只有盐臼湾中生代舍资组中的辉绿岩株是燕山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以浅成的岩株、岩脉、岩床等产状产出。
六、矿产资源
测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棉矿、赤铁矿、钛铁砂矿、磷矿、建筑材料及水资源等。各矿产矿点简述如下:
(一)金属矿产
1、铁矿
(1)、鲕状赤铁矿
测区内芭蕉箐—文笔山一带中的泥盆统鱼子甸第一段夹有两层沉积型鲕状赤铁矿,矿体向西倾,倾角在10—15°,产于单斜构造内,矿体长4km,宽1.5—3.5Km,东厚(4—6m)、西薄(1—2m),平均品位TF43.8%,储量达870万吨。
(2)、钛铁砂矿
测区内共有太铁砂矿7处。所有太铁砂矿均为富含钛铁矿的辉绿岩经风化后在地表太铁砂富集而形成的风化型太铁砂矿床。
(二)非金属矿产
1、石棉矿
该矿点位于狮子山向斜北侧及东侧,产于狮子山黑云辉绿岩体与Z2d2的白云质灰岩外接触带中,近矿围岩普遍具大理岩化、蛇纹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围岩蚀 变,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290∠4—12。有三个矿体,长300—480m,延深200—300m,厚0.12—1.5m。石棉呈 单式脉、网脉、复试脉,以蛇纹石石棉为主,少量滑石、方解石。储量达1.4129万吨,为接触交代型蛇纹石石石棉矿床。
2、磷矿
在乌龙硐—吉家村一带,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的含磷砂岩夹磷块岩,长约7km,平均厚0.61m,平均品位P2O522.31%,属于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3、建筑材料
(1)砂岩
测区内沧浪铺组关山段的砂岩、缩头山组的砂岩、上禄丰组下段的砂岩等,在人民桥、后冲、洒普山、狮山等地都有分布,可用作建筑材料、装饰板材,其中位于木果甸的缩头山组石英砂岩中的SiO2含量在95.06—95.74%,可用作硅石矿。1
(2)石灰岩矿
测区内共有两个大型的石灰岩矿采石场。一个产于文笔山单斜的鱼子甸组第二段中的隐晶—细晶石灰岩,长600—700m,厚约4m,属于沉积型石灰岩矿床;另一个位于沙朗村村南800m处,产于寒武系中统的陡坡寺组中的细晶灰质白云岩,开采出露面厚约15—20m。
测区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棉矿、赤铁矿、钛铁砂矿、磷矿、建筑材料及水资源等。各矿产矿点简述如下:
(一)金属矿产
1、铁矿
(1)、鲕状赤铁矿
测区内芭蕉箐—文笔山一带中的泥盆统鱼子甸第一段夹有两层沉积型鲕状赤铁矿,矿体向西倾,倾角在10—15°,产于单斜构造内,矿体长4km,宽1.5—3.5Km,东厚(4—6m)、西薄(1—2m),平均品位TF43.8%,储量达870万吨。
(2)、钛铁砂矿
测区内共有太铁砂矿7处。所有太铁砂矿均为富含钛铁矿的辉绿岩经风化后在地表太铁砂富集而形成的风化型太铁砂矿床。
(二)非金属矿产
1、石棉矿
该矿点位于狮子山向斜北侧及东侧,产于狮子山黑云辉绿岩体与Z2d2的白云质灰岩外接触带中,近矿围岩普遍具大理岩化、蛇纹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围岩蚀 变,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290∠4—12。有三个矿体,长300—480m,延深200—300m,厚0.12—1.5m。石棉呈 单式脉、网脉、复试脉,以蛇纹石石棉为主,少量滑石、方解石。储量达1.4129万吨,为接触交代型蛇纹石石石棉矿床。
2、磷矿
在乌龙硐—吉家村一带,震旦系灯影组第三段的含磷砂岩夹磷块岩,长约7km,平均厚0.61m,平均品位P2O522.31%,属于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3、建筑材料
(1)砂岩
测区内沧浪铺组关山段的砂岩、缩头山组的砂岩、上禄丰组下段的砂岩等,在人民桥、后冲、洒普山、狮山等地都有分布,可用作建筑材料、装饰板材,其中位于木果甸的缩头山组石英砂岩中的SiO2含量在95.06—95.74%,可用作硅石矿。1
(2)石灰岩矿
测区内共有两个大型的石灰岩矿采石场。一个产于文笔山单斜的鱼子甸组第二段中的隐晶—细晶石灰岩,长600—700m,厚约4m,属于沉积型石灰岩矿床;另一个位于沙朗村村南800m处,产于寒武系中统的陡坡寺组中的细晶灰质白云岩,开采出露面厚约15—20m。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测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主要含水层有:
(1).第四系河流冲击层,主要右由砾石、砂、砂质粘土所组成,厚0——20米,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菜园河两 岸,其下伏基岩为T3s、J1xl、J2sl1、J2sl2等地层的紫红色泥岩夹灰绿、灰黄色粉-细砂岩,为隔水层。根据民井测量的潜水位,潜水的流向为 由M07、M05、M04向M01、M06、M02、M03方向流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水库灌溉耕地水及少部分基岩裂隙水。
(2).侏罗系中统上禄丰组下段底部石英砂岩层,赋存碎屑岩类裂隙空隙水,富水性中等。在石头房、后冲一带,T3s、J1xl、J2sl1、J2sl2地层构成开阔的、长宽大致相等的向斜构造(即后冲向斜)。向斜的核部J2sl2为,两翼分别为T3s、J1xl地层。
该石英砂岩含水层位于J2sl1下部,厚约20—50米不等裂隙发育,其下伏为J1xl紫红色泥岩,上覆为J2sl1上部紫红色泥岩,上下均为隔水层,此含水层具有承压含水层性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沿裸露的含水层砂岩裂隙渗入往向斜核部径流汇集,再由地势较低的砂岩裂隙中流出。例如在喜雀窝的Q1流量为4.8L/S。
该含水层出露于盆地南部石头房及盆地西部的三家村、百龙阱一带。
在三家村、白龙井一带,是武定盆地,核部为J2Sl2地层,地层两翼分别为T3S、J1Xl、J2sL1地层,受到近南北向新庄湾一高家村断层的破坏,在断层测面产生了透水裂隙,含水层中的裂隙水可能沿断层透水裂隙排入潜水或地势较低的菜园河。
(3).泥盆系中统鱼子甸组第二段的岩溶水。出露于实习区东部的龙潭村-赵家庄一带。岩性组合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粉砂岩,厚164米,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倾角10°以下,近似水平。
下伏地层为D2y1,为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为隔水层。该岩溶含水层,绝大部分裸露,仅局部有D2y3紫红灰绿色泥岩,灰褐色砂岩覆盖。该层厚度大,主要 由大气降水补给,由岩溶渗出,内部各层的溶蚀强度不等,但均可连通,在底部形成裂隙管道流。至山坡地带受第四系阻挡,从溶隙中流出。Q2流量为1.25 L/S.,Q3 为2.58 L/S另外,在赵家庄水库库底有数处泉点补给水库。
二、地下水类别与含水层组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水
土壤水
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及悬留毛细水及重力水
裂隙岩层浅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
潜水
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
裸露地表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承压水
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松散岩类空隙水
实习区松散岩类空隙水是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由于测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自然、地理环境多变,致使第四系岩性、岩相 以及厚度变化大。泉点成因类型主要以坡积、冲积等未固结疏松的砾、砂、砂质粘土为主的孔隙水呈渗流或股流出露,泉点流量1.8—2L/S。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实习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与石炭系的泥岩夹细砂岩、是石英砂岩层,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一中等,主要位于实习区的南部的J2Sl1及实习区东南部的D2y2,地表风化强烈,岩石破碎成块体,粒度小。泉点流量1.5—3L/S(为孔隙水渗流出露)。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实习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的灰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中等,含水层主要位于新庄湾-高家村断层的两侧及韩家村北部,出露面积较小,地表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岩溶水随落水洞流出。
(4)、基岩裂隙水
实习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中,含水层位于区西北部、东南部及中部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大面积出露,在实习区西北部风化强烈,辉绿岩呈砂状。
测区内地下水的类别有:孔隙型——潜水;风化裂隙水;岩溶水。各类别的地下水分别叙述如下:
(一)、孔隙型——潜水
此种类型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此外,在喜鹊窝发现的泉点(Q1)是出露于J2sl1地层中,是J2sl1的风化产物中所存留的水。
(二)、裂隙水
测区内出现的裂隙水主要是风化裂隙水。在大以波出露的井点(M05)所含的水就是来源于辉绿岩体()的风化裂隙水。
(三)、岩溶水
测区内最主要的水源就是储存于灰岩中的岩溶水。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地下水的循环特点,补给区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东部高海拔地区及北部的辉绿岩区,水位埋深>40米。实习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15° 左右,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垂向深入补给地下水,另外还有单元地段的测向补给,河流的入渗 补给。
地下水的垂向补给:实习区碎屑岩分布区,影响垂向渗入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西部及东部的碎屑岩分布区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带较厚,利于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碳酸岩分布区在补给区垂直岩溶贯入为主要形式,径流区则沿溶隙垂向渗入。
地下水的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地表水沿裂隙补给含水层;二是人工渠道,农田水以间接的方式测向补给。
3.2地下水的径流
实习区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向实习区中部径流。径流特点为: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一般径流途径教远;径流方式以岩溶流,裂 隙流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受构造、地貌条件控制,为沿构造和岩层走向的纵向流水动力特征为缓变、流,部分为急变流。
3.3地下水的排泄
实习区地下水的以水平排泄为主,其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由补给、径流区向排泄区运移,在低洼的河谷、盆地边缘排泄。以实习区泉点出露地貌位置来看,各 类型地下水排泄与地貌的关系密切。孔隙水集中在盆地中排泄;裂隙水在沟谷、陡坡、低洼处排泄;岩溶水在盆地、洼地边缘,谷地及山坡、山脚排泄。从地形不同 高程和泉点排泄量分析,实习区1710-1750米为主要排泄区。
测区内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越流补给。
四、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4.1地下水动态因素:
气象因素:
实习区6-10月为雨季,降水显著增多,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补给量大于排泄量。11-5月为旱季,降水较少,地下水位逐渐降低,补给量小于排泄量。
水文因素:
雨季菜园河的水量增大,水量补给使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水位上涨明显,远离菜园河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补给水位上涨不明显。旱季,河水补给使第四系空隙水含水层上涨不明显。
地质因素: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较深,降水对第四系含水层影响不大,孔隙水与岩溶水同样埋藏相对较厚,降水对其影响也不大。
此外,人为活动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动态,人类活动通过加强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在测区内因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当地居民对农作物的大量灌溉,会使地下水位抬高,影响地下水动态平衡。
4.2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收入(A)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X)、地表水流入量(Y1)、地下水流入量(W1)、水汽凝结量(Z1);支出量(B)一般包括:地表水流出量(Y2)、地下水流出量(W2)、蒸发量(Z2)。均衡期水的储量变化为△W,则水均衡方程式为:
A- B=△W
即: (X+Y1+W1+Z1)—(Y2+W2+Z2)=△w
一、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测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比较贫乏,主要含水层有:
(1).第四系河流冲击层,主要右由砾石、砂、砂质粘土所组成,厚0——20米,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富水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中部的菜园河两 岸,其下伏基岩为T3s、J1xl、J2sl1、J2sl2等地层的紫红色泥岩夹灰绿、灰黄色粉-细砂岩,为隔水层。根据民井测量的潜水位,潜水的流向为 由M07、M05、M04向M01、M06、M02、M03方向流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水库灌溉耕地水及少部分基岩裂隙水。
(2).侏罗系中统上禄丰组下段底部石英砂岩层,赋存碎屑岩类裂隙空隙水,富水性中等。在石头房、后冲一带,T3s、J1xl、J2sl1、J2sl2地层构成开阔的、长宽大致相等的向斜构造(即后冲向斜)。向斜的核部J2sl2为,两翼分别为T3s、J1xl地层。
该石英砂岩含水层位于J2sl1下部,厚约20—50米不等裂隙发育,其下伏为J1xl紫红色泥岩,上覆为J2sl1上部紫红色泥岩,上下均为隔水层,此含水层具有承压含水层性质。
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沿裸露的含水层砂岩裂隙渗入往向斜核部径流汇集,再由地势较低的砂岩裂隙中流出。例如在喜雀窝的Q1流量为4.8L/S。
该含水层出露于盆地南部石头房及盆地西部的三家村、百龙阱一带。
在三家村、白龙井一带,是武定盆地,核部为J2Sl2地层,地层两翼分别为T3S、J1Xl、J2sL1地层,受到近南北向新庄湾一高家村断层的破坏,在断层测面产生了透水裂隙,含水层中的裂隙水可能沿断层透水裂隙排入潜水或地势较低的菜园河。
(3).泥盆系中统鱼子甸组第二段的岩溶水。出露于实习区东部的龙潭村-赵家庄一带。岩性组合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粉砂岩,厚164米,为单斜构造,倾向西,倾角10°以下,近似水平。
下伏地层为D2y1,为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为隔水层。该岩溶含水层,绝大部分裸露,仅局部有D2y3紫红灰绿色泥岩,灰褐色砂岩覆盖。该层厚度大,主要 由大气降水补给,由岩溶渗出,内部各层的溶蚀强度不等,但均可连通,在底部形成裂隙管道流。至山坡地带受第四系阻挡,从溶隙中流出。Q2流量为1.25 L/S.,Q3 为2.58 L/S另外,在赵家庄水库库底有数处泉点补给水库。
二、地下水类别与含水层组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水
土壤水
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及悬留毛细水及重力水
裂隙岩层浅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
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
潜水
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
裸露地表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承压水
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
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1)、松散岩类空隙水
实习区松散岩类空隙水是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武定盆地。由于测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自然、地理环境多变,致使第四系岩性、岩相 以及厚度变化大。泉点成因类型主要以坡积、冲积等未固结疏松的砾、砂、砂质粘土为主的孔隙水呈渗流或股流出露,泉点流量1.8—2L/S。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实习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与石炭系的泥岩夹细砂岩、是石英砂岩层,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一中等,主要位于实习区的南部的J2Sl1及实习区东南部的D2y2,地表风化强烈,岩石破碎成块体,粒度小。泉点流量1.5—3L/S(为孔隙水渗流出露)。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实习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的灰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该含水层富水性为贫乏-中等,含水层主要位于新庄湾-高家村断层的两侧及韩家村北部,出露面积较小,地表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岩溶水随落水洞流出。
(4)、基岩裂隙水
实习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中,含水层位于区西北部、东南部及中部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大面积出露,在实习区西北部风化强烈,辉绿岩呈砂状。
测区内地下水的类别有:孔隙型——潜水;风化裂隙水;岩溶水。各类别的地下水分别叙述如下:
(一)、孔隙型——潜水
此种类型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此外,在喜鹊窝发现的泉点(Q1)是出露于J2sl1地层中,是J2sl1的风化产物中所存留的水。
(二)、裂隙水
测区内出现的裂隙水主要是风化裂隙水。在大以波出露的井点(M05)所含的水就是来源于辉绿岩体()的风化裂隙水。
(三)、岩溶水
测区内最主要的水源就是储存于灰岩中的岩溶水。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地下水的循环特点,补给区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东部高海拔地区及北部的辉绿岩区,水位埋深>40米。实习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年平均气温15° 左右,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垂向深入补给地下水,另外还有单元地段的测向补给,河流的入渗 补给。
地下水的垂向补给:实习区碎屑岩分布区,影响垂向渗入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西部及东部的碎屑岩分布区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带较厚,利于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补给地下水。碳酸岩分布区在补给区垂直岩溶贯入为主要形式,径流区则沿溶隙垂向渗入。
地下水的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测向补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地表水沿裂隙补给含水层;二是人工渠道,农田水以间接的方式测向补给。
3.2地下水的径流
实习区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向实习区中部径流。径流特点为: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一般径流途径教远;径流方式以岩溶流,裂 隙流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局部地下水径流方向受构造、地貌条件控制,为沿构造和岩层走向的纵向流水动力特征为缓变、流,部分为急变流。
3.3地下水的排泄
实习区地下水的以水平排泄为主,其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由补给、径流区向排泄区运移,在低洼的河谷、盆地边缘排泄。以实习区泉点出露地貌位置来看,各 类型地下水排泄与地貌的关系密切。孔隙水集中在盆地中排泄;裂隙水在沟谷、陡坡、低洼处排泄;岩溶水在盆地、洼地边缘,谷地及山坡、山脚排泄。从地形不同 高程和泉点排泄量分析,实习区1710-1750米为主要排泄区。
测区内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越流补给。
四、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4.1地下水动态因素:
气象因素:
实习区6-10月为雨季,降水显著增多,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补给量大于排泄量。11-5月为旱季,降水较少,地下水位逐渐降低,补给量小于排泄量。
水文因素:
雨季菜园河的水量增大,水量补给使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水位上涨明显,远离菜园河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补给水位上涨不明显。旱季,河水补给使第四系空隙水含水层上涨不明显。
地质因素: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较深,降水对第四系含水层影响不大,孔隙水与岩溶水同样埋藏相对较厚,降水对其影响也不大。
此外,人为活动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动态,人类活动通过加强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在测区内因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当地居民对农作物的大量灌溉,会使地下水位抬高,影响地下水动态平衡。
4.2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收入(A)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X)、地表水流入量(Y1)、地下水流入量(W1)、水汽凝结量(Z1);支出量(B)一般包括:地表水流出量(Y2)、地下水流出量(W2)、蒸发量(Z2)。均衡期水的储量变化为△W,则水均衡方程式为:
A- B=△W
即: (X+Y1+W1+Z1)—(Y2+W2+Z2)=△w
第四章 测区地下水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下水储量及富水块段分析
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内有水库,可供武定人们使用。
实习区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块段:
赵家庄富水块段:位于赵家庄水库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含水层为泥灰岩、泥岩、白云岩,北东-南西展布。该富水块段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库补给及地下水分水岭的补给,区内孔隙发育,富水均匀,随季节性变化不大。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
实习区Q1、Q3、Q4、Q5 号泉(位于喜鹊窝附近)水质较好,泉甘甜可口,可直接饮用。Q2号泉水质均较差。民井、沟流中的水也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灌溉农田。实习区最南端的水库中的水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旱季灌溉农田。赵家庄水质较好,可供武定县人们直接使用
一、地下水储量及富水块段分析
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内有水库,可供武定人们使用。
实习区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块段:
赵家庄富水块段:位于赵家庄水库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含水层为泥灰岩、泥岩、白云岩,北东-南西展布。该富水块段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库补给及地下水分水岭的补给,区内孔隙发育,富水均匀,随季节性变化不大。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
实习区Q1、Q3、Q4、Q5 号泉(位于喜鹊窝附近)水质较好,泉甘甜可口,可直接饮用。Q2号泉水质均较差。民井、沟流中的水也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灌溉农田。实习区最南端的水库中的水不可直接饮用,多用于旱季灌溉农田。赵家庄水质较好,可供武定县人们直接使用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短暂的地质实习内和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该地区总结为以下三点:
1、实习区地层出露较好,岩层较完整,地下水含水层出露较明显,主要排泄区集中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边缘。雨季武定居民饮用水多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旱 季饮用及农业灌溉多为赵家庄水库提供。地下水分水岭分布于东部与西部的高山地带,向西部与东部径流,沿排泄区进行排泄。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河流较少, 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
2、测区主要的赋水类型:空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实习区内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七个地层出露。
4、实习区主要构造有断层及褶皱,构造总体是北东-南西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形成倒转褶皱。
三、建议
本次实习总体来说是可以的,实习环境良好,业余活动丰富。但有些地方还是略有不足。如:
1、 本人认为指导老师可以再多,一组应多指定几个指导老师。
2、 野外实习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地形、环境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实习。
3、 实习时间较仓促希望以后有更多时间能够较深入的认习区的地质构造情况。
一、结论
在短暂的地质实习内和通过野外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该地区总结为以下三点:
1、实习区地层出露较好,岩层较完整,地下水含水层出露较明显,主要排泄区集中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边缘。雨季武定居民饮用水多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旱 季饮用及农业灌溉多为赵家庄水库提供。地下水分水岭分布于东部与西部的高山地带,向西部与东部径流,沿排泄区进行排泄。实习区地下水资源贫乏,河流较少, 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
2、测区主要的赋水类型:空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实习区内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七个地层出露。
4、实习区主要构造有断层及褶皱,构造总体是北东-南西向,褶皱构造多为平缓开阔。断裂构造主要有狮山大断层,断层附近地层直立、倒转形成倒转褶皱。
三、建议
本次实习总体来说是可以的,实习环境良好,业余活动丰富。但有些地方还是略有不足。如:
1、 本人认为指导老师可以再多,一组应多指定几个指导老师。
2、 野外实习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地形、环境的影响,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实习。
3、 实习时间较仓促希望以后有更多时间能够较深入的认习区的地质构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