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结构分析总结
huangzheng1992
2015年08月12日 14:02:04
只看楼主

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值进行了限制 , 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 , 以减小扭转效应。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 非耦联是指平动与扭转分开考虑,在各自独立的坐标系里分析,互相无关。

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值进行了限制 , 其目的就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能过弱 , 以减小扭转效应。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
非耦联是指平动与扭转分开考虑,在各自独立的坐标系里分析,互相无关。
耦联是指扭转和平动同时出现在一个振型中,动力响应为多坐标系运动分量的合成。
位移比--- 是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本楼层平均值的比 。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同周期比的概念一样都是为了控制建筑的扭转效应提出的控制参数。位移比的限值是根据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确定的,其平均位移的计算方法,也基于“刚性楼板假定”。
层间位移比: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位移角的比值。
位移角:楼层竖向构件层间位移与层高只比。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
控制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主要为了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
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它是影响重力二阶( p- Δ)效应的主要参数 , 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 , 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
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 当刚重比大于 10 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 20% 以内 , 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 20 , 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 , 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 1.4 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 2.7 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 5% 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
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 3.5S 的结构 , 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 , 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 , 顶层最大 , 故实际工程中 , 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 , 由下到上 , 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 .
( )轴压比 指柱 ( )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 )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倾覆力距比 高规 8.1.3 条、抗震规范第 6.1.3 条规定,框架 - 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百分比 50% ,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还有高层建筑高宽比,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比,梁柱的剪跨比、剪压比,柱倾覆力矩与总倾覆力矩之比等等。它们对于实现“强剪弱弯”,“强墙弱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均起着重要作用。
 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例如一层框支)及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
1 .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 1.2 ,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 .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 .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 .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 .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 , 几乎都会产生扭转 , 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


huangzheng1992
2015年08月12日 14:04:26
2楼
主振型的概念:对于地震引起的结构反应而言,参与振型贡献最大的就是主振型。衡量贡献大小有2个指标较合适,一是基底剪力贡献,二是应变能贡献。基底剪力贡献较易为工程技术人员接受。SATWE给出每个振型每个地震方向的基底剪力贡献。用于判断每个地震方向的主振型。
主振型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不是最容易被激励起的振型,但是它一旦被激励起了,那么它就是结构振动的主要成分,所以我们在抗震的时候我特别给与关注,尽量避免它与扭转振型靠近。
振型特征判断还与宏观振动形态有关。对结构整体振动分析而言, 结构的某些局部振动的振型是可以忽略的,以利于主要问题的把握。可以采用振型总剪力的大小来判断或者振型质量参与系数来判断。忽略某些总剪力很小或者质量参与系数很小的振型,而保留那些相对较大的振型。
回复
qiangxq1
2015年08月13日 08:15:17
3楼
谢楼主分享!!!!!
回复
采菇凉的蘑菇
2015年08月13日 08:19:53
4楼
温故而知新
回复
huangzheng1992
2015年08月13日 08:21:53
5楼
参数设置问题总结
之所以考虑楼面活荷载折减,是因为要考虑楼面活荷载同时出现的概率问题。在这里活荷载出现的概率大小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一是同一平面内同时达到活荷载设计值的概率大小,如消防车同时出现的可能性问题;还有就是对多、高层建筑,上下楼层同时达到活荷载设计值的可能性。因此,把握活荷载出现的规律,合理确定其折减系数,可避免结构设计的浪费。对不同类型的荷载或作用(如消防车荷载、人防爆炸荷载、地震作用等)还应注意同时出现的可能性。
单向板楼盖次梁的折减系数是0.8,单向板楼盖主梁的折减系数是0.6,主梁的折减系数比次梁小。楼层活荷载的折减系数与从属面积有关,即:构件承担的面积越大,其活荷载同时出现的概率就越小。一般情况下,次梁的从属面积较小而主梁的从属面积较大,且荷载的传递路径一般从板到次梁再到主梁。所以主梁的折减系数要比次梁小。
活荷载同时出现的概率的大小问题,一般情况下,楼层数量越多,各层活荷载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周期折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结构计算中充分考虑填充墙刚度对计算周期的影响,主体结构的类型及填充墙的类别和填充墙的多少决定了折减系数的大小。主体结构刚度愈大填充墙对结构周期影响越小,反之,则越大;填充墙的自身刚度越大,对主体结构周期影响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关于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框架部分地震力调整系数 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刚度远大于框架部分,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地震力,框架按其刚度分担的地震作用很小,若直接按此计算结果进行框架设计,则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在剪力墙开裂后很不安全。
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又称地震力调整系数,此系数可以用于放大或缩小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取1. 0,即不调整,特殊情况下,为提高或降低结构的安全度,可取其他值,一般取值为0. 85~1. 50。
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略小于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时,为简化设计,常采用加大地震作用调整系数的办法。但当调整系数大于1. 3时,应调整结构体系或结构布置或调整地震波。
楼层剪力不满足《抗震规范》第5. 2. 5条规定的剪力系数要求时,也可通过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加大楼层地震剪力。但当调整系数大于1. 3时,说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不合理,需采取调整措施,调整结构体系或结构布置。
由于梁和现浇楼板是连成一体的T形截面梁,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计算程序计算时,程序在梁的刚度计算时,只能计及无翼缘的矩形截面梁刚度(EIb ),因此,需要采用梁刚度放大系数C来近似考虑现浇楼板(及装配整体式楼盖)对梁刚度(EI )的贡献,即考虑现浇楼板影响后梁的刚度EI=CEIb.
一般情况下现浇楼盖的边框梁取C=1.5,中间框架梁取C= 2.0 。
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只适用于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计算程序中,采用弹性楼板假定的计算程序,能自动考虑现浇楼板对结构抗弯刚度的贡献,因此不需要采用梁的刚度放大系数,即梁刚度增大系数对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的梁不起作用。
梁刚度放大系数影响的只是梁的内力(即效应计算),不影响构件的配筋计算(即抗力计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