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气候频频发生的情况下,景观设计师不应该被动接受,而是应该通过自然生态的手段建设良好的生存条件。 1 气候与城市的压力 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使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是敬畏自然,对特殊自然现象的出现认为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每当此类现象出现后,人类除了祈祷和忏悔之外就没有别的途径。 工业文明到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敬畏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当特殊自然现象出现后,人类的对策是更高的堤岸,更宽的排水系统和更厚的钢筋混凝土。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觉得已经征服了自然。
1 气候与城市的压力
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使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我们是敬畏自然,对特殊自然现象的出现认为是自然对我们的警告,每当此类现象出现后,人类除了祈祷和忏悔之外就没有别的途径。
工业文明到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敬畏自然变成了征服自然。当特殊自然现象出现后,人类的对策是更高的堤岸,更宽的排水系统和更厚的钢筋混凝土。在一段时间内人们觉得已经征服了自然。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发现自然好像变得不再熟悉,变得不再驯服,难以控制。2005年美国”卡特利纳”的飓风和2010年日本的地震和海啸给大家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两个国家在自然的面前也变得束手无策。大家把这些“陌生的”气候现象称之为“极端”天气。从自然环境学科上看,这些被称为“极端”天气的现象过去曾经发生过,未来也会再次发生。而现在之所以被称为极端天气,是因为它过分地偏离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气候平均状态。
追本溯源,极端气候的频频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正是人类无尽地索取使自然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向海洋争取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当极端气候与人类自身发展出现冲突后,摆在我们景观设计师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被动地接受,继续对环境“涂脂抹粉”“粉饰太平”;二是主动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生态自然的手法建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弥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伤害。寻求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方向和机会。
本文通过对大连凌水湾二期滨海景观规划项目设计的介绍,表述了本人对自然、对城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2 项目简介
凌水湾二期海滨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3.5公里。凌水湾二期海滨区保留了天然海湾的特色,利用北侧山势塑造出优美的海湾环境。沿岸设计范围包括沿岸45至65米宽的范围。设计同时也按各段或节点的需要调整范围,有的地方宽一些,有的地方窄一些,45至65米宽的范围是各变化的设计范围标准。在这个区域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尽量宽的绿化带,中间设人行道和辅道以便分开近岸无建筑地带和道路另外一侧的发展用地。考虑到海浪等原因,凌水湾二期不设沙滩。
本区域将被打造成象征大连当今与未来的地标,我们以“明珠锦线”这一大连独有的充满滨海韵味的元素为概念来塑造滨水区。锦线就是延滨水区的人行大道,它把七颗明珠依次串连。每一颗明珠都是一个把人们吸引至水边的公共设施。
3 景观规划原则
3.1 亲水性 水是所有景观的根本要素。水所具有的自然美学特质能吸引人亲近、游赏。因为陆地与水域的交界处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能够给交界处的人员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且越靠近水域,带来的体验效果尤其明显,因此应该要求对水域边缘进行精心的设计,应该尽量缩近人员亲水距离,增加亲近水体的体验方式。水的表现和美学特性影响并塑造着每一处景观。结合海洋的潮汐特点,尊重自然、顺应大自然,因地制宜,使人们能够安全地亲近海,接触海,感受海。
3.2 连通性 滨海景观规划思考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滨海较为狭窄的范围,而应该是一个全域性空间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完整思考。引入景观设计的理念,可以为城市创造全新的空间,形成较好的滨海特色风光。滨海景观是一种线性景观,线性景观能够形成系统,引导该区域的发展。例如:系统的线性景观能为人们在社区中进行交通的有效战略措施。同传统公园相比,线性景观由于延伸产生了相当长的路径,因而能够创造出更多公众可达的外缘地区,将产生更高的公众收益。
3.3 生态性 成功的景观区域总是特意保护并加强场地原有的自然美景。它们允许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周围的景色——年年不同,季季各异。滨海景观强调连贯与统一;增强水岸的开放空间,使之成为连贯的绿色走廊。公共滨水区以及休闲区形成一个绿色地带,是绿带向城市扩张、渗透,与城市其他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
4 与水运设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协作
4.1 水运所的合作 首先在大连理工大学水运所关于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岸坝形式的概念设计。根据项目区域的不同,提出5种岸坝的建议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和比较。在中期扩初阶段,根据前期方案,景观设计从亲人尺度(以人的视点和感受为主)效果出发,对各级平台宽度、绿化宽度,平台高层、堤坝护岸的轮廓外形、人行交通的开口位置等细节方面和水运所进行设计上的协调和深化,配合完成扩初设计和专家评审。在后期施工图阶段,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景观设计专门研究具体景观硬质铺装材料的效果和室外使用特性,以及植物种植上的盐碱化处理的探讨。由于海浪对近海区域硬质铺装会产生影响,专门咨询相关有经验的工程单位,提出了“整体现浇艺术地面、艺术墙面”应用于滨海道路的方案建议,供业主选择。
4.2 规划设计部门的合作 前期方案阶段,协助业主在规划概念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层面景观方面的修改意见。例如:亲水岸线设置的位置和长度的建议,线形绿化廊道贯通的调整等。在报批阶段,根据最终报批的图纸,进行景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5 与自然的关系
5.1 植物树种的选择 强调种植养护上低维护的概念。种植设计结合点、线、面、立体空间,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绿化。由于临海,水深浪大、海风大,堤岸前沿种植很难成活,绿地设置在堤岸后端,地形相对较高处。树种选用抗性强、耐海潮风、耐盐碱的植物。常绿和落叶植物搭配,以落叶树为主,花灌木点缀,强调季相及色相变化。线型林缘线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感,乔木、灌木、草皮的合理配置,在生态上更贴近自然,在景观上富有高、中、低丰富的层次。
5.2 盐碱土壤修复的实践 对填海区域的土壤进行“土壤修复工程”,并单独立项进行设计和施工。为了保证“土壤修复工程”中责任清晰和项目协同性,建议业主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操作方式。即由土壤修复施工单位进行相应的“土壤修复”设计方案,以及工程造价和保障体系,按照确定的方案进行施工。由于“土壤修复工程”的专业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具备“土壤修复设计”资质或“环保专项施工”资质。
5.3 区域水体利用的尝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内降雨分配不均、雨季多暴雨,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干湿交替的影响,要考虑场地雨水利用与蓄滞洪水功能。①渗透性的绿色街道和层进的边缘。②新整合的互利基础设施有助于城市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6 结语
本项目设计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精彩的线性公园。一个成功的公园都有能够吸引游客的景观和设施。它们可以是固定设施,也可以是在特定时段的节目与功能,或是某种独特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滨海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态的景观手段。充分利用该区域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努力把凌水湾二期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滨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