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惠灵顿海滨区鸟瞰图安谰廊剖面图莱特事务所设计的“惠园”和弗兰克·基茨公园地峡集团设计的方案“文化之舰”HBO+EMTB是屋所与土人设计协助完成的设计方案“中国结” 惠灵顿作为新西兰的行政首府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历史悠久,是新西兰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像许多海滨城市一样,惠灵顿2km的海岸线也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的运输港口发展为港口和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多功能区。这里坐落着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等主要的文化设施、餐饮购物娱乐设施以及由仓库改建的住宅楼。滨海区的“变脸”还包括许多新建的公园和2006年初开始运营的位于南端的威坦哲公园。
新西兰惠灵顿海滨区鸟瞰图
安谰廊
剖面图
莱特事务所设计的“惠园”和弗兰克·基茨公园
地峡集团设计的方案“文化之舰”
HBO+EMTB是屋所与土人设计协助完成的设计方案“中国结”
惠灵顿作为新西兰的行政首府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历史悠久,是新西兰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像许多海滨城市一样,惠灵顿2km的海岸线也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的运输港口发展为港口和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多功能区。这里坐落着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等主要的文化设施、餐饮购物娱乐设施以及由仓库改建的住宅楼。滨海区的“变脸”还包括许多新建的公园和2006年初开始运营的位于南端的威坦哲公园。
海风轻拂的惠灵顿北部海港凭借其兴旺的休闲游艇业、商业性捕鱼和港口运输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所有的活动均经惠灵顿滨海有限公司这个特殊的行政机构在市议会的监督下运营。公司主要负责该地区每日的运营管理以及包括开放空间在内的各种设施的开发与管理。
位于原有公共空间的弗兰克·基茨公园(以一名前市长的名字命名)也在滨海新规划中(惠灵顿滨海规划框架2001年,第35页)。它巧妙地与城市肌理相结合,将可用空间、海滨以及为观赏游艇(每年一度的龙舟赛)和海湾美景而建的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完美融合在一起。尽管公园占地仅有2万平方米,但它自20世纪80年代末建成以来就备受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园区内零星点缀着些可用来遮风避雨的景观小品、一个健身场所和诸多的雕塑品、纪念物和公共艺术。然而大约1/3的园区位于地下停车场之上,这样不仅使屋顶与主要通道相分离,而且与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缺乏联系,这也是将其进行重新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处文化景观,惠灵顿滨海景观设计也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要体现出艺术性和纪念性,而且要展现出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群的风采。华人为现代新西兰,特别是惠灵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紧随欧洲殖民者的步伐,在140年前就定居新西兰。尽管惠灵顿已与北京和厦门结为友好城市,但是当地的华人移民至今没有专门的纪念馆或公共空间来记录他们对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叶,当地华人在伊瑟·冯的带领下创立惠灵顿中国园林协会(WCGS),希望在滨海区内修建一座花园来改变这种状况,同时社会各界也为学会基金的成立慷慨解囊,使之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协会与城市签署的第一份协议就是在威坦哲公园内修建园林;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该地块并不适合开发,它下面的停车场就为设计带来诸多的局限性。
第二块已获批准的选址是预计2008年至2009年开发的弗兰克·基茨公园。尽管地下停车场也为该地块的规划带来一定限制,但它仅占总面积的1/3。
由于公园和占地具有极高的公众价值,因此设计品质的需求和设计师的选择就通过有限竞标开展。适合并具有资质的设计公司首先递交意向申请书;接下来5家公司通过初审,并要求他们开展公园的概念设计,其中包括一座中国园的设计。这些公司的设计方案展现于本文。惠灵顿海滨有限公司和惠灵顿中国园协会与当地社团合作,收集了近70份书面意见书来最终确定其设计概要。概要中描述中国园占总面积2万平方米地块中的约3km2,是一座经典的“当代中国园”。它不仅“象征着惠灵顿华人和中国移民的沧桑历史,而且体现华人在丰富城市文化和城市结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它不仅与整个弗兰克·基茨公园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成为一处通过创新和富于想象力手法来诠释传统中式园林设计精髓的标志性景观。此外,这座中国园还充满活力、古朴醇厚,易于维护。”尽管园林拥有滨海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它的设计重点却在于重新诠释传统并巧妙结合市民生活空间(并非远离人们的生活)。
最终优胜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所产生。评审委员包括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兼惠灵顿中国园林协会顾问OiChoong、景观设计师罗宾·辛普森和城市规划师莫顿·格杰尔德,他们都是城市规划顾问和城市规划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社区代表罗莎蒙德·埃沃顿和滨海区首席执行官伊恩·派克。我本人也作为评审组织者而成为评审之一。我们认真评审设计师,参考社区、技术委员会、施工技术员和惠灵顿中国园林协会的各种评价。设计师的姓名在这一阶段中是不向评委公开的。
每一个设计都面临着设计概要和以不同手法结合人们的滨水生活环境来诠释当代中式园林所带来的挑战。设计方案中的挑战包括以何种方式或是否在园林和公园形式中和谐地将各种对立元素融合在一起,如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开放与封闭。许多设计公司(IsthmusGroup、HBO+EMTB与土人设计合作和ChowH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分别提出了中式园林设计极具参考价值的要素,如绿化种植和园区中富于象征意义的雕塑及建材。它们成为贯穿整个园区的整体元素。HBO+EMTB建筑设计事务与土人设计所采用的红门、红径和“丝带”作为整个园区的连接元素;而地峡集团(IsthmusGroup)则在临街路边设置中国植被和各种亭台楼榭,沿着杰沃斯码头与繁忙的街道浑然一体。澳大利亚悉尼周希尔建筑设计事务所(ChowHill)结合风水学说阐述整个园区的形式表达(基于中国古代“青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的四方之神),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圆形空间将土著毛利文化与外来的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串联起来。评审团则更关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规划的工程周期、避免增加新的负担而对现有停车场大规模改建或影响毗邻深港湾水域的利用)。此外,评审团还关注中式园林如何柔化给路人和街道带来的视觉冲击。它应是人们沉思冥想、倾诉反思的清雅之地。评委认为某些方案的设计过多地依赖中国文化,如红门、红径、亭台楼榭和中式植被,而摒弃了许多其他设计元素。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安全性,部分园区很少得到利用,而现在这些区域成为公园重新规划的关键元素,被不同的人群所利用。尽管中国园的设计独具一格,但正如社区一样,它也必须具有开放性、亲和力以及公园所应承载的功能性,如可以举办一些市民文娱活动等。
于是,其中一个方案脱颖而出。它不仅满足复杂的设计概要要求,而且寻求到传统与现代、规划中的对立元素(花园和市民公共空间)以及共生与独特之间的平衡。该方案由当地的一个协会命名为“惠园”。巧合的是该团队还负责设计北面最近完工的威坦哲公园。莱特景观设计事务所(Wraight&Associates)联合艾菲尔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AthfieldArchitects)共同赢得了设计,其中包括中国园林历史学家邓肯·坎贝尔、土木结构工程师邓恩·桑顿和机电工程师辛克莱·奈特·莫茨。该方案获得技术咨询委员会和惠灵顿中国园林协会的支持,它们都向评审团提交了报告和推荐信。
在评审团的评审下,胜出设计方案具有结构清晰、浑然天成等诸多优势。尽管设计看似简单朴素,但其细节中运用多种空间对照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该方案解决了园区外围空间的一些棘手问题,如增强园区南边界与繁忙街道和杰沃斯码头的联系,开拓一条从附近的城市中心沿威尔斯顿大街的主要观景带。与原来彼此孤立、难以通达不同的是新的园区设计运用不同的设计笔触,无论在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将园区与周边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建立有效的连接机制,甚至不惜改变高差来增强这种连接感,空间的每一部分不仅更加实用,而且易于监督和维护。
该方案除了各种实用性之外,中国园的设计也给评审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同样采用中国当代设计手法,但它别出心裁、引人注目,对营造滨水区域的整体感做出了积极贡献。方案中,中国园是一个围合的怡人之处,它独具特色,虚实结合的墙体一方面起到庇护之用,另一方面则巧妙地将海湾美景引入园中,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发挥到极致。园区的轴线沿线依次排列一组花园房,从附近威尔斯顿大街交叉口穿越一扇友谊门,沿着“天堂之墙”一直延伸到花园房:述往室和思来室,同时周边海滨美景仿佛一幅幅动人的油画令人心旷神怡。轴线最终到达位于原来的地下停车场之上、显著一隅的茶室,人们身处茶室,居高临下,周边美景纵览无余。所有这些空间都为讲述当地华人故事以及他们为惠灵顿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设计也确保中国园与周边园区的和谐共生,在周边园区内设有举办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草坪、公共步道、市民活动空间以及重新规划的健身场所。不同的空间特质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如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花园与市民活动空间、纪念与生活空间、传统与现代、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设计在空间形态中不断升华,逐步体现出惠灵顿的华人是如何在当代文化景观,即惠灵顿滨海区景观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又是如何在诸多社会群体溶合的多元文化中脱颖而出。
评审委员会将胜出方案推荐给公众,为公众所接受,并将它推入设计和施工阶段。惠灵顿参议院于2007年12月末接收了评审团的报告,工作一直持续到2008年。惠灵顿滨海区的善行园和新规划的弗兰克·基茨公园届时将成为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文化内涵,以多元文化构筑新型社会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