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景观建设的新趋势 1.1生态优先 在中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应坚持景观生态优先的原则。从选址、总体布局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考虑景观格局,是在难以满足景观最优格局的情况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达到的某种相对理想状态。 1.2人与自然的统一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于重视平面图形效果,把视觉的丰富性以及某些个人意志的象征性作为校园景观建设的出发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达到令师生满意的景观空间。这是一种非以人为本的,与自然割裂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为。
1.1生态优先
在中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应坚持景观生态优先的原则。从选址、总体布局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考虑景观格局,是在难以满足景观最优格局的情况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达到的某种相对理想状态。
1.2人与自然的统一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于重视平面图形效果,把视觉的丰富性以及某些个人意志的象征性作为校园景观建设的出发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达到令师生满意的景观空间。这是一种非以人为本的,与自然割裂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为。
1.3利用原有自然条件
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都不是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必然要依据原有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要考虑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及其他景观元素特征。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依自然而筑,尊重自然形成的山形、水体、地形、地貌、植被。
1.4文化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校园景观能培养师生品格与情操,规范师生行为,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人使命感、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1.5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校园景观设计应该是生态环境的创造或改造。这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校园处于一个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专用绿地的范畴,在城市景观生态中,是景观结构的一个斑块,其作用和地位对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只有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植被群落结构和良好的植物配置,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校园生态系统。
1.6设计的高情感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五个层次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与期待。高情感的设计必将是未来设计的一个主要方向,校园景观设计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校园空间利用者的各种需求,从而决定如何设置相应的景观设施。
2场所分析
场所的精神特征包括以下两方面:1)外在的环境的形状、尺度、质感、色彩等具体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文化。2)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件。场所最终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源于场所,高于场所,“神形合一”并令人感动的精神意义。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2Tiannorberg2Schulz)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在校园景观构建中更要重视超越于形式的内容的构建,达到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校园景观中,一棵老榕树的位置可以影响一座房子的位置,一条长凳和休息椅可能就蕴含了师生们美好往昔的回忆。在收拾和整理这些景观痕迹时就不能不重视这些内容。
2.1宏观层面
2.1.1时间维度———文脉传承
文脉原是指文学中“上下文”的意思。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文脉主义是随着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出现的。后现代建筑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缺乏对历史文脉的理解。后现代主义不仅重视建筑的功能空间,而且还重新赋予建筑以历史文脉的意义和人文精神,顺应了建筑本体的诉求。历史文脉对于校园文化景观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于场所的归属与认知必然要建立在一个具有文脉传承的环境之中,反之,则难以产生对于校园环境的认同,对于自身环境认知的混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比较深远的消极影响。
2.1.2空间维度———空间特质
校园环境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由于它处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里面,必然需要为这些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正处在身体与知识的发育与发展阶段,因此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这种空间的景观设计需要把握好服务于它们的特质。在空间之中需要对形、色、质都要有满足这个年龄以及学识阶段的人的特殊生理的、心理的要求。
2.1.3景观语义———深层机制
语言学中的语义总是与它所表达的话语含义或作品内容相关联。景观语义也是这样,它和景观中的含义或内容与景观意义联系在一起,景观语义的表达折射出我们的景观设计观与价值观。因此,景观语义是景观语言构成中最本质、最活跃,同时也是最难以一目了然的组成部分。景观语义以具体语形为载体。我们应当从景观语言的两大复合系统———形态语言系统和画境语言系统广义地去理解和运用“景观语形”这个概念。它既是指形体语言以及与之关联的色彩、肌理光照等各类语言所描绘的空间实体的“语形”,也指由造景、陈设、绘画、雕塑等各类语言所描绘的环境景物的“语形”。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之中,恰当的综合选择各种语言系统并运用比较好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良好的景观语言环境将是核心问题。
2.2微观层面
2.2.1空间处理手法———边界、围合与景观实体
边界是空间的限定要素,它构成空间的围合状态。围合的方式有:平行面的围合、L形面的围合、U形面的围合、四个面的围合。可以结合围合空间做一些设计处理———形成散步道与中庭的半户外活动空间。围合形成的中庭,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活动空间。周围的露台、外楼梯从整体上看宛如剧场的包厢。中庭可以成为举办各种活动的中心广场。各教室都面向中庭,配有围廊。面对走廊的教室能很容易地眺望到户外的景致,这样就没有通常被关在笼内的感觉。建筑自身的进深阻隔了夏日炎炎,却能把清风徐徐带入庭院,内部的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造就出明亮而清爽的空间,并且可以躲避强风携沙尘飞进教室。
2.2.2基质、廊道与斑块理论
1986年,Forman教授和Godron教授共同出版了重要专著《Land2scapeecology》,在该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这一景观生态学研究理论模式,基质代表了该景观或区域最主要的景观要素,斑块意味着景观要素的多样化,廊道意味着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与防护功能。一般来说,基质通常是景观系统中面积最大的景观部分,斑块是被基质包围的景观部分,廊道通常是景观系统中相对狭长的景观斑块。从宏观上而言,校园景观是作为大的城市背景之中的一小块肌理存在的,是一个斑块,城市大背景是这个校园景观的基质,而穿越它的道路、绿化带与河流等线形要素则是景观的廊道。从校园景观自身而言,这个体系也包含着基质、斑块与廊道的细分元素,各个细节的景观区域形成斑块,校园的大环境形成了基质,而连接这些面的线的要素则自然而然的形成廊道的形式。
3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世界,这种语境使得教育在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实现与突破上显得弥足珍贵与必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要让位于对于学生素质、情操、才能与思想的全方位的教育。校园景观环境的构建在其中将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从宏观上而言,良好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必将能够传承校园文脉,延续学生们对于学校文化的群体性历史记忆。从微观上来看,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在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景观环境之中让学生们获得良好的心灵体验,这些对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现实之中的一系列方式与方法的探索,无论是引入场所精神、文脉主义、景观语义的理论依据与思路,还是介入斑块、基质、廊道、边界、围合等景观设计处理技术手法都是围绕最终达到良好和谐的校园景观服务的。总之,理念先行之下的理论借鉴,带动手法与分析的介入最终至少将会诞生一种姿态———试图探索充满生活意义的,讲述故事的,表达情感的,展示体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