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方法,手绘作品表现作品欣赏
快乐心语
快乐心语 Lv.10
2015年01月29日 13:15:33
只看楼主

植物配置 认识了植物 那么如何配置 植物配置没有唯一性,没有对错,也是我们初学园林的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一个只认识十种植物的人也能配,一个认识几百种植物的人也可能只用十种来配,但是,无论是懂和不懂,是由效果决定的。植物设计也是在解决问题,不光光是观赏。 植物种植设计的一般原则 总体布局要协调,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满足生态要求(耐阴、耐水湿、阳性、耐修剪、耐烟尘),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灌木

植物配置 认识了植物 那么如何配置

植物配置没有唯一性,没有对错,也是我们初学园林的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一个只认识十种植物的人也能配,一个认识几百种植物的人也可能只用十种来配,但是,无论是懂和不懂,是由效果决定的。植物设计也是在解决问题,不光光是观赏。
植物种植设计的一般原则

总体布局要协调,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满足生态要求(耐阴、耐水湿、阳性、耐修剪、耐烟尘),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灌木200 毫米一株,乔木4 以上一棵、生长快慢)。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 四大要素:颜色、大小、质地、形态
灌木的配置同样也有方法的:
灌木也有骨架,骨架前后的配置是不同的。通常骨架后面可以放一些 大叶的,粗放型的,地被型的灌木 骨架前面可以放些观赏好的、色叶的、开花的、生长缓慢的灌木。画线时要保持外侧轮廓线的连续。灌木也有层次, 层次除高低层次外就是植物本身的形态,哪些是耐修剪的 ,哪些灌型是散的,可以把你常用的灌木按照由高到低的高度画出来,用来参考。再掌握不来就把你配好的灌木,拉出剖面看问题。层次不要太多三种到四种最多了。
植配是辅助景观设计的,是设计中的软景体现,可以更好的营造空间,增强景观氛围和感觉,有想法的植配是会让人感到非常舒服或有想象空间的。在做植配方案时,要找到理由(以免别人乱改你的方案)要结合功能,考虑人的体验和使用,品种其次。当你把握不好时,就把你配的植物从平面拉出立面草图勾一勾,大概就知道改哪里了。千万不要有空隙就塞一棵,也不要撒豆子,要寻找之间的联系。
平面布置类型

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林带、林植、绿篱及绿墙。( 密林、线状行道树、孤立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
几何线条与形状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
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来引导人们的视线。
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

孤植 树在数量上是少数的,但如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要求树木形体高大,姿态优美,树冠开阔,枝叶茂盛,或者具有某些特殊的观赏价值,如鲜艳的花果叶色彩、优美的枝干造型、浓郁的芳香等。
孤植树的树种有雪松、金钱松、马尾松、白皮松、垂枝松、香樟、黄樟、悬铃木、榉树、麻栎、杨树、枫杨、皂荚、重阳木、乌柏、广玉兰、桂花、七叶树、银杏、紫薇、垂丝海棠、樱花、红叶李、石榴、苦楝、罗汉松、白玉兰、碧桃、鹅掌楸、辛夷、青桐、桑树、白杨、丝绵木、杜仲、朴树、榔榆、香椿、腊梅等
一些保证植配效果的碎碎念:
在一个组团内要考虑常绿和落叶的比例,一定要有常绿植物,如果你的大乔是常绿是 你的二乔就可以落叶的开花的,如果你的大乔是落叶的那么你的二乔就要用常绿的。这样能保证冬天不会光秃秃。
配时要自己设计一些观赏距离,哪些适合远观,哪些可以与人亲近。植物最佳观赏面,朝向主要视点。路的转角、休息平台上、景观亭内、不同景观的停留视点上,对应我们植配的有没有考虑给它美配置,人们的视线将在哪里停留,他将看到什么,都是需要我们空间想向的。
把最美的都展现在前面,藏在后面多余的,就挪到看的见得地方,观赏好的大乔随便种就是浪费~ 把开花灌木的放在后面,也是浪费。(这次主要说小区,小区植配是不厌其精的。 公园就不是这种方式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免费打赏
whlq2008
2015年01月31日 09:49:54
2楼
很不错的,都是做植配需要注意的、、、、、
回复
wq453093930
2015年02月02日 13:42:13
3楼
特别棒的资料!
回复
co1423553605595
2015年02月25日 16:50:49
4楼
谢谢分享!
回复
co1423553605595
2015年02月27日 08:52:51
5楼
特别棒的资料!
回复
co1424917115984
2015年03月02日 16:46:52
6楼
谢谢分享!!
回复
cl6714
2015年03月26日 22:30:52
7楼
手绘不错,很生动,写楼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