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濒临北海,是个多暴雨的国家,其大多数城市的年降水总量远高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而荷兰的城市里却很少出现严重的雨涝。持续的暴雨也会造成地面湿滑,但一般不会有大量积水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正常生活的情况,更没有发生如近年来我国一些北方大城市因暴雨积水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性事件。这并非因为荷兰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高,更多地是与荷兰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地表水系统有关。在这里,笔者以荷兰最大的滨水新城阿尔梅勒(Almere)为例,分析其城市空间规划对雨洪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阿尔梅勒的地表水系统
阿尔梅勒属于荷兰弗莱福兰省(Flevoland),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卫星城,离阿姆斯特丹仅18公里,位于著名的兰斯塔德城市群(Randstad)的西北边缘。阿尔梅勒是典型的填海造田形成的圩田城市(编注:圩田指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有着荷兰城市常见的圩田水位、密集的运河和河道网络。秉承荷兰的水文化和城市建设传统,阿尔梅勒地表水系密布,功能复杂,管理严密,在创造城市空间与景观特点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所面临的诸多与水相关的问题。
图1:阿尔梅勒的地表水系由湖、运河、河道、沟渠等组成。
阿尔梅勒区域内的湖泊主要有三个:Noorderplassen湖、Weerwater湖和Leeghwaterplas湖。其中Noorderplassen湖和Weerwater湖的水面面积较大,是形成阿尔梅勒地表水系的主要湖泊,Noorderplassen湖位于阿尔梅勒的北部,面积约2平方千米;Weerwater湖位于阿尔梅勒的中部,面积约1.50平方千米。Leeghwaterplas湖位于两者之间,面积约0.3平方千米。阿尔梅勒有两条运河,分别是HogeVaart运河和LogeVaart运河,其宽约40-50米,运河的水面标高都高于两侧的城市地面。由于阿尔梅勒地区大多数地表高程低于周边湖海平面,运河成为连接城市内部地表水系与城市周边湖海的水道。运河可以调节城市地表水系的水量和水质,对于水路交通和生态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与典型的荷兰城市一样,阿尔梅勒具有密集的河道网络,河道宽度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连接了城市里的湖泊和运河,并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密切交织在一起。由于河道的水位不像运河的水位那样高于城市地面,所以河道空间可以成为可达性很强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河道的分布也使得城市被自然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
阿尔梅勒地表水系还包含大量宽度不超过3米的沟渠。这些沟渠如同毛细水网,把居住区、开放绿地等连接到河道空间。沟渠里的水量一般不大,水流速度非常缓慢。
由于湖泊和河道水容量大,而且水面标高略低于周边城市地面,因此遭遇暴雨时,周边地区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入其中,从而大大缓解暴雨对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
与典型的荷兰城市一样,阿尔梅勒具有密集的河道网络,河道宽度一般在10米-20米之间,连接了城市里的湖泊和运河,并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密切交织在一起。由于河道的水位不像运河的水位那样高于城市地面,所以河道空间可以成为可达性很强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河道的分布也使得城市被自然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
阿尔梅勒地表水系还包含大量宽度不超过3米的沟渠。这些沟渠如同毛细水网,把居住区、开放绿地等连接到河道空间。沟渠里的水量一般不大,水流速度非常缓慢。
由于湖泊和河道水容量大,而且水面标高略低于周边城市地面,因此遭遇暴雨时,周边地区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入其中,从而大大缓解暴雨对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
城市地表水系对雨洪的影响
阿尔梅勒的中心城区AlmereStad地区占地范围约30平方公里,被A6、A7两条高速公路环抱,弗莱福兰线铁路从中部穿过。其地表水系包含了Weerwater湖、Leeghwaterplas湖、HogeVaart运河的一段,以及较为密集的河道网络。
河道和湖泊形成的水网把AlmereStad划分成若干区域。在滨水地区,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区域,暴雨期间汇集的雨水可直接排入周边的地表水系,从而减少了排入城市雨水管网的汇水量。
因此,地表水系的空间分布对雨洪控制具有较大影响。同样的地表水面面积,是集中式的分布还是分散式的分布,水系间距是多少,都会决定城市地表水系对暴雨地表积水的缓解效果。在荷兰,像AlmereStad这样的水系间距约为400-800米之间的水网城市区域,通过地表水系的调节,绝大多数已消除了雨洪积水风险。少数风险较高的区域,则相应提高雨水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标准,或在空间节点上进行应对雨洪积水的设计。
滨水空间地表类型分布特征
城市地表水系形态对雨洪管理的影响与滨水空间地表类型分布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在AlmereStad这个基于地表水系形态形成的城市空间规划中,滨水空间地表类型的分布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绿地、铺装和道路四种主要地表类型分布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对雨洪管理有很大的影响。AlmereStad地区的绿地面积较多,建筑占地较少,这一特征较为明显。而在滨水范围内,不同地表类型分布的面积比例是相对均衡而又具有变化的,具体有以下特点:
在滨水100米范围内,建筑占地率约16%。这一比例在各个范围中并不明显低,甚至略高于300米以外的区域。由于城市里总的建筑占地率是受控的,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减少远离地表水系的建筑占地率。由于建筑屋面产生的雨水径流在所有地表类型中最高,因此,在离地表水系最近的范围分布一定量的建筑,对降低整个区域的积水风险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距离地表水系300米以外的范围,绿地占地率约为49%,是各个范围内比例最高的。这说明,把大量绿地地表分布在远离水系的范围,对削减雨洪的地表积水量很有帮助。这与中国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把大面积绿地集中布置在水岸的规划方式形成了对比。城市中总的绿地率是有所控制的,如果绝大多数的绿地分布在近水岸范围,那势必会造成远离水系的区域地表硬化程度提高,从而增加雨洪积水风险。
当然,在滨水100米范围内,绿地面积相对于其他范围仍然较多,绿地占地率约为43%。由于绿地地表具有过滤净化流向地表水系的雨水的功能,因此,在水岸范围分布较多的绿地,对于保持地表水系的水质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绿地也是形成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对距离地表水系100米以内和300米以外范围的地表空间分布的考虑,距离水系100-200米和200-300米这两个范围就成为了滨水城市空间中主要的建筑物和街道广场的分布区域。其中100-200米范围内,建筑占地率和铺装占地率均为各个范围中的最高值,分别约为20%和35%,而绿地占地率则为各个范围中的最低值,约为33%。因此,这一范围也应该成为滨水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最大的区域。
以上分析是基于整个AlmereStad地区的地表类型分布的统计数据。对于被水网划分出的各个地块而言,除少数商业中心区和绿地公园等较为特殊的地块外,大多数典型居住地块的统计数据与以上所述的整个地区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应对雨洪的城市空间节点设计
在阿尔梅勒,不仅通过地表水系形成了天然的雨洪应对体系,一些城市空间节点的设计也起到了改善局部范围暴雨积水的作用。
在中心商业区,建筑密度高,场地硬化多。除了尽可能采用透水地面铺装外,植被屋面也能起到滞纳雨水的作用。阿尔梅勒中心商业区中部的一处大型商业综合体受周边地表水系折减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而通过大面积屋面绿化的设计,同样减少了局部范围的雨水径流(图2)。
图2:通过大面积屋面绿化的设计,减少了局部范围的雨水径流。
在中心商业区建筑较为密集的区域,公共建筑之间规划的人工水景作为一种空间节点设计的方式,也可以在暴雨期间存蓄部分雨水,减少局部地面积水量(图3)。
图3:人工水景也可以在暴雨期间存蓄部分雨水。
在阿尔梅勒建筑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可以通过规划较多的绿地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利用地势较低的场地,规划设计汇集周边雨水的人工湿地空间(图4),以此缓冲对周边地面的排水压力,同时也促进雨水向地下的回渗,补充地下水源。在一些建筑密度较高的河岸空间,为了减少水岸地表的积水,在临近河岸的住宅建筑与河道之间建造明沟,屋面的雨水从雨落管排入明沟,经明沟可以直接流入临近的河道内(图5)。
图4:在建筑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可以通过规划较多的绿地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
图5:在一些建筑密度较高的河岸空间,屋面的雨水从雨落管排入明沟。
应对雨洪积水的空间节点的设计方法很多,空间节点设计是利用水系形态设计和地表分布规划进行雨洪管理的有效补充手段。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暴雨强度增大,频率增高,城市暴雨后往往积水严重,对生产与生活造成各种不利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城市用地性质不断改变,导致建筑密集,地面硬化,这是导致城市雨洪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和雨洪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的地表水系形态、地表类型分布以及空间节点的规划设计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减小雨洪风险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可以考虑如下建议:
(1)在水域面积和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规划较为分散的地表水系形态比集中式的大面积水域更有利于消纳暴雨期间的城市地表积水。
(2)在规划临近地表水系的水岸空间用地时,其绿地占地率应适当高于城市中的平均水平,以助于保持地表水体水质,其建筑占地率不宜过低,以助于减少整个区域的雨水径流。
(3)在规划远离地表水系区域的用地时,其绿地占地率应较高,从而有效减小该区域的地面硬化程度,以减少雨洪积水风险。
(4)在距离水岸100-300米的区域范围,应适当增加建筑和街道广场的占地比例,以提高城市滨水地带应对雨洪的综合效果。
(5)在局部雨洪积水风险较高的地点,可以通过植被屋面、人工水景、人工湿地、雨水沟渠等设计措施,对城市空间节点的蓄水排水功能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