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暖计量中调节舒适和节能作用
沸克板式冷却器
2013年11月05日 16:16:20
来自于采暖供热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defu1501 于 2013-11-5 16:18 编辑 目前的集中供暖系统采用热量表或其他计量仪表+调节阀门+温控阀的分户计量调节方案虽然投资很大,但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满足用户对室温个性化调节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供暖系统设计容量偏低,要进一步提高供暖温度困难较大,必须扩容小区内管网至少10%~20%才能确保用户可以获得超过设计室温1℃~2℃的上调空间,但此上调空间仍然太小;如果要保证间歇供暖的室温舒适性则要扩容小区内管网至少25%以上。另外由于我国18℃的供暖标准室温已经较低,舒适性差,所以室温下调的意义更小。可见室温个性化调节所实际带来的舒适性提升并不明显,同时节能效果也很小。只有用户在长时间外出时关闭供暖设备才具有相对很小的节能效果。

本帖最后由 defu1501 于 2013-11-5 16:18 编辑


目前的集中供暖系统采用热量表或其他计量仪表+调节阀门+温控阀的分户计量调节方案虽然投资很大,但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满足用户对室温个性化调节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供暖系统设计容量偏低,要进一步提高供暖温度困难较大,必须扩容小区内管网至少10%~20%才能确保用户可以获得超过设计室温1℃~2℃的上调空间,但此上调空间仍然太小;如果要保证间歇供暖的室温舒适性则要扩容小区内管网至少25%以上。另外由于我国18℃的供暖标准室温已经较低,舒适性差,所以室温下调的意义更小。可见室温个性化调节所实际带来的舒适性提升并不明显,同时节能效果也很小。只有用户在长时间外出时关闭供暖设备才具有相对很小的节能效果。

目前采暖计量在试点或实施过程中均遇到巨大困难既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当初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国外已经十分成熟的热量表技术及其它成熟的计量技术照搬到我国也应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恰恰困难重重;因为应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采暖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能力到国家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方式、节能意识、个人素质、法制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遭遇重重困难是情理之中的事。

欧洲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搞出了热量表、热分配表,解决了自己的采暖计量问题;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脚踏实地的研究自身特点,创造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采暖计量解决方案,这样才算真正理解了“拿来主义”的真实含义。

按供暖面积计费方案在我国已采用多年,非常成熟,在这种计费模式中供热部门即承担热源供应的职责又承担室温调控的职责,它保证用户的室温始终不低于18℃,实际上用户获得的服务是一种“室温保证”和“供暖时间保证”。

传统按采暖面积计费方案的优点是:1、采用保证用户室温的供暖模式,降低了用户采暖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需要安装温控系统;2、对用户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即使用户不具备基本调控知识也能在舒适性与节能效果间取得最好平衡;3、有利于节能,供热部门仅提供能满足室温基本舒适程度的热量,不会造成室温过高而导致能源浪费,当然喜欢偏暖室温的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电暖器等其它热源获取更高室温,符合能源梯次利用的原理;4、热费不与热量直接挂钩,使企业经营压力减小,与我国大多数供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相适应。正因为这些特点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经济、技术、能源供应等情况相符合,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供暖计量形式。

既然按采暖面积计费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及与我国国情充分的适应性,那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绝不能全部否定、完全欧化、从头再来,这不符合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宗旨。

在深入的分析按采暖面积计费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保证供暖室温”和“保证供暖时间”是现有按采暖面积计费模式的两个要素,在这两个要素确定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按采暖面积计费模式的每平米热价。现有的按采暖面积计费模式之所以不能够实现按表计量,主要是因为“供暖室温”和“供暖时间”都被人为固定了下来,所以用户的热费也就被固定了。“供暖室温”和“供暖时间”之所以被人为确定,除了当时的社会因素外技术因素也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当年由于电子工业技术落后无法以足够低的成本制造适宜家用的集温度、时间测量与数据存储功能于一身的微型装置。

免费打赏
jyh060552
2013年11月14日 09:58:39
2楼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