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计算误区二(接上一版,未完待续)
结构无人带
2013年10月12日 11:53:35
只看楼主

钢结构部分计算仔细看看论坛的某些帖子和民用院画的某些钢结构图得出一个结论。形而上学。我举几个最简单的;6、受图集影响太重,其实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有太多重的做法,但是无论怎么做,图集中的只是一种,原则都是要符合结构传力原则和力流传递原则。怎么样理解力流在钢结构中的传递。其实钢结构,型钢,板材,更加近似于弹性体。这是与混凝土的塑性最大的不同,既然弹性体那么传递力流就更加符合材料力学中的各种理论和规律。力线的集中和屈曲,应力集中更加符合材料力学规律。

钢结构部分计算仔细看看论坛的某些帖子和民用院画的某些钢结构图得出一个结论。形而上学。
我举几个最简单的;
6、受图集影响太重,其实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有太多重的做法,但是无论怎么做,图集中的只是一种,原则都是要符合结构传力原则和力流传递原则。
怎么样理解力流在钢结构中的传递。其实钢结构,型钢,板材,更加近似于弹性体。这是与混凝土的塑性最大的不同,既然弹性体那么传递力流就更加符合材料力学中的各种理论和规律。力线的集中和屈曲,应力集中更加符合材料力学规律。
不是我看不起或者挑图集的刺,我比较赞同老庄邓工的一句话,凡是桌子上图集多的人,那肯定是新手,凡是一套图里面引用图集过多的家伙,就是个彻彻底底的胡图的家伙,胡出去,现在门式刚架图集都有,单层工业厂房图集也有,但是除了图集上有的,你还会做什么,你什么都不会,露天栈桥不会来吧,超过二十吨.27米跨.12.5米高以上的不会了吧,告诉你为什么没有图集,以前图集是有的,但是那是1975年以前的老家伙们编的,除了一些大院有,现在所谓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能招聘去画所谓图集的人,你觉得会有那帮人么?那是不可能的,都是一帮三脚猫的小孩子在套。这只是个人观点,成不成熟无所谓,但是事实而已。
所有图集中的设计,只能算是规矩的套路,但不是设计的精品。
作为一个结构设计师,最主要的职业操守,就是把能交代清楚的,交代清楚,而不是交给施工单位的人去判断,去选择,去猜,你把自己能控制的都不去控制交给别人,你能做好设计么?
肯定有人说我说的太大,不谈点具体的,到底图集哪里不对?那就告诉你几个,但是对不对自己判断,不要别人说。 04SG518-2中某几种隅撑设计,很有问题,他们有交代那四种做法的应用范围,腹板钻孔连接,角钢截面螺栓连接,围绕钢梁焊接(这种最垃圾,我个人认为纯属误导)一般钢梁截面高度都有变化,但是你却隅撑这么连接不是二百五的做法,每个隅撑还长度不一样,你加工怎么实现?真的好的做法,就是通用,手里明确。
7、钢结构柱脚的做法:大多数民用院的兄弟钢结构柱脚都是参照高层民用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建议的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不能说这个做法不对,首先肯定是对的,但是有遗漏的问题,问题在哪,对于规范8.6.6-1外包式柱脚,致命缺陷是没有考虑到钢柱脚底板下面刚度和柱脚本身混凝土部分刚度的突变,造成混凝土抗剪出现薄弱部位,后面公式计算没有问题,但是会造成你计算的纵筋巨大无比,有次帮一个哥们算一个博物馆的柱脚,他计算的钢筋都直径36了,而我做只要20就行了,原因很简单我在柱脚做了一个槽钢抗剪键用来抗剪,并且在柱脚和埋设梁交接处局部加大混凝土包脚。这样比他按照个规范和图集做出来的更加满足强柱弱梁更强节点,还有更加简洁,安全,省材料。
干活了,未完待续


免费打赏
设计小兵
2013年10月12日 12:58:20
2楼
有想法,学习学习,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wanglixin6181
2013年10月12日 13:38:36
3楼
首先非常钦佩楼主的分析、钻研精神,这也是一个设计者很可贵的品质。
谈三点个人看法:
(1)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把握一个“度”。钢材受力超过某个“度”后,就不再是完全弹性体,而会产生一定的塑性;混凝土虽然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但在本质上是一种脆性材料。
(2)图集应该是一些相对比较成熟与通用的做法,在具体设计中套用一些图集中的节点构造等也无可厚非,可以减少一些设计时间。像老庄邓工的不多,更多的设计者没精力去计算、处理一些通用的东西。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形而上学”。
(3)在现今的钢结构柱脚设计中,在剪力超过柱脚与混凝土间摩擦力时设抗剪键,这种做法很多,也很正常。说到底,一个设计者不应过多地纠结于一些看似无解的东西,变通与灵活是必备的素养,也是其走向成熟的标志。
回复
qq2585006618
2013年10月12日 13:54:36
4楼
路过,都写的相当不错,作为新手,努力学习中。。。
回复
xiaodalaobai
2013年10月12日 14:38:25
5楼
业内死搬规范、图集的情况还是挺严重的。许多人不去想这里面的规定是否合理。比如以前那GB50009-2001里面的阵风系数表,我们认真看会发现其对应的截断高度均为5米(无论什么地面粗糙度),与高度变化系数表对比,B、C、D类就出现两个截断高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同地面粗糙度的半圆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居然能相同,相当的搞笑啊。
回复
钢结构小达人
2013年10月12日 16:29:50
6楼
不错,还会继续关注
回复
wangxiaopeng3620
2013年10月12日 20:38:34
7楼
学习学习!!
回复
wjch168wjch
2013年10月12日 21:39:57
8楼
谢谢楼主分享。规范是死的,实践出真知。
回复
yifeixcy
2013年10月12日 21:42:01
9楼
貌似是精品,追了
回复
迈克船长
2013年10月12日 22:27:43
10楼
mark一下,带走一个币
回复
she521_
2013年10月13日 21:22:50
11楼
好帖子 多多学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