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节水“三问”
zjg728
zjg728 Lv.9
2007年09月17日 18:06:45
只看楼主

水利部等联合举行了2007年“节水中国行”,本报派出记者历时10余天深入鲁晋豫苏川陕宁鄂等8省区。通过走村串户、进田间下地头的采访调查,农业节水的几个问题萦绕在记者心头———一问:节水潜力有多大?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有多大?答案是每年可以节出一条黄河来!黄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是580亿立方米。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透露,如果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至15%,每年可减少用水量400亿至500亿立方米;如果能通过品种改良农艺措施、田间灌水技术改良等,使水分生产率也提高10%,全国总的农业用水量可进一步减少,两方面同时作用,可减少用水量约600亿至800亿立方米。

水利部等联合举行了2007年“节水中国行”,本报派出记者历时10余天深入鲁晋豫苏川陕宁鄂等8省区。通过走村串户、进田间下地头的采访调查,农业节水的几个问题萦绕在记者心头———

一问:节水潜力有多大?

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有多大?

答案是每年可以节出一条黄河来!

黄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是580亿立方米。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透露,如果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至15%,每年可减少用水量400亿至500亿立方米;如果能通过品种改良农艺措施、田间灌水技术改良等,使水分生产率也提高10%,全国总的农业用水量可进一步减少,两方面同时作用,可减少用水量约600亿至800亿立方米。

具体到各农业大省,农业节水潜力也相当惊人:河南省每年节省农业灌溉用水17.7亿立方米,3年就能节出一座小浪底水库有效库容;山东省去年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24.35亿立方米,下降了14.7%。

农业是我国用水第一大户。全国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高达80%。过去20年间,我国农业节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并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方面是农业喊渴急: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排行榜上,中国居121位,是世界13个水资源高度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平水年年缺水量35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达3亿多亩,粮食减产3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是用水浪费多:一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全国渠道输水损失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二是农业灌溉定额普遍偏高,多采用传统的漫灌模式,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至500立方米,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区高达2倍以上。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约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灌溉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意味着农业节水潜力相当惊人;全国水资源不足,则要求发展节水农业刻不容缓!

二问:节水资金从何来?

发展节水农业,必然要建设节水工程;建工程设施,必然需要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呢?

十年九旱的山东招远市,交出了一份好答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资金缺乏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只“拦路虎”。数据显示,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共需2200亿元用于农业节水,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据悉,从1998年开始,中央每年投入10亿元至15亿元进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仅靠政府投入还不够。因此,像山东省招远市那样发展水利投入新模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层次,显得尤为迫切。

招远市水务局局长张志刚透露,招远打出了6张好牌。第一、第二张是政府投入牌和政府补助牌:公益性水利工程,全由政府投资;为调动农民节水,出台农田水利建设补助政策,如对发展固定式喷灌工程或微喷及滴灌工程3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00元等。第三张是村集体投入牌:发动有实力的村集体兴修水利,由其出资建设的约占全市的30%。第四、第五张是联户投入牌和个体投入牌:组织村民联合投资或个人投资,因地制宜在田间地头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第六张是社会投入牌: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激励社会各方资金投资水利。如招远勾山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企业租赁土地作为其果品生产基地,负责投资综合治理,然后聘请农户管理田地,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户和企业双赢。6张好牌,使招远市农田水利节水建设每年投入资金均在6000万元以上,共发展节水灌溉58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0%。

据记者了解,山东省下发《山东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办法》,规定“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企业、外商投入节水工程建设,并享有财政补助政策,大大提高了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目前,山东已发展民营水利工程50万处,吸纳社会资金15亿元。

水利专家分析,保障社会资金对水利投入的畅通,从根本上而言,还亟待建立科学的水权收益分配模式。我国现有的水权收益分配模式尚不利于农业节水,由于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农业水价只占供水成本的60%左右,而且没有节奖超罚的市场配置手段,农户参与节水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通过水权的确定、水权市场的建立和水权交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符合市场规则的水权流转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经营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问:节水机制怎么建?

如果说多元的资金投入是节水农业的“硬基础”,那么,完善的机制则是节水农业的“软保障”。

“过去是有人用水,无人管护,毁渠断渠、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时常出现,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渠越管越短,越护越浅,夏灌伏旱拿不上水干瞪眼”,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润锁介绍说。而农民用水协会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将斗分渠管护责任落实到协会用水户代表,实行自己管理、维修,大问题一事一议,管理环节减少,负担大大减轻。”据悉,陕西省大型灌区共组建农民用水协会338个,涵盖灌溉面积2613万亩,惠及农户38.4万户,农民自主管理支渠、斗渠2071条。

记者了解到,农户协会正越来越受欢迎。

湖北省大型灌区成立了1180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的农户共70.3万户375万人,管理支渠以下的渠道5467公里,控制灌溉面积728万亩;宁夏引黄灌区共组建协会854家,管理支渠2800多条,控制灌溉面积近550万亩,占灌区灌溉总面积的80%以上。

水利专家分析,农户是节水的主体,农业节水管理离不开农民。协会等民间组织搭建了一个平台,从而形成农户积极主动参与的良性节水管理机制。

然而,除节水管理机制之外,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联动机制还有待形成。水利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节水技术研究重室内模型模拟、轻农田生产试验,不少研究工作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充分关注,节水技术多停留在研究层面,而无法转移到应用体系,造成技术产业化不足,技术有效供给短缺。专家建议,技术提供应从农田中来、到农田中去,要了解农民的需要,发展符合实际的节水技术。而国家应实施配套扶持政策,使已经研制出来的有效技术体系尽快发挥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发展节水农业还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实现依法管水。目前,除了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国家级法律、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外,更应加强节水法律可操作性,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自标准的节水法规,从而完善法规体系,保证农业节水依法推进。

农业节水,刻不容缓。

只有建立水权和水价制度以形成多层次的水利资金投入机制,改善农业用水管理机制、实现技术研究与推广联动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节水法规体系,使农业节水“硬基础”和“软保障”形成相互支撑,实现一年节出一条黄河的梦想才不再遥远!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